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欧元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2025-10-08 02:08:37 责编:小OO
文档
欧元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摘要]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取决于欧元区内部环境,如欧

元区作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各成员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

欧洲银行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的良好表现等。另一方面,还取决

于外部环境,如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增强、欧元汇率呈现走强趋势

等。

欧元作为一种的超国家性质的法定货币子1999年1月1日在其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启用。它的诞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金融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的启用无疑对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对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尤为深远。

随着欧元的出现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真正走向“多元化”格局,美元的垄断地位必定会弱化,当今汇率体系中过分依赖美国的现象将有所改变。美元、欧元占统治地位而日元扮演“小伙伴”角色的多元化货币体系,将会取代以美元占垄断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美元仍是主导货币,但欧元决不是附庸,它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国际事务、全球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内部环境是影响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决定因素

1、欧洲经货联盟的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奠定了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重要地位

在过去的十年间,官方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丁很大变化。美元份额从1993年的56.6%上升到1999年的67.9%,随后便维持这一水平直到2001年末。然而,2002年美元所占比例降到. 3%,而欧元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在2002年所有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为14.6%,略高于1999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另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发表的储备构成显示欧元的份额在上升,而一些亚洲新兴国家也更大比例地增加了欧元的储备^日元所占比例从1993底的7.7%降到1997年的5.2%,2002年以前一直在这一水平上下浮动。英镑一直维持3%—4%的水平,瑞士法郎不足1%,其他货币到2002年升至11%.

需要说明的是,1999一2002的欧元份额不能直接与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和欧洲货币单位所占份额相比,然而通过调整数据,只考虑欧元区以外这些货币的持有量,1998年这些货币所占的总份额实际上是与1999年的欧元份额是一致的。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主要取决于发行该货币经济体的

规模,该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大小,以及该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

性,而其经济实力是最后的决定因素。欧元背后的经济体是由德国、法国、意

大利、芬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爱尔兰和希腊12个欧洲国家组成的经济货币联盟,其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欧元区拥

有3.02亿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63710亿欧元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为15.2%

(不含欧盟15国之间的贸易)。单从经济实力、经济规模来说,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经济体。欧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比重逐步

加重,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储备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欧元的稳定程度及欧洲银行的信誉同样影响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作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都应保持稳定。但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能力,而是否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银行的性。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区各国的货币已让渡给欧洲银行。因此欧元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银行能否保持对的性。欧洲银行是参照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它不向联盟机构和各国负责而只向欧洲议会负责,具有很高的性。《马约》议定书第7款规定:欧洲银行以及各成员国银行在行使权利、执行任务时,不得接受欧盟任何机构、团体或成员国的指示。这些机构、团体或必须遵守规定,不得影响欧洲银行体系的决策。为了保证其性,《马约》还禁止欧洲银行为成员国财政赤字提供融通资金。

除了以法律形式保障了欧洲银行体系的性之外,《马约》第109 条及其相关条款还为加入欧元区的国家规定了五项经济趋同标准,对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利率、财政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欧元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另外,《稳定与增长条约》、《新的货币汇率机制》和《欧元的法律地位》等文件,对欧元币值的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欧洲银行“善意的支持”战略有助于提升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欧洲银行前行长杜伊森贝格强调,欧元的国际化并不是欧洲货币联盟建立的目的,也不是欧洲银行的目标;欧洲货币联盟的实行,欧元的启动,其目的是促进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成员国经济福利的增强;欧洲银行的目标是保持欧元区的价格稳定。对于欧元的国际化问题,欧洲银行采取一种中立态度,既不也不鼓励,而将欧元的国际化进程交由市场去决定。

欧洲银行虽然一再强调不推广欧元的国际使用,并任由市场来决定,

但实际上,欧洲人在这方面的和行动表明他们采取的是“善意的支持”战略。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历史看,想要迅速推进欧元的国际使用是不现实

的,因为这既取决于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与政治稳定,还取决于欧元自身的稳

定,并要服从于货币使用“网络外部性”原则。从这个角度说,欧洲是典型的

“实证主义者”,欧元的国际使用也将是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

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欧洲的政治态度,而这种态度可能又

取决于欧元为欧洲人带来的好处,尤其是经济利益。

二、外部环境是影响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

1、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作为国际支付工具,美元在短期和中期内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结算货币,

但欧元已成为重要结算货币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些与欧盟有密切的经济、商业

和金融联系的国家受到欧元启用的直接影响。这些受直接影响的国家通过与欧

盟签署协定等建立了联系,它们分别是:签署入盟前协定的国家(塞浦路斯、

中欧和东盟);签署协作和海关联盟协定的国家(马耳他、土耳其);签署合

作伙伴协定的国家(地中海国家)或通过其它特殊方式建立联系的国家,如

《洛美协议》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通过加入欧元区和在商业

交易和财务往来中使用欧元,这些国家不再承担货币兑换风险和由这些风险带

来的沉重费用。目前,全世界共有55个国家将欧元作为其本国货币的参照货

币。

欧元消除了欧元区内部各种货币之间的汇兑成本,减少了汇率风险,降低了资本跨境流动的成本,增强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便利性。欧元区各成员国所有公债都以欧元定值、发行,银行间货币、资本和外汇市场都以欧元进行交易,这就使欧元成为证券市场上的重要交易手段,并使国际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业务量和货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欧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欧盟可同时在欧元区内部和外部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以增强欧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吸引力。

在国际债券市场,1999年,以欧元区货币标价的债券净发行额比1998年

增长了一倍以上,发行量超过美元。2000年,以欧元计值的债券净发行增长一

度缓慢,连续两个年度低于美元计价的债券发行额,2002年前三个季度,欧元

计值的债券发行额再度超过美元,表明国际投资者对欧元的兴趣再度转趋浓

厚,大量的国际投资和投机资本转向欧元市场。

利差的变化是投资转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美国的官方利率为1.25%,日本的官方利率基本为零,而欧元区的官方利率为 2.5%.这种利差增加了欧元的吸引力。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易辛表示,欧元区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欧洲央行己为经济更为强劲地增长创造了条件。另外,2003年11月1日上任的欧洲央行新任行长特里切尔,其货币立场较倾向“以增长为中心”。业内人士称,欧元区维持目前利率水平的机会很大,甚至还有升息的希望,这将支持欧元和美元保持100个基点的利差优势。“。

国际投资资本转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欧元区经济前景的确定性要高于美国。与美国相比,欧元区以传统经济为主,新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较小。正当美国宏观经济恢复乏力、公司盈利能力骤减、微观经济计量可信度大打折扣之时,欧元区经济恢复势头较强,前景也较为明确,导致国际投资和投机资本大量流向欧元区。

另外,美国不断增长的巨额外贸和财政赤字给美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降

低了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对欧元的信心。美国商务部曰前

发表的报告显示,2002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创记录的5034亿美元,比2001年猛增了28%,其中,贸易逆差高达4352亿美元,比2001年的贸易逆

差猛增了21.5%;而且,美国2003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是3740亿美元。

2、欧元汇率呈现走强趋势

1999年1月欧元启动时的汇率是 1.018美元,之后一路下滑,处于强势美元的阴影中。2000- 2001年间欧元的价格明显被低估了,主要因为欧元还没有正式运行,人们对欧元大多持观望态度。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而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伴随着欧元的流通,欧元汇率也从2月1日的0. 8560美元开始一路上扬,从3月底到7月份基本上呈单边上扬的走势,并一度突破美元单价,摸高1比 1.02美元,此后触高回落。欧元对美元1: 1的比价,是一个关口,也是一条心理线。这一比价具有独特的意义,象征着欧元已经出现由弱转强的趋势。此后,7—10月欧元的平均汇率大体维持在平价水平附近;11月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再度突破平价水平,12月继续上升,并在一周内接连突破 1.01、1.02、1.03的关口,全年升值超过20%.2003年,欧元汇率基本呈上扬趋势。5、6月欧元兑美元创下 1.19的历史新高,8月份小幅下滑之后继续上扬,12月30日达到1. 2499的制高点。

欧元区真正的利好因素是欧元的流通。欧元纸币和硬币的流通使得欧元的价值有了一种“实在感”,增强了人们对欧元的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性质上的缺陷。

另有分析家认为,支撑欧元走强的根本因素并非欧元的“强壮”,而是美元的“疲软”。较大的美欧利率差、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流入美国的外资急剧减少,是导致美元疲软的三大因素。从市场因素看,欧元汇率的回调是

基于“欧洲无坏事,美国无好事”。在货币与财政用尽之后,汇率政

策成为美国刺激经济的最后工具,而欧洲恰好需要便宜的进口和较小的通货膨

胀压力。

就美国而言,美元适度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从而降低巨额贸易逆差,

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对欧元区国家来说,欧元升值可以提升投资者和其他

银行对欧元的信心,从而增强欧元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欧元升值还可以帮助

欧元区国家抑制通货膨胀,使欧洲央行得以放松银根来刺激经济复苏。当然,

欧元大幅升值对欧元区的出口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欧元适度升值对

美欧双方都是利大于弊。这也是布什和欧洲央行对过去一年多欧元升值、

美元贬值基本上采取袖手旁观态度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

随着欧元这一单一货币的完全流通,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和统一的欧洲货币已经开始形成。欧元是第二大国际货币,已经显示出国际货币的些许实力,正在由弱变强,它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国际事务、全球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起码在中期内欧元只能弱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欧元与美元平分秋色还需较长时间,更不用说取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欧元尚缺乏足够的内在支撑,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以及财政与货币的冲突将给欧洲银行的货币带来严峻的挑战,欧元的综合竞争力远远不敌美元。另一方面,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已有位置具有粘滞性,美元仍将保持它作为世界上最主要国际货币的位置,美国经济势力的影响仍会很大,大多数的进出口商及国际投资者仍使用美元进行贸易和投资,国际投资者的投资惯性一时难以改变。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强势美元。一年多来,美元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的比价持续下跌,致使人们对强势美元表示怀疑,甚至有人断言美国的强势美元已经正式退出舞台。但笔者认为,美元贬值只是美国拯救经济的一个权宜之计。布什期望利用疲软的美元来促进出口,进而加快经济复苏,同时增加选举获胜机率。强势美元仍将是美国的长期国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已有位置所产生的粘滞性作用不会在短期内消失,短期的低迷与波动不会动摇美元作为世界上最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