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简介
2025-10-08 02:07:40 责编:小OO
文档
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

谢邦彦,字朝美,号后洲先生,生于宋徽宗初年(公元1100年),祖籍长溪绯洋漈源(今柏洋乡柘头村),系柘头村始祖谢十九公的第七丗孙,对《春秋学》颇有研究,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其中《霞浦山》一诗脍炙人口、颇为流传,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赞美之情:“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逃秦不计年。”从此“霞浦县”便因“霞浦山”而名。

謝翱(1249年-1295年),南宋著名爱国詩人,被誉为“南宋翘楚”、“宋末诗人之冠”,字皋羽,一字皋父,號晞發子,生于长溪(今霞浦县),祖籍绯洋漈源(今柘头村),先祖谢邦彦。自幼聪颖好学,“苦思力索、淹贯诸经史”,深受其父谢钥(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思想的熏陶,性格倜傥,不拘小节,胸怀报国大志。27岁时倾尽家资招募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麾下,任咨议参军,为复宋大业呕心沥血,表现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辛勤笔耕,创作丰富,其散文“是天地间的至文”(黄宗羲语),最著名的有《登西台恸哭记》(曲折地表达他哭祭文天祥的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今浙江富春山西留有“謝翱哭台”);写景则文风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诗传于今者约200篇,如《宋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写宋太祖建国时东征西讨之事)文句炫煌、音韵雄壮,读后有“亲在短箫鼓吹间”之感;《鸿门宴》似李贺,《效孟郊体》似孟郊、贾岛。其诗文在反清斗争中产生过积极影响,编有《晞发集》、《天地间集》、《□发集》、《□发遗集》、《浦阳先民传》、《国粹丛书》等。

林瞪(1003-1059),柏洋乡上万村林氏开基祖,是一个早于方腊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领军人物。公元1027年(宋真宗咸平三十年)弃俗入明教门,斋戒严肃,历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林瞪在摩尼教教徒的阶层中有较高的品级,其法脉在福建“明教门”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使摩尼教进一步“脱夷化”,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门”。 林瞪在上万村附近有一个堂口--乐山堂,有弟子数百人,他的两个女儿就像后来金庸小说中描写的明教圣女一样终生未嫁,只是她们的称呼不叫“圣女”,村民都称为“龙凤姑婆”,在乐山堂附近还建有姑婆宫。

  许旺(1903-1937),原名许品旺,柏洋乡柏洋村人。1929年始,经常在霞安柘等县交界山区做木工的许旺自发参加了反鸦片示威等早期斗争活动;1932年2月由马立峰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党。从此,他以木匠身份作掩护,在贫苦农民中间广泛宣传真理,培养骨干,传播火种;组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6月5日,因叛徒告密,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不幸被捕,翌日于柏洋村头英勇就义,时年34岁。他历任霞浦县上西区区委、苏维埃、霞鼎县委、霞鼎中心县委、闽东特委委员、常委、闽东特委霞鼎办事处、闽浙边临时委员,是霞浦苏区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闽东斗争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戴炳辉(1907-1940)年生,又名戴廷雁,柏洋乡上南楼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33年参加,同年加入中国党,任戴家山村、上万区苏维埃,领导苏区人民进行土地斗争。1934年7月任霞鼎游击队长,率队在霞安柘边界活动。1935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师三纵队政委、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三营教导员、闽东教导队政委。1938年2月北上抗日,先后参加安徽南陵湖水缺战役,以新四军一个营的兵力抗击日军千余人,激战6昼夜毙敌200多人。1939年5月奉命离开抗日前线返回福建任闽东特委、福建委员,建立闽东抗日后方根据地。1940年3月与战士研究拆装土制的马尾手榴弹时发生爆炸,左手腕以下全部炸伤;在敌人围追堵截、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辗转于深山密林中,缺医少药,伤口感染溃烂,于同年5月6日不幸牺牲,时年33岁。 

吴澄桂,柏洋乡吴洋村人,生于公元一八零一年五月(清光绪年间),中举人,后担任粮运使一职,督管福建全省粮食,为地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他从小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为了学习文化,他白天到山上劳动,砍回松脂片,到了晚上就用松脂片照明苦读,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地冻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终于在一八三二年高中道光壬辰科第八名举人。霞浦、福安等地人仰慕他的才学,纷纷聘请他授学,他先后培养的学生中有八人也中了举人。从此,他成了远近有名的“名人”,荣耀了吴氏家族。目前,吴洋村仍保存着当年朝廷册封给他的“亚魁”、“文元”的牌匾,祠堂门前还保留着当年树旗杆的大青石。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