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
2025-10-08 02:07:32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1005班 郭文浪)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尽管朝代推移,总体而言格调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传统民居布局也非常的广泛,种类也高达四十余种可分划为七大类型七大类型中又可以分化出多种小类型。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很具有意义的,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名族特征以及存在意义。当代城市的发展和传统民居的冲突,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关心的话题,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民居;地域;建筑形态;历史;特点;分类

21世纪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下,给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1、名族特征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名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利用地形的经验、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三、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1)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乡土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国的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没有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发展。

(2)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人们对传统很重视。民间的民居也留下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有着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贝聿明的香山饭店设计吸取了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处理手法,把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朴素。它不取宫廷气派,而要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新的环境建设项目要以解决现代功能要求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则很难成功。要认识到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是一种精神,对传统要实质地运用,体现传统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传统样式。

(3)强伦理性的可继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四、传统民居的结构及分类

木构架建筑体系

散屋式住宅:南方、北方

庭院式住宅:合院式(北方):北京、东北、晋陕、

厅井式(南方):浙江、安徽、闽粤、云南

木构架延展体系:土楼民居、干阑民居

木构架变体体系(密肋平顶木构架):“阿以旺”、碉房

非木构架建筑体系:窑洞民居、毡房民居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五、总结    

从古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吉林民居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点,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满族的“城镇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则采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方式,其境内众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它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古民居为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之古民居建筑,内容很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建筑形式变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经济条件的一定,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讲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于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列举:陈志华、《诸葛村乡土建筑》

李秋香 《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

李玉祥 《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

《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林家书 《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丁俊清 《中国居住文化》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