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读了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深深地被作者朴实而寓意深刻的文字所吸引。他不是站在一个遥不可及的角度与我们对话,而是以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畅谈自己的生活态度、工作作风、教学经验,写的都是一些实事,读后倍感亲切,我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尤其是他对民主教育的看法,使我触动很大,进一步理解了“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道理。
或许,我们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出版自己的教育论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我们的观点;或许我们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成为一名教育学者,但是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专业,并持之以恒地热爱它;或许我们离成功之路还很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缩短它的距离。说,读书、教书、写书,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内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把教书、读书、写作作为我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读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这也是我要向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想那样,在每一个失误中做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忽略一个个教育教学细节,也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为自己的失误找理由。
在对“优生”的培养教育上,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六点需要注意的: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让“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有科学的评价与分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保持纯朴善良的本质。
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具有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
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
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不应让“高分低能”统领全局,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样,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使缺点的杂草最后无立足之地。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的反思,我们的老师真的爱学生吗?我们的老师会爱吗?他们的爱的方式方法得当吗?其实我们的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误区的,比如我们的老师经常会“犯错误”,那就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典型的只需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学生做错事了,如违犯纪律了,会把犯错的学生一顿很批。结果效果却很不好,学生信服老师并不是因为老师的嗓门高,关键是你要让学生崇拜你。长期以来我们总因为学生表现得不好而批评他们,却很少表扬他们,好象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学生表现不好的一面了。书中,对学生的“爱”作了全新的深刻阐述,爱学生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首先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正如书中所叙的那个大男孩,每个学校都有许多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课前老师也经常找他们,还会将他们当众批评,可纯洁的孩子并没有因老师的批评而记恨,而是对老师喜欢如故,因此作为老师要爱学生。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