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2025-10-08 02:07:34 责编:小OO
文档
摘要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的传媒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凭借着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借助电视机、网络等传播媒介改善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导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是分别利用广播和电视两种主要媒介对社会时事和信息进行传播,两者所实现的目的是一致的。本文从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理论入手,主要描述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接着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广播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对比了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在当今国内外社会中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特别是美国电视网的商业运作方式,叙述了值得我国借鉴的关于新闻集团的商业运作模式,以期为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    新闻媒体    宏观    发展趋势 

目 录

序言    3

1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与功能    3

1.1  广播新闻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和传播特性    3

1.2  广播电视新闻的功能    3

2广播电视的发展    4

2.1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4

2.2 国外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4

2.3 国内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5

2.4 我国在广播电视事业中出现的问题    5

3广播电视新闻的和发展趋势    7

3.1 广播电视和新闻业    7

3.1.1  中国广播电视简介    7

3.1.2  新闻事业    7

3.1.3  新闻的结构特点    7

3.1.4  国外广播电视的具体运作模式    8

3.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8

3.2.1  数字音频广播(DAB)    9

3.2.2  网络广播    9

3.2.3  同步调频广播    10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序言

     广播电视新闻,分为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两个部分。其中广播新闻是指利用广播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而同样的,电视新闻则是利用电视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只是传播新闻的媒介不同而已。   

    1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与功能

   1.1  广播新闻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和传播特性

    广播是一种电声结合的传播方式,包括三个要素:声音、无线电波或导线、发射和接收装置,声音是表现内容的符号,而内容又是以广播节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线电波和导线是广播节目的载体,起运载作用;发射和接收装置是转换器,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

    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广播的传播方式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信息符号不同:报纸、杂志是印刷媒介,其信息符号是文字和图片;电视是电子媒介,其信息符号除了声音还有图像符号;而广播的信息符号仅仅是声音,这其中包括有声语言、音响、音乐等;运载手段不同:报纸、杂志运载信息符号的手段是纸张,广播和电视运载信息符号的手段是无线电波或导线。

传输方式不同:报纸、杂志的传输方式是通过发行系统,主要依靠邮政部门或其它发行系统投送,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是通过电子发射和接收装置,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包括: (1)传播的快捷性;(2)内容的简洁性;(3)传递通道的单一性;(4)传播过程中的排它性;(5)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所谓的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电视新闻具有报道性、纪录性、即兴性,以及定期性,即把作品在时间上分割为连续性的片断,还有“室内性”等交流特点。                          

   1.2  广播电视新闻的功能

    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以下功能:环境监视的功能、社会整合的功能、文化传承的功能、娱乐的功能。新闻功能是指新闻信息的传播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办好新闻节目是各国主流媒体创办节目的重中之重,“新闻立台”是我国建电台、电视台的原则。新闻节目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电台、电视台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媒体竞争的焦点。宣传功能是指广播电视是执政党和用以宣传路线、方针、和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的重要工具,具有迅速性、直观性、普及率高的特点;舆能是指是多数人的共同看法,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广播电视新闻可以促成社会是非的正确标准的形成;或通过暴露和批评违反公众意愿、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行为或现象,引起社会公众的警觉和一致谴责;给行为或现象的制造者以压力,迫使其自律或纠正;而教育功能是指广播电视是高效的教育工具,既可以直接通过宣传、评论,也可以间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介绍科技文化知识和系统讲授学科知识。服务功能则是指广播电视可以提供直接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服务,实用性较强。

2广播电视的发展

   2.1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自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发明了可以将影像分解为单个象点的转盘以后,人类就开始了对电子媒体的征途,世界各国相继在广播电视事业上开启自己的篇章。1920年,全球的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诞生在美国的匹兹堡,并命名为KDKA电台,KDKA电台的第一次广播是在1920年11月2日,这是一次惊人的成功。 它播出的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总统的消息。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科学家们就不断地在研究如何改善广播音质、提高广播的服务品质。80年代开始,由于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了性的数字广播技术时代。

1920年和1936年开始,世界传媒分别进入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从此大众传播活动由1000多年的印刷媒介时代进入电子媒介时代。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节目,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中国广播事业紧跟世界第三次技术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帮与《报》馆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即上海的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于1月23日首次播音。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的起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可谓一路坎坷,兴衰数次。1949年10月1日,广播事业管理处调整为广播事业局。到1952年,全国共建立广播收音站23721个。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北京仅有50台黑白电视机。“”结束后,1980年10月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重新回到党的正确路线上来,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1982年5月成立中国广播电视部。中国广播电视对中国历史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见证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2.2 国外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在产业之后,信息称为公认的第四次,而广播电视媒体是这次的基础和最主要的载体。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和前苏联相继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电视台。随着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广播电视进入成型阶段,开始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媒介。

到70年代,世界上有近130个国家开办电视台,电视机总数超过2.5亿台。80年代发展到140个国家,彩色电视普及75%,卫星电视蓬勃发展,超过100个国家使用。

90年代以后,电视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电缆电视、家用录像机、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文字广播、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伴音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等等。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以塑料玻璃为载体的电视机,未来电视机将发展成如纸一样轻薄,只要卷起来就可以带走了。

   2.3 国内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无声到有声、从台式到液晶,还是现在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由单领域涉及多领域,每一步都凝聚着广播事业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我国的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成立的北京电视台,它在1978年的5月1日被正式改名,也就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电视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传媒之路。80年代开始,推出了录播方式为直播方式,使我国广播电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80年5月开播标志性节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闻联播》,已有28年的历史。90年代,尤其后期,中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观念上、思想上、节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适时的应对了广大群众的需求。更务实、更纪实、更艺术、高度参与的节目陆续出台。

《》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阶段,品牌意识进入电视节目。之后各种纪实栏目相应而出。1996年的《实话实说》节目,突破了电视单方“诉说”,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先河,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崛起。人们开始有参与意识。结束了电视只有说教的模式。98年末,湖南卫视发起的娱乐游戏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也开始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并且普通大众开始走出家门,走上荧屏上。电视节目开始向高参与性发展。跨世纪后,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强化,法律纪实节目蜂拥而至,体现了观众务实和纪实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人们更加渴望财富和成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加上国外传来的成功学、励志学等等,人们想知道富人是怎么富起来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吃什么?用什么?如何思考问题?自央视出台了《对话》节目之后,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励志节目,如上海的《波士堂》《头脑风暴》等。甚至人才招聘也搬上了银幕,节目从发起、制作到参与和收视率都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做明星也不再是垄断和高不可攀的事情。湖南卫视再创传奇,《超级女生》红遍全国。随后《超级男声》《星光大道》《我行我秀》记录了一个个从平凡走向星空的奇迹。不仅挖掘了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才,还使电视节目真正的走到了一起,登上了人机互动的高速列车,使观众的参与性发挥至极。           

 2.4 我国在广播电视事业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问题。这个是广播电视行业非常关心的重大的问题,也是决定广电事业今后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推进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的路途上,主要出现一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观念问题。观念问题包括传统观念问题、市场观念问题、消费观念问题。传统观念由于我们这个系统一直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里走过来的,过去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认识上,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喉舌意识是非常强的。所缺乏的恰恰是现在所需要的,而现在所需要的又是我们恰恰长期以来所不具备的。比如说在发展产业的问题上,我们很多观念跟不上。还是用一种计划经济思维,行为的一种思路。所以这种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对广电的经济属性长期以来是不认识的,所以要在市场经济下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显然是不行的。市场观念,我们现在国家的大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是要涉及到所有的领域,广电系统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

    第二个问题是市场问题。市场问题里面包括市场主体、市场需求、市场机制和市场的培育问题。广电长期以来都是事业单位,“局”是部门,“办”的实体是事业单位。我国最缺的是市场主体,真正的市场主体。要发展产业没有市场主体那是不可能的,网络公司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广电行业的市场主体,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应该说广电行业里头这个市场主体是太少了,好多观念还不能够接受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甚至于心理上有一种恐惧感,觉得“铁饭碗”没有了。所以,想要发展产业必须要解决市场的问题。解决市场问题,就要培育市场主体。另外要研究市场需求,无论是运营商还是提供商,都要研究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我们的发展战略。

第三个问题是问题。性障碍对于发展产业,对于推进数字化的进程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的广电系统的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它概括为四个特点:第一、三位一体,宣传、管理、事业三位一体;这是因为我们新中国建立以后,当时的广电还是只有广播没有电视,主要是“办”的责任,“办”的任务,所以从一开始的中国广播事业管理处到后来广播事业管理局主要是致力于办,到80年代开始建立广电部,开始加强了管理方面的工作。但是总的来讲,这个自上而下都是三位一体的,这种使得我们在对这个系统的管理方式上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二、管办不分;又管又办,这与三位一体是相适应的。第三、自己办,自己管;第四、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样一个特点的,应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对促进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本来是上级主管部门和下级主管部门是结合的。但是作为地方的广电以当地领导为主,因为这个里头有一个政权架构的问题,有一个宣传以宣传部的主要领导为主,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另外从事业发展上有利于调动各级来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但是在网络的建设上,恰恰现在出现了不利的地方,由于从网络需要联网,而我们有线电视的发展,恰恰就是在全国各地由当地的广电部门在当地的支持下,用当地的各种办法筹资把它建起来,所以在这种物理结构上它形成了全国无数个块,形成很多很多的块。从领导关系上,它不是垂直的,也是块状结构。它需要是全程全网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标准。所以传统的条块结合,现在变成了条块分割,因为这里头存在着利益关系,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就是使网络整合难度非常之大。

第四、是内容提供的问题,应该说现在网络的发展和内容的提供商相对来讲后者更加的滞后,就是发展数字电视。其实在内容提供上应该说是广电的优势,几十年来有支庞大的编播队伍,在不断的制作大量的节目。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严重的不适应,第一个从这种制作和提供的方式上,长期以来是满足于自给的状态,每个台所制作的节目仅仅为了自己在台里面播出为目的,所以一方面成本很高,一方面利用率很低。还有一个在节目制作的理念上现在也是跟不上,研究老百姓的需求了没有,节目制作往往是从一种单向的思维,单向的选择,制作归制作,老百姓看不看是另外一码事,所以现在制作了大量的节目,真正受欢迎的节目不是很多。就是从制作跟需求这两者的关系来看,觉得存在着相当的脱节现象。在公共服务类的频道里尚且是如此,那么在付费频道里面这个问题也更加突出。

第五、问题;发展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都需要有国家相应的扶持,特别是在初始阶段需要的扶持,包括税收、物价,包括最终的投入机制,融资等等需要相应的扶持。

总之在广电的改革发展,要注意中国国情、精神、时代要求和实际的结合。在这个结合当中寻找自己新的发展道路。

 3广播电视新闻的和发展趋势

   3.1 广播电视和新闻业 

    3.1.1  中国广播电视简介

80年代初期,在电视发展的大势头之际,1983年确定了广播电视组织“四级办”的方针,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各地纷纷建立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崛起,形成了台、省台、地区台、县级台的结构。但是出现相应的问题也较多,在没有相应的辅助性配套措施下,全国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多级批台、建台,行业外批台、建台等问题。]     

3.1.2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国家管理新闻事业的新闻制度、新闻事业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指新闻单位所有制形式、国家新闻制度、新闻法规、政党新闻等,它从宏观上调节新闻单位与政党、、社会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指新闻单位的内部结构、组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单一的党报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1、报纸运作方式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

a、计划型:报社的整体运作模式是计划经济模式,新闻报道按照上级部门的指令进行,报纸发行主要依靠行政系统的影响力,经济上主要靠财政补贴过日子,新闻本体规范是报纸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类报纸主要是企业报和一部分专业报。

b、计划型+市场型:指报纸整体运作模式既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的特点,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经济与经营上自主,自负盈亏。但是在新闻报道上,这类报纸仍要严格按主管部门的指令进行,在发行上仍然依靠行政影响力。新闻本体规范和报业市场规范同时发挥作用。

这类报纸主要是各级机关报。

c、市场型 

   指报纸整体运作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报纸的生存和发展依赖市场的支撑,包括办报资金来源、广告客户和报纸订户,报业市场规范或市场导向是报纸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类报纸主要是都市报和晚报系列。   

    3.1.3  新闻的结构特点

    新闻事业的结构特点:条块分离。新闻事业组织体系一般来说分为三个系统:新闻媒介系统、新闻监控系统和新闻传播系统。

新闻媒介系统是指报纸由各级统一领导,广播电视归国家广电总局和各级地方管理,通讯社由国家通讯机会和其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组成。

新闻监控系统指的是新闻的监控措施是由各级宣传部、各级的新闻出版局组成,这其中包括了广大的审读员、审听员和审看员。

新闻的传播工作由专职记者、编辑、广大通讯员、出版发行人员和新闻受众组成。

    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我国新闻事业的主体框架和整体系统,各个系统互相促进、互相协调,把握新闻行业的总体走向。

   3.1.4  国外广播电视的具体运作模式

    首先介绍关于美国电视台运作经费的由来:

1、电视网。广告是电视网最主要的收入,电视网借助电视台的覆盖面扩大自己的收视率,也就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广告费用。

2、全国性广告或地区性广告。电视台除播放电视网的节目外,还有自己的节目和自己承办的全国性或地方性广告。

其次,电视台的节目的获得渠道:

1、电视网。许多附属电视台对电视网分配的节目采用率通常高达95%以上。

2、自制节目。主要是地方新闻,既有地方特色,制作成本又低,还受本地观众欢迎。

3、从电视辛迪加市场购买旧片。

4、交换节目,接受某些组织机构提供的节目,共同从中分享广告收益。

接下来,介绍关于电视台的约束机制:

美国的电视台是于的私人财产,但电视又被视为“公有财产”,如何让公有财产得到最好的利用,现在对广电事业直接管辖的部门是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

1、颁布审核执照。广播电视正常执照使用期限不得超过8年。

2、反垄断。任何集团或个人,不得拥有7个以上的调幅和调频电台、电视台。一家老板不能在同一地区拥有两个同一类型的电台或电视台,也不得在同一地区同时拥有电台、电视台、或报纸和有线电视之中任何两项。[15]

总而言之,美国广播电视产业对我国的借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把利益放在首位并不是把观众摆在了利益之后。

♦广告的中间作用是售卖双方各取所需。

♦广播电视的商业化有利可图,对其自身发展也是有益的。    

 3.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广播通常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信息的具有多功能的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传统的理解为:一类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无线广播,一类是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有线广播。广播是最先出现的电子大众传媒,广播的发展是动态的,是在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全国存在的广播电台有1000多家,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调频广播技术,还有少量的中波广播、短波广播。作为广播技术工作者,一定需要把握当今的技术发展潮流,探索和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广播技术会怎样发展,这样才更有利于广播产业的更上一层楼,未来广播的发展方向是数字音频广播(DAB)、网络广播和同步调频广播。

    3.2.1  数字音频广播(DAB)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视为一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史。信息传播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不断地改进、更新人类信息传播的媒体和工具,并促进信息更迅速、更广泛的传播。在21世纪的今天,广播的主要技术方式是调频广播,他是继调幅广播(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的第二代广播,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克服了中波广播的很多致命不足,如串台严重、频带不够分配,信噪比差等,而实现了高保真度、动态范围宽、信噪比较好、较少串台现象。当今调频广播主要采用调频-调幅导频制广播制式,风行了大半个世纪。

  在模拟音频技术中音频信号的振幅是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他的记录和处理存在着机械传输抖动、媒体本地噪声及非线性失真等缺陷,人们为克服这些不足所付出的代价极高,而得到的改善几乎到了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广播技术只有走一条新路才有前途,那就是数字音频技术,即把音频信号数字化,并在数字状态下进行传递、记录、重放以及其他的加工处理。在数字音频技术中,音频信号是以0,1数字方式出现的,在信号处理时,软件算法的能力可产生精确的结果。数字音频信号具有信噪比S/N高、失真小、动态范围大等模拟音频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今,各种新的数字媒体接收设备不断出现,这种情况下,广播还继续走模拟之路,必将犯下历史性错误,使广播传统的受众被其他媒体夺走,因此,从战略上考虑,广播必须全面数字化才能面对挑战。

数字音频广播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记录声音的数字音频技术,一部分是广播卫星和发射系统的数字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技术首先应用于数字音频设备,DAT,优越性,广播设备的数字化更新更是非常迅速,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应用使广播工作者更为方便,使人们处理音频变得极为全面、快捷、精细,使节目制作、编辑、交换、传递、播出全面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广东电台更走在全国前面,播控中心已全部实现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网络化的构建、数字化的传输是由音频光纤传输网、计算机控制网实现。而作为广播卫星和发射系统的数字技术的研究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他具有模拟广播无法比拟的优势:音质纯净、抗干扰能力强、性能稳定、所需发射功率小、覆盖面积大、频谱利用率高,并可提供传送数据、图像多种业务,是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播发展中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其广播制式还未统一,主要存在有2种:欧洲尤里卡(Eureka)147/DAB和美国IBOCAM/DAB,FM/DAB。广播方式有卫星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Audio Broadcasting-Satellite,DAB-S)、地面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DAB-T)、数字调幅广播(Digital Amplitude Modulation,DAM)。1992年美国,1995年英国、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相继开始了DAB广播。我国1996年12月第一个数字音频广播DAB单频网在广东已开始试播。尽管目前DAB广播还未普及,DAB收音机还较为昂贵,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这些都会逐渐克服。估计未来10年将是DAB发展的时期。

    3.2.2  网络广播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性及其迅猛发展,当今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电子分立传播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信息科技的发展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网络广播也是广播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必然趋势,他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得到了高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音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他是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传统广播必须面对数字多媒体的挑战,网络上文字和声音的获取已非常容易,而传统广播受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的使听众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广播也必须互联网化即发展网络广播,使受众全球化。所谓网络广播,他是以Internet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和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网络广播有许多特有的优势:

  (1)使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异步性”代替了“同步性”,网上可适时同步收听,也可下载异步收听;  

(2)“互动性”改变了“被动性”,可主动与传播者沟通、聊天,使“受众”也可成为“授众”;

(3)人们可随时自由选择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在保存、查询方面非常方便,他突破了时空的,是潮流发展的产物。

无线上网、掌上电脑、网络由窄带向宽带的发展,网速的不断提高,使网络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网络广播既有传统广播的灵活性,又有互联网的交互性,这的确令人心动。1996年,广东电台与电视台建立网站,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的介入。进入21世纪,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全国有多数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从各方面不断完善。网络广播技术和其他大多数Internet技术一样,是由服务器系统和客户端软件构成,其中服务器系统包括广播文件的制作工具、发布服务器系统和监控系统,客户端软件的功能是向服务器发出广播请求,并接收由服务器发送的广播内容。

    3.2.3  同步调频广播

    在世界各国,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已严格频率的使用范围。广播频率是部门颁发的,现在很多公司、媒体都愿意斥巨资竞标频谱使用权。无线广播中,单一载频用来传输单一的或者单套立体声节目。传统的大功率的调频广播频率资源的,使广播技术工作者开辟了另一种广播技术形式:小调频同步广播,他的特点是多布点、小功率、同频、同相、同步广播,使用的是现有的调频技术,不过存在着多点同步问题,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克服的。信号传输可使用微波、有线甚至卫星方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都需要有很多专业的服务及新闻宣传,如交通信息咨询、健康咨询、股市信息咨询等,广播又是大众最灵活的信息接受媒体,这需要建立很多的广播电台,而作为一个国家的频率资源是严格控制和有限的,因此,小调频广播就成了未来广播的另一种主要形式,他是广播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是数字音频广播(DAB)、网络广播的有力补充,既节约了频谱资源,又实现了广播功能。1993年7月广东电台交通台第一家采用同步调频广播技术进行广播,已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成功。现在,广东就已建立了健康咨询、股市咨询等多家小调频广播电台,全国更有多家电台采用这种广播技术。

结束语

    

    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技术革新非常快,广播的发展也是如此。联系实际,根据预测,数字音频广播(DAB)、网络广播、同步调频广播已代表了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广播电视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对当代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与功效。

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媒体,它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观念。电视丰富不仅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且降低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门槛。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电视与人的有着共振心理的关系。现实中出现的事务与电视中播放的内容重叠,反之电视中的内容与现实中的事务出现重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扩沿的趋势。

由于广播、电视深入千家万户,人们在社会地位、身份、财产等方面的差距在接收传播时,变得无足轻重。社会全体公民获得了传播平等和共享的权利。

同时,广播电视可作为社会的“观察兵”,反映社会黑暗的一面,与道德、伦理相背驰一面,纠正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并且具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功能,使我们的社会、国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永进.中国文化产业近十年发展之路回眸.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期.

[2] 王蓓.广播电视综合知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ISBN:750782604X.2005年10月

[3]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二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2月

[4] 黄升民,周艳,王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战略中国市场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年4月

[5] 杨乘虎.广播电视名家访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6] 陈莉.广播电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0472081.2002年10月

[7] 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1月

[8] 徐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

[9] 赖铃.共生理论下的中国广播媒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10] 朱平凡.广播媒体如何应对受众环境的变化[J].视听.2007年2月

[11] 陆晔.美国商业音乐电台对流行文化的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1月

[12] 陈华明,赵欣.论新闻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8月

[13] 李岩,黄匡宇,张联.广播电视新闻学 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致   谢

 经过这一个多月对资料的查找和课题相关内容的了解和研究,终于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其他同学探讨交流下完成了毕业设计的各项要求。在这里,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雷德明老师,在关于课题难以理解的地方,雷老师的指导让我豁然贯通。同时也感谢我的室友们,在闲暇之余我们一起交流学习的心得,才促进了大家一起进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