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025-10-08 02:07:37 责编:小OO
文档
1、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一、确定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确定其课题,而正规的确定课题过程包括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提出假设三个步骤。

选择课题就是在众多的研究内容中作出一个选择:确定实验类型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的过程;提出假设就是讲问题变成可以检验的假设,以便于进一步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

二、选择被试:选择被试是实验研究程序的第二步,涉及的问题有:应当使用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被试应当具备哪些机体特征,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是被试样本代表总体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注意取决于两个因素:课题的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三、确定实验控制:控制是实验的精髓所在,对实验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技术甚至已经发展成一门的学科——实验设计。我们所要做的是从课题确定阶段的资料准备开始,圈定最可能影响实验的那一部分变量进行控制。

四、数据整合:实验的目的就是进行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观察的结果被系统记录下来,也就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数据或资料。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包括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

五、撰写研究报告:是心理学研究程序的最终步骤。

2、自变量的定义、类型、控制方法?

定义:实验者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了的变化然后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产生影响的变量。

类型: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的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

 环境变量:改变了的环境特性

 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映的被试的特性因素

控制方法:操作定义

 确定好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3、因变量的定义、类型、控制方法?

定义: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行为上的变化或某种特定的反应

类型:由于因变量的种类很多也很复杂,所以对其测量有各种指标,分为客观指标: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

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

控制方法:反应控制:反应控制的目的是让被试的反映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的维度上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的指标:有助于明确某些原本含糊不清的行为变化

 避免量程:在选择指标的条件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再如“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4、额外变量的定义、控制方法?

定义:在实验过程中除自变量以外任何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

控制方法: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出出去

 恒定法:是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匹配法:使实验组合控制组的被试属性相等

 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时候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兼作组法:一组被试既做实验组的被试又做控制组的被试,从而控制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纳入法: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无关变量因素当做自变量因素之一,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排除其效果进而分析所欲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5、被试内设计的定义、优缺点、特点及适用场合、计算(均方、自由度、F值)?

定义:一个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

优点:需要的被试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最好的控制能更好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消除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作用力大

特点:所以被试都会受到某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适用场合:学习、发展或跨时间所发生的其他变化

6、被试间设计的定义、优缺点、特点与适用场合及计算

定义: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结合的设计

优点: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缺点:所需的被试数量巨大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时间设计从根本上是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的

特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适用场合:

7、准实验设计的类型有哪些?

(一)单组准实验设计:①时间序列设计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二)多组准实验设计:①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②不相等实验组被试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三)平衡设计

(四)单被试实验设计

(五)基线设计

8、内部效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定义: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一、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中,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由此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目的,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试的暗示和被试的服从)。

二、统计回归。为避免统计回归对实验效度的影响,通常建议实验者在匹配被试时必须考虑两组被试本身是否同质,若不同质,就必须以几组被试各自的相对水平进行匹配。此外,利用统计控制进行协方差分析,也能降低统计回归对实验效度的影响。

三、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例如,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内部效度。

9、外部效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定义: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影响因素:一、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二、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因为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很难把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

三、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

10、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的建立方法有哪些?

顺序量表的建立: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同时呈现许多刺激,让多个被试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顺序,然后将每个被试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最后将各刺激按平均等级进行排列便构成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每个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进行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等距量表的建立:(1)POZ转换得到等距量表。只要了解样本所在总体的分布情况,就可以将累积频数转换为对应的量值。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正态分布下通过POZ转换表求Z分数了,而Z分数是符合等距量表要求的。因此,只要假定顺序量表评价的通过率符合正态分布,就能够将顺序量表改造为等距量表。(2)感觉等距法。要制作一个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3)差别阈限法。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现。具体地说,就是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

11、减法反应时的原理是:安排两种大致相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比另一种增加了一个认知要求,其余的则相同。那么,增加了的哪个信息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即为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唐得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如被试对一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A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唐得斯把简单反应时称为基线时间。第二类反应称为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当于刺激的反应数。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在这样的选择反应中,不仅要区别刺激信号,而且还要选择反应。因而在这样的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根据减数法的逻辑,B反应时就等于基线时间加上刺激辨别时间和反应选择时间。第三类反应称为C反应,又称为辨别反应。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C反应也有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刺激,但它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其余刺激是不要求作出反应的。也就是说C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而没有反应的选择,这也是B反应和C反应的区别所在。因此,在C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的心理操作。C反应时就等于基线时间加上刺激辨认时间。

12、加法反应时的原理

13、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分为:刺激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

刺激方面的因素:(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而言: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2)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程度: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4)刺激呈现的位置: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5)有无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

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

主观因素: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注意和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

14、与传统心理物理学相比,信号检测论有哪些进步?

信号检测轮是现代心理物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客观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信号检测论的方法:有无法、评价法、ROC曲线、辨别力、判断标准

15、对三种传统心理物理学进行对比?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