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指导家长来发展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
2025-10-08 02:06:31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指导家长来发展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

摘要 幼儿时期是儿童获得有声语言的关键期,这时的孩子模仿力较强,接受外界的信息最多,但这一阶段听障儿童接触最多的人是家长,最熟悉的环境是家庭,所以说家长能为孩子提供最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和交往机会,有利于孩子掌握多元化和自然化的语言。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全面、持久的,指导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聆听的空间和语言交流的环境,对于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家长的素质和态度也影响着康复的效果。

关键词 听障儿童聆听习惯语言发展

 

通过对我市19个县、市区特教学校近200名学龄前聋儿和随班就读聋生的家庭情况的调查显示:95%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占75%以上,小学占25%),当孩子被确诊为听觉障碍时,95%的家长失望、自卑,5%的家长抱怨;90%家长觉得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80%的家长注重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品德教育、兴趣爱好等不关注……面对家长整体素质低,不会教育孩子等现状,对家长进行正确的指导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为谁也代替不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也是孩子终身教育的指导者,让家长了解科学的康复内容和方法,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非常有帮助,那么,如何让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呢?

一、培养聆听习惯,发展听觉能力。

听障儿童认识世界、获得知识、与人交往都要借助语言。只有让他们听清楚,才能说明白,所以,应指导家长要明白听的规律和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发展听的能力。

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一般分为(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听觉反馈和听觉概念)八个阶段。

(1)、对刚入园的听障幼儿,要指导家长每天用3—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听力训练:主要让孩子辨听声音(鼓声)的有无、长短、强弱等来感知声音的变化;让孩子蒙上眼睛在玩中来找到声音(铃、锣、沙锤等)发出的方向;指导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倾听中低频率的自然声响(如鼓声、鞭炮声等),倾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如牛叫、蛙声等),认识六个元音并学会辨听。通过指导家长,小班大部分孩子的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和听觉定位有明显的进步,他们逐步的学会了与家长配合,顺利的完成了听力训练的初级阶段。

(2)、对已有7、8个月听力康复的幼儿,要指导家长每天用6—8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听力训练:主要让孩子每天辨听三到五种自然声响(如炒菜声、雷雨声、公鸡叫、娃娃哭声等共20种声音《自然环境声响识别CD》光盘);同时家长还要训练孩子的听觉记忆:从两项听觉记忆开始(如拿来香蕉和苹果。),逐步提高到三项、四项听觉记忆(如把书、尺子和本子放在书包里。),还要每周(或两周)为孩子有选择的播放一个节奏欢快的儿歌等。通过指导家长每天让孩子听,中班孩子的中频和低频自然环境声响都能准确识别,高频的自行车铃声、鸟叫声除了100分贝以上的三个孩子辨别不出外,其他的九个孩子能准确识别;孩子听觉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发展的很好,有五、六个孩子能唱简单的儿歌,家长要引导他们模仿、表达,充分发挥听障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跟踪调查我觉得,只要指导家长训练孩子得法,孩子的听觉辨别和听觉记忆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润物细无声的融进生活。

二、优化康复策略,发展语言能力。

发展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家长要有随时随地的教他们说的意识,要给他们创设说的环境,让他们愿说,能说,多说,在说中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1)、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孩子想说的欲望。

前期康复的听障儿童,主要指导家长先教会孩子做口舌操(增强舌头的灵活性),再结合拼音卡片进行正确的发音训练;结合实物或图片让孩子认识一些常见的水果、蔬菜、庄稼、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指导孩子认识家中的餐具、家用电器、家具等,以及一些常用的动词、形容词等。通过家长在生活中细心的教,前期康复的孩子词汇量比较大(大部分掌握了600左右的词汇,甚至有的掌握了800左右的词汇量),远远超过了以前只靠教师教,家长不闻不问,孩子前边学后边忘的放养状态;一些动名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孩子也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后期康复的听障儿童,主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对话能力、看图叙述能力、阅读能力和讲故事能力等,为孩子回归主流社会,主动的表达打基础。让家长不要难为情孩子表达不好,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公园、超市、车站、书店、游乐园等),在玩的过程中教孩子认识事物,鼓励他们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等进行对话,克服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恐惧心理,培养他们说、大方地与人交谈的能力;指导家长还要多鼓励孩子“自由谈”,让他们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叙述,来传达给周围的人,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让家长加强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复述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后期康复非常重要,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孩子们康复又提升了一个阶段,我班的14名孩子中,有12名能流利的与人对话,看图会叙述图中的内容,他们不仅会回答,还会问问题(这对于听障儿童比较难);经常上台表演舞蹈、儿歌、古诗等,见到来宾能非常热情的问好打招呼。经过两年半的康复,他们都能达到语言康复四级,可以顺利的进入正常小学。

(2)、让孩子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说”规范。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要指导家长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听障儿童欣赏,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自发的让孩子学习一些语言,同时指导家长利用录音机、电脑等电教手段,来规范孩子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通过指导家长利用电教媒体,孩子的发音比以前清晰多了,讲话时声音也大了,语速适中,吐字也清楚。

(3)、听说结合,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交往习惯。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让孩子在交往中使用,所以除了教会孩子发音、说话外,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教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听懂并使用这些语言,如何用语言和别人进行沟通。

平时要指导家长时时、处处地给孩子创造交流的条件和环境,如见到长辈或熟人,要让孩子主动地打招呼;买东西后可让孩子拿钱去收银台结账;有空儿带孩子到人多的广场去等……。

参考文献

陈淑云《情景自然口语法--情景口语对话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巍《听清楚》 中国人口出版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