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
2025-10-08 02:00:34 责编:小OO
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

一、考纲要求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理解B

分析综合C

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必考部分的现代文阅读文本为一般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本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作者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所以,在阅读这类文本时就必须要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透析——理解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试卷中常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表述为“请解释句中加点概念的含义”。

2、文章中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

⑴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⑵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⑶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

⑷有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什么?

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

注意点:

如何理解文中概念?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在试卷中常表述为“对文中画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或“文中画线处如何理解”。

2、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⑴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⑵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⑶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⑷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

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后来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旅行》)

请理解“这个比谁……了”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主语是“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而“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据此可知,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这种方法适用于考查“句子本身含义”的试题

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马克思重返欧洲》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下列信息不能支持文中所引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理解马克思的话,根据文意,这句话说的是马克思应该是真实全面的马克思,他是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家、马克思主义者。而B项恰恰是表明以前欧洲民间只是将马克思当作家、马克思主义者看待。

【答案】 B

【解题指津】理解类似这句话的意思,可从句中的重要词语入手,关键理解怎样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

“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杨万里有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诗人主张融身心于大自然中,物我两忘,以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然,大自然便会呈献诗思。在诚斋诗中,大自然被诗人赋予了人的灵性,十分亲切活泼。诗人写山:“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写春光:“拂花红露溅春衣,柳外春禽睡未知。天借晴光与桃李,更将剩彩弄游丝。”写夕阳映山:“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自然物象与审美主体融而为一了。改变了那种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思维定式,在与大自然的遇合中获取诗思,便形成了触处生春、随机感发的审美创造方式,这是“诚斋体”的构思特点.

如何理解“‘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这句话的含义?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

《孔子只是一个符号》

说说你对“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思考为什么“热的不是孔子”,

“热的不是孔子”那又是什么,

然后理解“只是符号”是什意思,

根据句子的前后文,很容易就找到答案。

【答案】孔子不是圣人,只是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是人造孔子,不是真孔子;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孔子就是他们需要的代用品。

【解题指津】考生应抓住全文主旨,结合段落中心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注意点:如何理解重要句子?

①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尤其要抓住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强的句子。

②辨关系。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③析修辞。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分析修辞入手来透视其深层意义。有时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④论作用。重要句子往往体现文章的结构或行文线索,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和作者情感倾向的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透析——分析综合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在试卷中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所谓重要信息是指: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注意点:

做这类题时,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提炼要点。

如果是文章中的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可采取直接摘录的方法。

如果涉及范围较大,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的信息加以概括。

对于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把复杂的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因此,阅读时,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有层次意识。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考查题型:

⑴主观表述题——考查全文层次关系或层次安排的作用。

⑵选择题——考查全文或文段中层次关系。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要语文试卷中通常表述为:

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⑵“第……段与第……段的关系是什么”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⑶“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等等。

作用类型题目

(山东卷《纯朴的嗜血者》)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段中关系:

论述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述文常见结构有:

并列结构

对照(对比)结构

层进结构

总分结构

鸟巢与中国文化

14.文章采用什么结构方式?第五段与第二、三、四段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议论文的结构有哪些?各段关系可以是什么关系?答: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1分)

第五段和第二、三、四段之间是并列关系(1分):

第二、三、四段主要是从理论上分别阐述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第五段则列举大量事例来验证上面三段所说的内容。(2分)

两方面共同体现文章的主题。

文化散文的关键

15.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5分) 不重复。(1分)

第三段阐述的是文化散文的其中一个内涵:文化散文应显示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2分)

(是什么)(灵魂——关键)

第七段扣题,证明为什么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是文化散文的关键。(2分)

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考生按文章的结构顺序去分析概括,答案就出来了。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回归文本的方向。题目要求考生分析作者怎样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其实质是要求考生把握文章思路。并且“城市文明”为文章论述的中心,涉及的内容应该为全文,因此,回归文本就应该是全文。第二步:抓重点词句,确定答案范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一些表明行文结构的语句很容易被重视:“‘城市文明’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这些语句大多在句首,它能够表明作者的行文思路,而且又与“城市文明”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据此确定答案的范围。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归纳。围绕重点词句分析与词句相关的内容,大胆摘抄原文,添加一些连接性词语,就成为答案。【答案】先指出“城市文明”提出的背景;再分析什么是文明;接着阐述文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最后点明城市文明的核心内涵。

【解题指津】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构思全文的。

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但第六、七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述材料的安排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的安排,要对文章的中心进行分析方可明其理。本文的中心是强调读书的意义,结合现状谈文字和文字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为了更好说明读书的重要意义。

【答案】文字寄托着文化,从中我们可以通解先民的情思和智慧;文字在无形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文字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前途。因此,论述了文字和文字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解题指津】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②明确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③结合段落位置及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解答。

⑴分辨段的类型。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不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⑵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说是一个层次。⑶寻找标志。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如表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句子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3、文章结构通常是指:

⑴文章段落之间的组合关系。

⑵某一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4、分析文章结构,就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思路两者并提的。

.方法归纳:

分析结构的目标主要有两点:

1、分清层次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上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在试卷中常表述为“请简要概括文章……”或“文中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等。

概括中心意思在试卷中常表述为“下列选项符合(或不符合)文章的中心(意思)是”或“请概括文章的中心(主要意思)”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归纳/概括注意点:

⑴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过渡句——中心句;

⑵如果是表述题,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

⑶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

⑷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答案可依据文章最后一段分别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两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现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意对即可,注意分别作答)

【解题指津】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在分层的基础上,归纳段意,便可得出作者的观点。然后根据作者的分析,找出依据。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试卷中常表述为“作者在文中……”,或“作者认为……”,或“下列选项符合(或不符合)作者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涉及这几个问题:

⑴对作者的有关情况的了解。

⑵对作者的行文目的的了解。

⑶对作品思想内容、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评价。

⑷读者本人应具有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知识修养。

方法归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当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组织答案。主要信息来自于第四、五两段。由原文第四段“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一句可有效组织本题答案。

【答案】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

【解题指津】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从文本出发,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是读者的看法。我们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中句、段落的中心句,就可以达到目标。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设干扰方法

(一)理解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

1、偷换概念。

2、张冠李戴。

3、转化有误。

4、答非所问。

5、曲解原文。

(二)分析综合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

1、混淆判断

2、无中生有

3、颠倒关系4、强加因果

5、以偏概全

(三)理解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

1、张冠李戴

2、以偏概全

3、混淆程度

4、混淆是非

5、无中生有

6、偷换概念

7、颠倒/强加因果

8、混淆已/未然,偶/必然

9、颠倒主次

10、答非所问

①张冠李戴

选项: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2007年广东高考

原文: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②以偏概全:

原文: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的历史依据。

选项: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③混淆程度:

选项: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物种越来越少。

全国高考

原文: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选项: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原文: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④混淆是非

选项:“勇气是可贵的,但一般人却认为勇气荒唐可笑。” 2008年广州二模《论勇气》

原文:作者对“勇气”是持否定态度的。

⑤无中生有选项:广东流行音乐作为南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但由于长期被北方文化排挤而缺失。《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

原文:这说明南方文化实际上有很高的价值,它对受众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被长期忽视了。被忽视并不意味着南方的审美趣味、南方的审美价值就应该缺失。

⑥偷换概念

选项: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原文:“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

⑦颠倒因果/强加因果

选项: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原文: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⑧混淆已然未然\\偶然必然

选项:. 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原文: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

⑨颠倒主次

选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费的主要来源。 2004年全国卷(四)

原文:“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浙江卷)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解析】D项讲的是“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造成的结果,而非“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⑩答非所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