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二年级 学科:历 史
考试时间:2019年4月 任课老师:历 史
所带班级:六班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4个小题共48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共三道材料分析题,共52分。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暨高考围。
3、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题依据新课标、高考考纲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重点知识、基础知识,考察对知识的识记,侧重对知识的直接考察,重点突出。
| 历史 | ||
| 题号 | 考察知识点 | 难度系数 |
| 第1题 | 宗法制、分封制 | 0.86 |
| 第2题 | 律特点 | 0.96 |
| 第3题 | 唐代 | 0.87 |
| 第4题 | 集权制度 | 0.82 |
| 第5题 |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 0.58 |
| 第6题 | 文化发展特点 | 0.84 |
| 第7题 | 雇工实质 | 0.25 |
| 第8题 | 世界市场的影响 | 0.17 |
| 第9题 | 实业救国思潮 | 0.74 |
| 第10题 | 辛亥 | 0.66 |
| 第11题 | 二大 | 0.17 |
| 第12题 | 新三义 | 0.49 |
| 第13题 | 著作 | 0.66 |
| 第14题 | 经济改革措施 | 0.7 |
| 第15题 | 国民经济调整 | 0.34 |
| 第16题 | 市场经济影响 | 0.4 |
| 第17题 | 雅典 | 0.61 |
| 第18题 | 罗马法特点 | 0.86 |
| 第19题 | 历史解释的意义 | 0.34 |
| 第20题 | 英国政治特点 | 0.01 |
| 第21题 | 启蒙运动思想 | 0.99 |
| 第22题 | 工业 | 0.91 |
| 第23题 | 联经济 | 0.53 |
| 第24题 | 世界银行 | 0.68 |
| 第25题(1) | 环保特点原因 | 0.86 |
| 第25题(2) | 环保加快原因 | 0. |
| 第25题(3) | 谈启示 | 0.9 |
| 第26题(1) | 中外监察制度比较 | 0.52 |
| 第26题(2) | 美国监察制度比较 | 0.41 |
| 第27题(1) | 原子弹研制背景 | 0.62 |
| 第27题(2) | 原子弹研制影响 | 0.65 |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知识点分布比较均衡,每一课都有涉及。第1至10题是必修一,11—19是选修二,20—30是必修三,知识点分布比较均衡。材料题25题考察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6题考察中外监察制度,27题考察中国原子弹研制的知识。知识点分布均匀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全年级成绩
(1)总体情况
| 平均分 | 试题难度 | 区分度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总人数 | 优秀率 | 良好率 | 良好人数 | 及格率 | 及格人数 |
| 61.16 | 0.61 | 0. | 81 | 40 | 77 | 0% | 1.3% | 1 | 58.44% | 45 |
(2)各班三率一平对比
| 班级 | 考生人数 | 平均分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人数 | 及格率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全体 | 77 | 61.16 | 0% | 1.3% | 45 | 58.44% | 81 | 40 |
| 5班 | 39 | .72 | 0% | 2.56% | 31 | 79.49% | 81 | 43 |
| 6班 | 38 | 57.5 | 0% | 0% | 14 | 36.84% | 72 | 40 |
5班平均分比6班高7.2分,良好率和及格率比6班高,最高分比6班高。所以,6班需要加强对优秀生的培养,提高班级及格率。
2、各分段人数
| 学校 | [90, 100]人数 | [80, 90)人数 | [70, 80)人数 | [60, 70)人数 | [50, 60)人数 | [40, 50)人数 | [30, 40)人数 |
| 全体 | 0 | 1 | 9 | 35 | 26 | 6 | 0 |
| 5班 | 0 | 1 | 7 | 23 | 7 | 1 | 0 |
| 6班 | 0 | 0 | 2 | 12 | 19 | 5 | 0 |
5班总体均优于6班,5班60分以上高分段较多,6班50—60分段较多。
3、各题得分情况
| 题号 | 满分 | 平均分 | 难度 | 区分度 |
| 一.1 | 2 | 1.71 | 0.86 | 0.22 |
| 一.2 | 2 | 1.92 | 0.96 | 0.14 |
| 一.3 | 2 | 1.74 | 0.87 | 0.17 |
| 一.4 | 2 | 1. | 0.82 | 0.25 |
| 一.5 | 2 | 1.17 | 0.58 | 0.38 |
| 一.6 | 2 | 1.69 | 0.84 | 0.27 |
| 一.7 | 2 | 0.49 | 0.25 | 0.12 |
| 一.8 | 2 | 0.34 | 0.17 | 0.04 |
| 一.9 | 2 | 1.48 | 0.74 | 0.09 |
| 一.10 | 2 | 1.32 | 0.66 | 0.4 |
| 一.11 | 2 | 0.34 | 0.17 | 0.29 |
| 一.12 | 2 | 0.99 | 0.49 | 0.16 |
| 一.13 | 2 | 1.32 | 0.66 | 0.45 |
| 一.14 | 2 | 1.4 | 0.7 | 0.36 |
| 一.15 | 2 | 0.68 | 0.34 | -0.01 |
| 一.16 | 2 | 0.81 | 0.4 | 0.25 |
| 一.17 | 2 | 1.22 | 0.61 | 0.17 |
| 一.18 | 2 | 1.71 | 0.86 | 0.3 |
| 一.19 | 2 | 0.68 | 0.34 | 0.11 |
| 一.20 | 2 | 0.03 | 0.01 | 0.11 |
| 一.21 | 2 | 1.97 | 0.99 | 0.06 |
| 一.22 | 2 | 1.82 | 0.91 | 0.31 |
| 一.23 | 2 | 1.06 | 0.53 | 0.08 |
| 一.24 | 2 | 1.35 | 0.68 | 0.27 |
| 题号 | 满分 | 平均分 | 难度 | 区分度 | 满分人数占比 |
| 二.25.1 | 8 | 6.86 | 0.86 | 0.42 | 53.25% |
| 二.25.2 | 6 | 3.83 | 0. | 0.28 | 1.3% |
| 二.25.3 | 3 | 2.7 | 0.9 | 0.1 | 75.32% |
| 二.26.1 | 10 | 5.17 | 0.52 | 0.61 | 1.3% |
| 二.26.2 | 10 | 4.12 | 0.41 | 0.54 | 0% |
| 二.27.1 | 6 | 3.73 | 0.62 | 0.5 | 7.79% |
| 二.27.2 | 9 | 5.87 | 0.65 | 0.38 | 9.09% |
部分学生照抄原文,缺乏对材料的整理和归纳,导致失分严重。第三道材料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但学生在总结归纳时不全面,导致失分,个别学生只是容的罗列,没有归纳。
其次,学生答题缺乏自我归纳能力,答案多是从材料当中摘抄的关键句,缺乏对信息的整合能力,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加进来,说明学生在做题时,太过机械同时也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的融会贯通,这方面需要加强学生训练,通过多做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答题方法的运用。
4、具体答题情况
优点
①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答题,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清晰。
②在材料题上,大部分学生可以按点作答,逐条分析。
③少部分学生对于学过的容能够灵活运用,选择题的成绩高。
④在材料题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分析材料,然后得出结论。
④部分学生作答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利用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分析,解析合理。
⑤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能够活学活用。
⑥在做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对关键词句进行勾画,有提取信息意识。
存在的问题
| 题型 | 失分原因分析 |
| 13、14 | 基础知识未识记或记忆混乱(集中在中下等学生。例如:)造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
| 7、8 | 理解能力过差,缺乏知识迁移能力 |
| 15、16 | 不关注历史细节,考察历史细节的题目得分较低题目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审题不清,造成失分 |
| 11、12 | 缺乏综合理解能力,对课本知识理解不透彻 |
| 材料题25 | 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
| 材料题26 | 审题不清,没有明确题目要求。(等) |
学生原因: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基本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应用水平尚待提高;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含糊不清。
(2)少数同学作答不认真,材料题中仍有很多空白的部分。
(3)答案角度单一,不够全面。
(4)学生考试能力尚待提高,审题往往出现重大失误
(5)一些同学不注意史实之间的相互联系。
(6)理解不到位,特别是选择题的材料和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7)学生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佳使得考生只注重对单一知识点的把握而缺乏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考生理解,分析问题过于片面,不深刻;
(8)在学习上,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消化的过程,只是单纯记忆,没有进行整体把握,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方面:
①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没有做好章节知识过关,没有大强度的专项训练,也没有注重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系统介绍。
②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指出,问题没有落实到个人,知识笼统的指出,导致学生对自身问题的淡化。
③教师对规律性的知识点的介绍和拓展不够到位,学生答题时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着边际、不得要领。教给学生的应试技巧和方法没有突出。对规律性的知识点的介绍和拓展不够到位。
④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上课有效注意力有待提高。
⑤针对理科缺乏具体有效的巩固措施,对课堂知识的落实不足,对作业的布置和练习册的检查不到位。
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不够,基本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足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
7、针对失分原因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检查。课下要加大检查背诵的力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加监督。
(2)训练学生做题方法,学会看材料,运用所学知识。
(4)加强课堂管理,建立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并要切实落实。对作业不认真的同学要严格惩戒。
(5)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答题方法。关注学生记笔记的状态,认真听讲的状态,对学习状态不好的学生要及时督促或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6)材料题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课上提供史料,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材料。
(7)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调整,对本次因失误或近期状态不好二考不好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8、对标比较:
| 平均分 | 优秀率 | 及格率 | 良好率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 期中考试 | 5班 | .7 | 0 | 79.49% | 2.56% | 81 | 43 |
| 6班 | 57.5 | 0 | 36.84% | 0% | 72 | 40 | |
| 3月月考 | 5班 | 80.08 | 12.82% | 97.44% | .1 | 94 | 56 |
| 6班 | 66 | 0 | 73.68% | 10.53 | 85 | 41 |
与上次考试相比,本次考试在平均分上,6班与5班差距缩小,在优秀率上仍然为0,在及格率上与5班差距较大。
三、以后教学改进措施
1、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2、把握学情,做到难易适度,对文理科,宏志和志强班级都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3、做好集体备课,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学科的教学重难点和史学动态,多向老师请教,借鉴,多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4、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特别是审题能力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索审题、答题的思想和方法,在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上下功夫,杜绝背题应考,要训练学生阐释历史问题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做到答案准确、完整、流畅、简洁、合乎语法规。
5、指导学生建立历史错题集和积累本,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错题集和积累本当成作品一样认真对待,同时做好试卷的整理和保管工作。
6、督促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上课听讲要认真,坚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7、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8、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培优、补短、帮困”的教学理念。
9、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10、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四、帮扶工作
(1)帮扶措施:
1、进行课后谈话,了解学情,知道学生最近学习状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学习状态,做好记录,针对本次退步较大的同学,如乐进行谈话,督促学生正确对待本次考试,对待平时学习,争取下次考试取得进步。针对本次进步较大的学生如王婷婷,课后合作分析,帮助其认识到本次取得进步的原因,以期下次考试稳定提升。针对退步较大的学生如羿玮、旭做课后谈话,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本次考试得失,以期下次进步。
2、针对本次考试退步较大的同学,进行及时谈话,了解学习状态,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次考试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期下次考试取得进步。并在课余时间分析学生成绩,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针对本次考试进步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期待下次进步。
五、努力目标
在本次考试成绩在65分以上的5名学生中培养班级的优秀学生。争取下次优秀率打破0.在60分以上的9人中培养班级优秀生,争取下次在及格率上能达到80%。在平均分上缩小与5班差距,继续缩小在7分以。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这次考试之后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有所提高。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