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2025-10-08 02:10:10 责编:小OO
文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的思考感悟空间。教学本文,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文是第五组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在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它是前四组文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

   (三)课时划分:

本课的教学分为二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导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1—14自然段)。

第二课时:精读文章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说教学理念的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定位为: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理念的定位,联系学生实际,我准备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充分讨论中,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互动对话。同时,辅以“谈话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设疑导入

    1、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读出对比的语气)。

    2、学生简述文章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3、设疑导入:“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成年后‘我’对这两种不同评价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从课题入手,通过复习旧知,并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1、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课件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并自由提出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我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句中“不得不”一词说明了什么?

②作者为什么说“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③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④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⑤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⑥“‘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创新学习的开端。】

    2、归纳整理,引出重点

   (1)师生共同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问题理解课文。[课件出示重点问题: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达成共识,使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2)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深化理解。(自由读、开火车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也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5、现场采访,加深感悟

(1)激趣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也就是巴迪先生。大家想不想采访他?不过巴迪先生有一个要求: [课件出示:

    ①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②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③“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④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他请大家读懂上面的句子,并能针对其中一个句子向他提个问题,他才会接受大家的采访。同学们同意吗?那就开始吧!

   (2)学生自由读句子,领悟句子的含义,并想好准备提出的问题。   

   (3)召开“‘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

    A、说明活动要求:[出示课件:“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

①全班学生按意愿分为两组:一组当 “小记者” ,一组当“巴迪先生” 。    

②采访时,“巴迪先生”回答“小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个“巴迪”答不完整,其他的“巴迪”再补充。

 B、展开采访活动。

①把写着“小记者”和写着“巴德·舒尔伯格”的牌子分别摆放在其扮演者的座位前,“记者”的扮演者戴上记者证。

②教师示范采访。

 ③学生进行采访。[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④教师小结。

(4)感情朗读重点句子,读中品味、加深感悟。(自由读、同桌互读、擂台赛读、齐读)

   【创设“‘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现场采访,意在激发学生的“读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读”、去“悟”。通过采访,师生、生生灵活互动,真正实现与文本间的对话。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及感悟。】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要求:

    ①谈一谈:学了本文,自己有什么收获。

    ②说一说: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看到的、听到的类似巴迪的事例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2、小组交流、汇报。

    3、以诗作结。

    ①课件出示现代诗《教育与孩子》,同时播放乐曲《爱的奉献》。

    ②教师饱含激情地进行配乐朗诵。

    ③学生一齐配乐朗诵。 教育与孩子

【这个环节的设计,从教材延伸到生活,进一步增进体验。以诗作结,既点明文章的主旨,又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布置作业,迁移内化

    [出示课件]作业自助餐:

1、喜欢积累的你,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必做)

2、懂得感恩的你,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到卡片上,送给他们。(必做)

    3、乐于写作的你,联系实际,以“他表扬了我”或“他批评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记下自己受到表扬或批评后的感受。(选做)

   【作业布置采取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

板书设计: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