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师生有效沟通,减少“位差效应”
2025-10-08 02:10:19 责编:小OO
文档
师生有效沟通,减少“位差效应”

作者:王增家 孙俊亚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07期

        摘要:师生的沟通,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也越来越难。如何来融化师生之间的坚冰,如何让理解转化为力量?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减少位差效应,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严中有爱,注重个性差异,注重倾听。

        关键词:沟通 位差效应 尊重理解 个性差异 倾听

        所谓位差效应,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自卑感;一个有上位心理者的自我感觉能力等于实际能力加上上位助力,而一个下位心理者的自我感觉能力等于他的实际能力减去下位助力。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具有上位心理,通常会以严肃的表情、训斥的话语、责备的口气来显示自己的威严,这就会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带来阻碍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

        一、不妨把“架子”放下来,努力去爱学生

        名师魏书生在学生面前从来不以长者或教师的身份自居,凡事都采用与学生商量的口气,哪怕再差的学生,在他的眼里也同样需要尊重、理解和关怀。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便成了民主平等的关系。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愿意把架子放下来,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心理态势,造成学生总是试探性的询问问题,或是看着老师的脸色办事,总是存在戒备或者自卑心理压力,引起不同程度上的不安和恐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教师如何热爱学生。”只有做到热爱学生,才能够了解学生,进而正确地教育学生。曾经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性。不过有的发芽发得早,有的发芽发得晚;有的果实挂着枝头,有的果实藏在地里。各有各的特点,需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沿着不同的规律去开发,这是教师的天职。”这位教师的话,包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发芽早”的学生,我们不妨多给些鼓励,多一些引导,助其茁壮成长。对于“发芽晚”的学生,不妨多一些守望,多一些期盼,静候其慢慢进步。

        从教几十年来,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小雪小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处在中下游,但是她刻苦认真,经过多年的努力,高考取得不错的成绩;小桐家庭情况特殊,父母离异,从小缺少关爱,造成早早辍学。后来跟着父亲在工地打工,经过多年的拼搏,事业小有成就,成为工地的包工头。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一颗博爱的心去拥抱温暖学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上位心理,不搞特殊,平等待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友爱的沟通环境。

        二、注重个性差异,减少位差效应

        在关爱性格各异的学生中,学生最能读懂的是老师的良苦用心。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小韩学吸烟,被爸爸打了一顿,跑出了家门。中午饭都没吃。老师听说他在学校后的小树林里,就顺手抓起两个熟鸡蛋,跑到那里找他。到了那儿,见到有一些玩耍的人在场,就把他叫到跟前,趁他不注意,将自己的手伸进小韩的口袋里。“干什么?”小韩被这种举动惹恼了,大声嚷道。“没什么”老师从他的口袋里抽出手来,转身走了。“你不就是想翻烟吗?”怒火中烧的小韩一下子意识到了老师的意图,声音更大了。边嚷着,边把手伸进口袋。当触摸到还热乎乎的鸡蛋时,他一下子沉默了……第二天,老师在晨会上严厉批评小韩:“不请假就去姥姥家,无组织无纪律……”小韩一改往日的蛮横,低着头,一声不吭。他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但改掉了吸烟的坏毛病,还勤奋学习了,和老师成了知心朋友。

        不同水平的学生与老师的心理位差不一致,即使同一学习水平的孩子,由于家庭情况千差万别,父母文化水平等等各方面的差异,他们与老师的心理位差也有明显区别。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极易自卑的学生,不妨多些鼓励;对于狂妄的学生,不妨多泼泼冷水;对于腼腆的同学,不妨给他舞台,让他展示个性,勇于表达自我。这样,师生的沟通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化教授为倾听,让学生说出心里话

        一般来说,教师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针对性较强,但是老师也会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在教学中出现了重“教”轻“学”的现象。教师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把学生说得晕头转向,昏昏欲睡。此时,学生已经处于“挨训”状态。针对此类问题,如何去应对和转变呢?

        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化的东西。”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为了求知识。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和人生殿堂的引路人。只有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反之,过于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压抑的环境中,学生会越来越拘谨,越来越不乐于表达,更体现不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不仅要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语言要言之有物,巧妙灵活,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还要把愉快的心情带入课堂,关心的话语带给学生,同时,最重要的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还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话语,俯下身子与学生拉近距离,借助微笑的表情,传递出师爱的微妙信息,以此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久旱的心田接受甘露的沐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真的为他们好,让他们自觉打开心灵之窗,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声。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消除芥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沟通中相互进步。

        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效果会更好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是不管教学生,也不是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予理睬,使得他们放任自流,而是宽容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善意地理解学生,不能抓住学生的一点小错误就上纲上线,喋喋不休。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间接地或者婉转地教育学生,宽容学生的偶然过失,有时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身为班主任也好,任课老师也好,我们都熟知班内琐事不断,如果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不但影响班级小干部的锻炼、提高,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干,甚至产生依赖想法,还会搞得班主任“手忙脚乱”,以至于筋疲力尽。例如,有一次班里的玻璃被一个平时很老实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学生纷纷跑到办公室里告他的状,当时我正在看作业,心想:把他叫到办公室里训一顿,也解决不了问题,高年级的学生了,有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件事得放手让他自己处理。于是,我对前来告状的学生说:“让他自己打扫好卫生,注意安全,别被玻璃扎伤。”上课后,我瞥见这位同学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于是,走到他面前,弯下腰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可要注意。”到了第二天,我看见被打碎的玻璃换成新玻璃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在无形中提高了老师的威信,缩短了师生之间的位差。

        总之,教师只有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逐渐消除位差效应,引导学生消除下位心理,教会学生沟通的技巧,师生联动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02).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3.

        [4]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