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理解文中的寓意,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万马奔腾、一马平川、天马行空、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二、释题、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马说”即谈马、论马。
2、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录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文本学习
(一)流畅的阅读课文
1、师范读
要求:a、听清楚预习中没有确定答案的字音。
b、注意老师朗读时是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课文的。
2、解决几个字的读音:祗辱 骈 槽枥 食马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外见
3、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4、请一生读,并评点。
5、指导朗读
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反复运用了一些语气助词和感叹句,还借助某些修辞方法来强调感情,下面同学们找一找这些最具表现力的词句,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设想:语气助词可能找到带“也”字的句子,全文五个“也”字,感情分别侧重由惋惜,谴责再到嘲弄;还有可能找到带“邪”字的句子,这句与后句构成设问,语气充满愤慨与嘲弄。
感叹句:“天下无马!”可以试着以不同语调来读,如高声慢读,一字一顿,一字一叹等;
“呜呼!”一句,饱含了作者愤世嫉俗,无奈辛酸的心情。
排比句最典型的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句写出了食马者的狂妄丑态,读时要由慢到快,语调由低到高,从而能体现作者那种越说越气的心里。不满与讽刺溢于言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一句通过三个“不”字道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充满了悲哀,愤怒。
反问句最有表现力的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句由心中愤怒转为直面质问,语气强烈而凶悍,朗读要注意加强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反问加设问,道出了作者的无奈、辛酸、愤慨和埋怨)(以上句子不要求学生全部找到,教师尊重学生的感知取向,找到哪句分析哪句)
教师点拨:老师也发现了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这篇文章有十几个“不”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不表否定,在这里作者将满腔怨气集于一个“不”字上,因为“伯乐不常有”主人“不知马”,所以“不能,不以”,加之食马者的狂妄,最后作结“其真不知马”,这种怨气像火山爆发一样,岩浆喷涌而出,势不可挡,我们读时应该加强这种语气。
6、集体配乐朗诵。
(二)准确的理解课文
1、听写积累 请生自由阅读课文,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提出来。
2、辨析积累
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文中有哪些特殊又重要的字词需要我们留意。我们可以从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方面着手。(主要字词:或,临,虽,食, 策 ,材 ,邪, 见, 之, 而,其,能)
3、 翻译积累
每组请一位同学分别翻译一段,教师评点。
4、背诵积累
5、联系写作背景揭示课文的象征意义。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控诉,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不只有韩愈,还有很多有才之士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今天就不一样了,大家看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人才辈出,原因何在?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共同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识记情况。(提问 听写的方式检查,提问中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即使纠正。)
3、请同系本文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理解课文
1、回味课文说说每段的大意。(请几位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大意,教师适时点拨、纠正错误。)
板书明确: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说说文中出现的事物,想想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板书明确:“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的人(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能够识别人才的人(能发现赏识人才的统治者)
3、仔细阅读课文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主旨句(第一段中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③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第二段中揭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⑤第三段中讽刺食马者的愚蠢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课文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作为有远大抱负的青年课文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明确:1、要能够识别人才、重视人才,否则人才被埋没有人才就相当于没有人才一样。2、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才干,还要抓住机会,创造机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三、小结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反问语气词 难道 D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4、实词:(详见教材)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