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朗读
2025-10-08 02:10:30 责编:小OO
文档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朗读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附属小学安瑛

《新课标》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要自然。”这是指,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丰富的语感体验,将作品的情感色彩,通过恰如其分的语气、语调,准确合理的停顿,流畅的语言,适时适度的表达出来,尊重学生阅读文本时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朗读时娇柔做作,拿腔拿调的唱读、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朗读,都不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读出的仅仅只是文字表面的东西,无法真正触及到文字背后的真正内涵,“有感情朗读要自然”就成了一纸空谈。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朗读的益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要突出这个“情”字的,情是课堂的灵魂和精华,那是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倾听,是灵魂与灵魂之间默契的对白,升华的是读者情感体验独一无二的美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让每一个文字跳跃起来,让文本的内在情感,外显的语言情感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合点,给情感一个共鸣和升腾的空间。其次,学生内心深处想象和联想的情感具像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情趣,提高朗读能力的源动力。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苏轼的《题西林壁》,朗读时,引导学生感悟横看,侧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庐山美景之后,内心发出无限的感慨“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通过电子白板课件,给学生庐山美景的不同侧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移步换景,仿佛置身其中。朗读时,学生不是在读苏轼的诗,仿佛是在自说自话,俨然已经成为作者的真实代言人。这角色换位的朗读体验,让学生忘乎所以,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当中,似乎不是在欣赏庐山的秀美风光,作者抒怀言志的真实感受与学生单纯质朴的情感体验便一下子激活了课堂。这种 “舌尖上的运动”与“心灵体操的运动”相得益彰,才是语文课情感朗读的灵魂。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赏读文章,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为学生打造原生态的诗意课堂。

一、掌控朗读基调,着力体会情感

语感是体会文章情感的基本元素,而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更是情感朗读的有效途径。要准确把握一篇文章的情感,首先必须整体把握文章的间架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的时候,以声传情,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而要准确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品词析句,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依据文本类型,确定符合文本内容的朗读基调。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 通过写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依据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朗读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悲痛、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等灵车时的焦急、耐心—望灵车时的痛苦、无奈、哀号—送灵车时的悲痛不舍”的顺序适当变换语速和语调,这样才能真切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本文朗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将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集体读、与个人读、配乐朗读、读后互评相互融合,形成朗读的维度,让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的缅怀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

由于本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为了便于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开课伊始,教师以哀乐为背景,用微课程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画面,穿插回顾总理辉煌的一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的引读在先,为学生奠定了一个低沉、缓慢、悲壮、庄严肃穆的场景,学生朗读的时候,顺着这个感情基调,在教师引读、视频和音乐的渲染下,自然进入情境。

第二自然段的“不约而同”“摘下”等应该重读;第三自然段是对总理辉煌一生中点滴小事的回忆,朗读时语气应该是自豪和骄傲的,语速可以稍微快一些,但读到“然而今天”,语速突然停顿,并缓慢下来,情绪应该有一个快速急转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语气、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烘托出人们极度悲伤痛苦的情感。

二、训练朗读技巧,引导品味语言

好的朗读方法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要读好,首先是对文本内容的领会,方法仅仅是表现的技巧。但朗读的方法技巧好,也反过来促进对文本的领会。有的老师反对在朗读中进行技巧的练习,但朗读是一项技能,自然有技巧在内,这是不能回避的。正是因为有技巧存在,所以,同样一篇生疏的文章,让不同的人来读,听起来表达效果肯定不一样。

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循序渐进,养成朗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朗读素养。

1、文本感情浓烈的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语速、语调、节奏、速度的轻重缓急,来凸显情感的激烈碰撞。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吉思汗和鹰》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课文第22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将成吉思汗的懊悔心情推向了极限:“成吉思汗愣住了。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鹰。”“愣”应该重读,“愣住了”和“他忘记了口渴”两句应该链接的很紧,不留气口,“呆呆地”要一字一顿的读,体现出成吉思汗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不敢看,但又不能不看的悲怆情绪。第23自然段:“‘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他懊恼不已,沿着石壁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他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采用主体在中间的表述形式,更是让成吉思汗懊恼的情绪在旷野里奔放,这两句话几乎是用他全部的生命喊出来的,低沉、有力、懊恼但不失哀婉,用缓慢、厚重的语气处理“小心翼翼”“自言自语”“沉痛”等词语,更是让鹰的忠君救主、成吉思汗的知错就改这一中心得到浓烈的升华。

2. 文本含义深刻的句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在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所蕴含的某方面的哲理时,可以通过语气、语调朗读节奏的刚柔相济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第5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段落,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读出树的生命力旺盛,坚强挺拔,不屈不挠的性格。用坚定的语气,骄傲神圣的姿态朗读,读出气势。“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读出来人对树的爱恋,对土地的眷恋,说这段话时一定是饱含深情的,因此,朗读语气是深情的。“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这就是老人家执着的信念,执着的坚守只为守住这片土地。朗读时语气应该是质朴而坚决的。

3.文本描写精彩的句段,大都会将各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比如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夸张、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总结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最好素材。可以通过虚实相济,语气语调激昂大气,连贯流畅的朗读方法来表现文本的思想情感。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的“长生果”》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本文中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特有的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浓厚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说明书是自己文学成长历程中的“长生果”。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构思美,同时培养学生从小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基本阅读素养。

三、提高阅读水平,倡导范读引领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但有些课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体会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准确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不好,就不能够很准确的理解文本内容,所以,必要时候,以读代讲,教师的示范朗读、引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以读代讲的前提是以听促读,培养学生听读的基本素养,让学生学会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通过听读,捕捉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情感,边听边用朗读符号,作好记录。训练学生听、说、读的能力,懂得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放置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将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情感关系、逻辑关系有机的整合,达到文本内容、情感线索、思想情感的巧妙衔接。

以读代讲的核心是模仿,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的有力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朗读声音,观察老师朗读时表情神态的变化过程,体态语言的表现形式,来渐入佳境,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比如像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充满着滑稽幽默,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课文,更应该通过范读或欣赏名家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那就无法表达楚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的呆板、教条和不知变通的愚蠢与固执。也无法体会到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滑稽可笑。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前,首先用埙为朗读做音乐铺垫,悠远空旷、低回婉转的音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年代,这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夸张的语气、神情,自然而然的感染着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激发朗读兴趣,规范角色扮演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故事请很强的课文,如《西门豹治邺》《负荆请罪》《甘罗十二为使臣》《丑公主》《包公审驴》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

这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丰富多彩,对话深入浅出,很适合学生表演。因此,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将文章读流畅,读通顺是基础,进而引导学生,根基自己的声音特点,朗读技巧,选择角色扮演,模仿文本角色的性格特点、品质特点,根据故事的语言环境,来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表演是对文本内容一个内化,再创造的过程,是文本语言的外部显现过程,需要学生反复斟酌,不断练习,将肢体语言、表情神态、语气语调相互巧妙融合,让文字跳跃起来,达到文意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表演技能。

五、激活朗读思维,探索多元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会根据不同文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文本语言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读出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读出文章结构的建筑美,读出文中人物的艺术形象。让语文朗读,散发出语文的味道。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大胆创新,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朗读风格,有感情的朗读、评书式的讲读、洋快板Rap式的亦说亦唱、我国曲艺形式(快板、快书、数来宝)……总而言之,多元朗读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朗读技巧, 激活朗读思维的基本元素。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阎肃的《北京的桥》时,引导学生套用Rap的节奏,将表演、说唱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将朗读热情激发到了最高点。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从五壮士的壮志、壮行、壮言、壮举等方面来感受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创设情境,播放视频诱发联想和想象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分角色表演朗读来体会班长马宝玉的果敢坚决和勇敢……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来读出五壮士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班长马宝玉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将敌人“引上绝路”这一部分,“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声‘走’,带头向莲花峰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语感,用坚定的语气,豪迈的感情基调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一个“走”字写出了班长的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热血沸腾”突显五壮士高度的责任感和热爱人民、仇恨敌人的英雄气概。而“英勇跳崖”这一部分,则借助视频资料,营造现场氛围,那回荡在狼牙山主峰上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是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崇高精神的再次升华。此情此景被学生慷慨激昂的朗诵情感所渲染,从而文本主旨得以深化。

六、训练朗读语感,尝试比较朗读

比较朗读一般是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就同一内容,向学生推荐多种不同语气、语调的朗读形式,让学生通过重音位置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升降,朗读情绪的起承转合,来体会最能表达人物情感、文章内容的朗读形式。

常用的比较法有三种:

1.删减关键词语。在指导朗读时,在保证句子通顺,意思表达完整的情况下,删减掉一些关键的修饰词语,让学生通过朗读,与原句进行比较,感悟原句用词的巧妙,表情达意的完整和准确。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冰心的《忆读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将这个句子删减为“我只好上床。”,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句子表达情感更好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原句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替换意思相近的词语。朗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遣词造句,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用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将关键词与替换掉,然后反复朗读,体会语感。如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冰心的《忆读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酷爱古典诗词……”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酷爱”的近义词: “热爱”“喜爱”,将“酷爱”一词分别换做“热爱”“喜爱”反复诵读,进而读出“酷爱”一词背后的百年故事,读出作者不是酷爱古典诗词,她是“酷爱”读书。同时学生围绕“酷爱”一词,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的训练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力求遣词造句的精准。

3.改变句子原有的句型。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作出句型变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文的句子,又能促使他们领悟情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这篇课文时,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以“难道……”开头的并列反问句式,慷慨激昂、铿锵有力。作者在呼唤祖国母亲的儿女们,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与蹂躏我们祖国母亲的敌人进行斗争,拯救我们的祖国母亲。为了使学生体会母亲哭骂的实际内涵,我将这四个并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和疑问句,让学生分别朗读这四句话,体会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感悟他们之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比较朗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原句的含义。

七、培训朗读素养,讲究评读结合,

朗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融理解、表达、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朗读素养的高低,与朗读者生活、学习环境、性格特点、声音特点、知识储备、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朗读,是将文字活化,给文字赋予灵性的过程,走心是关键。引导学生朗读时,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将听着带入文本中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真实的流露出来。由于有个性差异,有主客观的素养差异,此时的学生才真正成为了阅读的主体,同一文本,朗读体验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有差异。这时候,教师的评价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评价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为出发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用欣赏的心态评价小伙伴的朗读,用鉴赏的情感再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倾听和欣赏的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读出了文章的真情实感,就应该予以肯定和激励。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彰显作品的建筑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使语文课堂呈现无限的魅力。

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是有感情朗读的美好境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