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2025-10-08 02:12:11 责编:小OO
文档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作者: 王程程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8年第16期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生物学教育迈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强化生物学科的培育价值和核心素养,新课标对生物学科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发展要求。

        一、新理念与新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等内容组成。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生物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一是生命观念。让高中学生通过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了解到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后,再对其进行抽象性解释,理解经过反复试验、验证过的想法与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理解与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促进高中学生在良好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生命观念,通过这种观念,去理解生物学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生物进化与生存环境适应观、自然稳态与平衡观等。这样,学生通过生命观念认识到世间所有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与世界观,并具有探究生命活动现象与规律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科学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务实的习惯,且具有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等进行探究与解释。

        三是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生物学问题,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现象,学会仔细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团队合作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是社会责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秉持造福人类的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并参与生活中有关生物学的社会话题,且能够做出有理有据的解释或判断。同时,要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生态意识,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能够在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主动向他人宣传有关绿色生活、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基本常识,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新的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水平评价

        生物学的知识储备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呈现井喷式增长,这就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既要保留最基本的知识,又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科技的进步。因而,“少而精”应是生物课程所追求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中,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均需要聚焦大概念和重要概念的教学设计活动。这样将使知识容量减少,但重点更突出,为教学的“精”提供质量保证,也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业质量是高中生物新课标新增加的一个部分,与之相关的还有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新课标把学业质量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级水平。其中,1-2级水平为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即高中毕业考试的命题依据;3-4级水平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即高考的命题依据。其修订的初衷是要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模式,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新的质量观,可作为教学标准,也可作为评价学业的标准,能让教师知道要“教到什么程度”,也能让学生明白自身发展需求。因此,学业质量标准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树立自信,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观重建: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颁布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与效果,凸显了生物学教育的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时代的特征,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一种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如今,生物学在微观和宏观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与快速发展的互联息技术与工程技术联系紧密,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遵循高中生物学的学科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学习向个性化学习与深度学习过渡,提升学生的科学阅读素养。

        高中的生物学课程内容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以及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思路和科学方法,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生物学家所坚持的观点。如在大概念和重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STEM项目学习,通过跨学科融合指导学生将STEM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科学实践中;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检验假设和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建构概念体系。此外,也可通过概念教学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可见,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必经的教育过程,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可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了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生产实践与个人决策所需的基础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主动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对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学习,不仅使高中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生物学的贡献,还能使他们在学生时代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责任编辑 郭向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