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2025-10-08 02:03:43 责编:小OO
文档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 羊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 艺术特征的认识。(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怨。

2、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3、尽善尽美——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是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追求文饰,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5、思无邪——(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2)孔子论诗和乐时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5、思无邪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他认为音乐歌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他的结论是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

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物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1、解衣般礴:这是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提出的,是其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风格的佐证。这个寓言旨在说明,艺术家用率真自然的创作方式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艺术。换言之,艺术家要按照自己的“惰性”去进行艺术创造,才能达到真正艺术的效果。这是他自由人格的标举。

2、心斋、坐忘:是关于对“道”的体悟与把握,庄子提出的。所谓“心斋、坐忘”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消除身心的欲求,去除一切的尘思俗虑,以无所滞碍、朗彻透明的心境融入宇宙自然,从而与“道”相默契。“心斋、“坐忘”其根本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1)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难以尽“意”。(2)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超越于“言”。(3)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知言、养气——言辞是人品的表现,因而通过分析言辞,也就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孟子自称能“知言”,即对片面的、过分的、歪曲的和闪烁的言辞都能知道它们的蒙蔽、沉溺、叛离、辞屈理穷的实质所在。孟子又自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所说的“养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这样就可以成为思想清明、品格伟大的人,善于分析与运用言辞的人。

2、以意逆志: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即分析、理解诗义的方。(2)孟子认为,解说诗不应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艺术性夸张修饰作机械的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寻作者的志趣倾向。(3)此说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尊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3、知人论世: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2)孟子的原意是从欲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又必须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立论。(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4)此说与“以意逆志”是相辅相成的,对后世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影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