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2025-10-08 02:03:19 责编:小OO
文档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

1. 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条件包括:

①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大运河的开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                B.全长四、五千公里 

C.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 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长期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 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5. 下列表述中,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

A.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B.结束了割据,实现了全国大统一。

C.统治者十分残暴                  D.繁荣而短暂 

6. 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有一定的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7.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8. 与唐朝诗人杜甫情况不符合的是    

A.他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B.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

C.“三吏”、“三别”是诗史名篇

D.他的诗气魄雄浑,人们称他为“诗仙”

9. 郭沫若所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谁的业绩的称赞?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10.下列关于唐都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安城内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B长安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C在长安波斯人的酒店中有胡人歌舞       D在住宅区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11. 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

12. 按因果关系排列唐朝前期的经济方面的顺序:        

① 社会经济繁荣  ②唐朝农业生产发展③ 调整统治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13.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政绩相似处有:

①重用人才  ②完善科举制度  ③虚怀纳谏  ④发展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朝结盟                             B.使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C.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两族友好关系   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15.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事,不是发生在贞观年间的:

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16.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  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两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是

①一行②鉴真③玄奘④法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8. 下列科技成就中,哪一项是隋朝时期出现的?

A.设计建造赵州桥        B. 发明活字印刷术     C.发明地动仪

D.《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9.“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幅对联称颂的是: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20.下列对我国石窟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③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④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3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①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2分)

②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2分)

③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6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3分)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1分)

3.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阅读后回答: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什么朝代逐渐完善?最关键的人物是谁?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什么朝代被废除的?(10分)

②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1分)

③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3分)

三、简答:(10分)

2. 唐朝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概括指出这一产生的影响。对我国今天有什么启示?

一、1~5  DBDBD    6~10  DDDDD    11~15  BCDCB    16~20  BDACB

二、1、(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2分)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2分)

(3)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

       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 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2. ①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3分)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以缓和阶级矛盾(2分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1分)

3. ①科举制度1分;  隋朝1分;     唐朝时期1分;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分;

     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2分;     状元1分;     清朝1分

②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1分)

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3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