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考古诗分类赏析(含参)
2025-10-08 02:03:12 责编:小OO
文档
威宁县思源实验学校2019中考分类复习资料之古诗分类赏析

篇一:爱国忧民(10首)

01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3、诗中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4、诗中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运用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

5、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02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 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国家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本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

2、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了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4、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8、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续不断的情况下家书的珍贵及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03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愿意继续为国家和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填表达方式),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4、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04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2、简要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05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悲凉)的景象。

2、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运用曲笔,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忧愤的思想感情。

06

《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雪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含蓄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描写出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景象。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1)、慨叹功业未立(2)、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7、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07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这词首融梦幻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6、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

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功勋,身后美名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o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彻。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诗中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二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

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2、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09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

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自己,得到朝廷的重新重用的情感。

4、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叙事、描写下阕重在抒情。

5、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6、本词上阙叙事、描写,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10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表现手法示例一首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善于用典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篇二:雄心壮志(4首)

【1】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6、简要赏析画线句。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些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丛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3】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4】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7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篇三:  友谊送别(4首)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之情。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所蕴涵哲理的理解。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区别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3】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孤寂悲凉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八月飞雪苦寒图(2)军营饯别奇寒图(3)东门惜别惆怅图(4)别后雪地思乡图

2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韭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3、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篇四:思乡(1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题目为《秋思》,写“小桥流水人家”便是触景(人家)生情(思乡)只用。开头是“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萧瑟的气氛,从侧面写出了自己的心情,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直接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写法上用了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