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幼儿的攻击行为
2025-10-08 02:04:05 责编:小OO
文档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瑞金一路幼儿园    许文婷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年龄越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越强。对于小班的老师来说深有同感,不少家长都会反应自己的孩子被咬了手指、被推或者是被撞到了等等。由于幼儿的心里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差,在发生矛盾时往往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1、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从心理学上来说,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造成痛苦的一种伤害性行为。这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其次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再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美国心理学家哈吐普(W.Hartup)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工具性的攻击视为答道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幼儿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而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上海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例如幼儿会在他人摔倒时进行嘲笑、打踢另一个人等。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

2、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出生状况及其他生物机制,如: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占50%。

生理因素又包括因素,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比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2)心理因素

1、挫折

    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2、模仿

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幼儿如果在生活中常看到成人、同伴的攻击性行为,也会不知不觉仿效。

(三)社会因素

1、家庭影响

    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成员之间矛盾重重,你争我夺,吵嘴打架,情感气氛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攻击性行为习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教养态度,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样,娇宠和放纵能导致孩子的为所欲为,使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另外,父母的一些偏激的教育观念,引起的不当的教育方法运载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边产生较大的影响。

2、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龄人之间交往,通过交往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儿童很少与同龄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儿童的身心状态就会偏离太多数儿童的正常发展,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3、选择的玩具

    一些家长在购买玩具时总是一味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特别是给男孩子买手、大刀、宝剑等玩具,许多孩子便在游戏中经常使用这些“武器”对着同伴比划。还有的家长孩子买拳击袋或拳击手套,目的在于当孩子发火时,用拳击的方式发泄,但这只会增加孩子更多的进攻性行为。

4、环境刺激

不良环境刺激也是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渠道,如电视、电影、游戏机等,给儿童间接提供学会攻击性行为样例,影响极坏。尤其是幼儿的年龄较小,还不具备较为清晰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动画片里的人物影响。

其次,幼儿所接触的社会群体也很容易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教师对儿童在教学生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若经常采用 “谁坐得最好”、 “看谁跳得最好”等语言时,在不经意间就强化了儿童的争强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攻击性与竞争性只是一墙之隔,因为有竞争精神的人拥有一种善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这种“攻击”是有限度的,但是超出后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在学龄前,攻击的两种形式以及它的表达方式都会发生变化。美国学者哈吐普(W.Hartup)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请反省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高于后者。年龄大些的儿童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他的结论是,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侵犯呈增多趋势。

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还以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攻击形式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儿童在2~4岁,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3岁左右,儿童的踢、踩、打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但同时言语攻击却增多了。同时,男孩的攻击性总体上高于女孩。就不同方式的攻击而言,男孩的身体及言语攻击多于女孩,女孩的间接攻击多于男孩。

4、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考量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攻击行为同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幼儿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从而判定幼儿攻击性行为出于的类型,是考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2、有益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六岁之前,人这一生所需要的习惯、态度、发展倾向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成功的,这与儿童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也是对其所处于的家庭环境、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式等多方面教育观的体现。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让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使她们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合作,共同玩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家庭和谐,幼儿园和谐,对儿童更好的培养,健康成长。

3、有利于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纠正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攻击性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管理自己的情绪,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重点在于以幼儿为中心,改变其周遭环境,减少环境的刺激(人文环境,学习环境,心理环境,生理环境),让儿童拥有一个美好童年的同时,拥有一个璀璨的明天。给予儿童适当的关心,不忽略小事的重要性,将小事情分析清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儿童期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你留给孩子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