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考试版】梳理
2025-10-08 02:05:18 责编:小OO
文档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知识点梳理

【考试版】整理者:李登卫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国际经济学研究以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界的资源分配

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

国际经济学建立在徽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2.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掌握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一般理论和

有助于把握国际经济现象

有助于理解国外企业和国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对外经济

为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服务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商品的名义价格和相对价格:名义价格以某些货币表示的,未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的价格;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4.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5.要素密集度:是指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时,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

二.问答题

1.国际贸易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原因

国际贸易的结构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2.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答: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3.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答: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4.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通常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配置不一样。

5.国际贸易总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什么?两国分配利益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答:1.开展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总利益取决于两国国内相对价格的差异,差异越大,两国获利范围越大,获利就越多。

2.在贸易总利益不变时,国际相对均衡价格越接近本国贸易前国内相对价格,则对本国越不利;反之,越接近他国贸易前国内相对价格则对他国越不利。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2.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质量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3.倾销:指不完全竞争企业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

4.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差异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

5.产业间贸易:两种或多种产业之间的贸易,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贸易就可称为产业间贸易

6.重叠需求:是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

二.问答题

1.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何以产生国际贸易?

答:当一国的某个产业或行业的规模和产量扩大时,该产业或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当成本下降时生产者又会扩大生产,在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之后必定会拓展到国外市场,将产品输送到国际市场,产生国际贸易;国与国之间的需求会存在差异,当一国需求的某种商品正是另一国所盈余的商品,而另一国所需求的正是该国所盈余的,那么两国势必会寻找到某个合理的方式进行交换,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2.国际分工的三种可能情况是什么?

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就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

3.为什么会出现倾销?

答:消灭竞争对手,垄断整个市场。相互倾销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单纯的企业占领市场、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行为,也会导致国际贸易产生。不完全竞争企业为达到规模经济效果,希望销售更多商品,但当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后,市场很难扩展,这类企业会在保持国内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形成“倾销” 

4.重叠需求何以产生国际贸易?

答:当每国厂商都追求本国代表性需求时,该国的非代表性需求就难以在国内得到满足,因而需要借助国际贸易实现。

通过国际贸易,本国生产的以满足代表性需求的产品生产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从而规模经济效果更加明显。这种国际贸易或相互贸易不是无条件的,它只有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才可能存在,因为它们有相近或重叠的需求部分。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边际物质产品和要素实际收入

答:边际物质产品是指生产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后追加一单位要素是总产量的增加量;要素实际收入是指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

2.边际产品价值和要素名义收入

答:边际产品价值(VMP)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 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二.问答题

1.某部门产品价格上升,对两部门共同要素的名义收入有何影响?对两部门特定要素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有何影响?

答:某部门产品价格上升会使共同要素名义收入上升。价格上升部门共同要素使用量上升,另一部门共同要素使用量下降。某部门产品价格上升会使两部门共有要素收入上升,价格上升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上升,另一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下降。

2.某部门产品价格下降,对两部门共同要素的名义收入有何影响?对两部门特定要素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有何影响?

答:某部门产品价格下降会使共同要素名义收入下降。价格下降部门共同要素使用量下降,另一部门共同要素使用量上升。某部门产品价格下降会使两部门共有要素收入下降,价格下降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下降,另一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上升。

3.国际贸易对出口部门和进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有何影响?

答:出口品价格上升,导致两部门共有要素收入上升,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上升,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下降;

进口品价格下降,导致两部门共有要素收入下降,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下降,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上升。

4.国际贸易会使共同要素的收入与流向产生何种影响?

答:国际贸易后,出口品价格上升,进口品价格下降,导致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上升,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下降,两部门共有要素收入变化不确定,但其在两部门间的分配确定,出口部门使用量上升,进口竞争部门使用量下降。

5.国际贸易使一个丰裕要素和稀缺要素的价格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两国要素价格差距缩小并趋向均等

6.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从长期看,国际贸易将使各贸易参加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达到均等化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悲惨增长: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的恶化

二.问答题

1.何为生产要素的中性增长?中性增长对生产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有何影响?

答:所谓中性增长就是指两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中性增长会使生产规模扩大,结构不变,并且会使贸易规模扩大,结构不变。

2.偏向进口的要素增长对进出口量和贸易规模有何影响?

答: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相对增长会使进口竞争品产量上升,出口品产量下降,进口下降,出口下降从而使贸易规模缩减

3.偏向出口的要素增长对进出口量和贸易规模有何影响?

答: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相对增长使出口品产量上升,进口竞争品产量下降

出口上升,进口上升从而使贸易规模扩大

4.在大国情况下偏向进口和偏向出口的要素增长对贸易条件分别产生何种影响?

答:在大国的情况下,要素增长会影响贸易条件。

1. 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使进口下降,出口下降,导致国际市场上对进口品需求下降,进口品价格下降,出口品供给下降,出口品价格上升,因此贸易条件改善。

2. 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使进口上升,出口上升,导致国际市场上对进口品需求上升,进口品价格上升,出口品供给上升,出口品价格下降,因此贸易条件恶化。

5.悲惨增长出现的条件是什么?

增长的要素是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

国际市场对该出口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出 口增加会对国际价格发生影响。

6.产品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贸易情况怎样?

第一阶段,技术先进的国家发明了某种新技术产品,将产品推向市场,满足本国需要。

第二阶段,产品发明国在国内市场饱和后将产品出口到技术和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第三阶段,新产品的进口国随之逐步掌握了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始生产该产品代替进口,进而出口该产品,并把产品出口到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

第四阶段,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开始仿制该产品,替代进口品,进而成为出口国,发达国家再研制出新产品,原产品逐渐走向衰落。

7.罗伯津斯基定律?

答: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上升,而非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下降。

8.恩格尔定律?

答: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支出比重越大;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下降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关税:一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2.关税的种类:按照征收对象划分可以分为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按照征收方法划分可以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和复合税。

3.出口补贴:是指一国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4.配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敏感商品的进口或出口进行数量或金额上的控制,其目的旨在调整国际收支和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是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

5.许可证:是由一国海关签发的允许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进入关境的证明。

6.关税升级:在实践中,发达国家关税结构一般具有随生产加工深度的增加提高关税税率的特征,即对初级产品进口实行低关税,而对制成品则实行较高的关税,这种现象称为“关税升级”

二.问答题

1.关税的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是什么?

答:生产效应,征收关税增加了该商品的国内产量,征收关税后引起价格上涨国内供给量会上升,由于征收关税刺激国内供给量的增加就是关税的生产效应;消费效应,征收关税降低了该商品的国内消费量,征收关税后价格上涨国内消费量会下降,由于征收关税引起国内消费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消费效应。

2.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为何(分大国和小国)?

答:指一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对该国贸易条件产生的影响,只有大国才会产生关税贸易条件效应,因为小国对该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不能影响该商品的国际价格,所以不能产生任何关税贸易条件效应。在大国条件下,一国征收关税后,由于本国市场上该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本国厂商的生产增加以及本国消费者的消费减少,即进口需求下降,于是就会导致世界对该种产品的总需求下降,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这种产品的国际价格下降,如果大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不变,进口价格下降,则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3.关税的净福利效应是怎样的(分大国和小国)?

答:大国征收关税后,进口价格会下降,本国的贸易条件会改善,这是在小国情形下所没有的效应。就关税的净福利效应而言,贸易条件效应会使本国的福利条件增加,但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会使本国福利减少,所以,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它主要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对比。净福利=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税收收入

4.判断倾销的依据是什么?倾销的种类及其目的有哪些?

答:依据

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

进口国同类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

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种类及目的

持续性倾销:是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期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5.何为关税的有效保护率?计算公式怎样?

答:关税的有效保护率(ERP)反映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价值(附加值)受保护的程度,通过关税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来表示。

公示表达:

6.出口补贴的种类及其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影响是什么?

答:种类直接补助和间接补助

从出口国看来,如果短暂的出口补贴损失,或消费者福利损失,能够促成该国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或者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等长远利益,那么这种损失也许是值得的。

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是一种威胁。因为接受补贴的产品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到国外市场,从而会挤垮进口国的同类工业,对此各国都采取一些反补贴措施,以反对因出口补贴而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7.何为反倾销和反倾销税?

答:虽然倾销对进口国消费者可能有利,但倾销使进口国同类企业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压力,甚至使其难以生存,因而国内生产者会要求采取反倾销措施,以抵消倾销对进口国市场的强烈冲击,保护本国同类产业的发展。反倾销税是指,进口国在确定外国出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

8.常见的非关税壁垒有哪些?

自愿出口

歧视性的公共采购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9.简述重商主义、李斯特和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的观点主张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要获取更多的金银,除了本国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通过对外贸易,用产品出口换取别国的金银,因此对外贸易是增加金银财富的唯一源泉。据此,重商主义提出奖出限入的措施,主张通过鼓励出口、进口来干预对外贸易,以实现多出口、少进口,通过贸易顺差使金银更多地流入本国,增加本国的财富。

李斯特认为,一国实行贸易的原则是,其贸易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他提出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要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

凯恩斯认为,国际贸易收支顺差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是一国净出口的增加本身就是本国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二是通过贸易收支的顺差,直接影响到国内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压低国内利息率,刺激国内的私人贷款,增加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因此, 凯恩斯提出应该关注、进而应该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励出口、进口的作法。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于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及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需求弹性:分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3.最佳关税:是指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

二.问答题

1.进口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与关税承担有什么关系?

答:在大国情形下,关税负担是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的,双方承担的程度取决于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和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总的来说,当一国要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国外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承担关税与否以及承担关税的程度,决定于被征税厂商商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2.什么是最佳关税?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什么?

答:最佳关税就是指是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或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3.战略性贸易的定义和主张是什么?

答:定义

战略性贸易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它具体是指所施加的、能够维持或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市场竞争朝向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向发展的。

战略性贸易最为强调的主张主要有两种:

是出口补贴

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了成员国的福利。

2.贸易转移:是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3.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二.问答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形式?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自由贸易区:

在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从而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贸易。

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为区分来自非成员国和成员国的产品,以保持各国对外关税的有效性,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

关税同盟:

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各成员国为保护本国的某些产业,需要采取更加隐蔽的措施,如非关税壁垒。

共同市场:

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间接税制度

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

经济联盟:

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货币和汇率。

当汇率的协调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

其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干预内部经济的财政和货币,保持内部平衡的权利,也让渡了干预外部经济的汇率,维持外部平衡的权利。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就过程而言,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

从结果上看,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2.关税同盟有何动态效应?

答:关税同盟的动态优势

关税同盟的第一个动态效应就是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动态劣势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

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3.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邻近

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稳定需要照顾到每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4.各举一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例

发的国家,如欧盟

发展中国家,如东盟自贸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如北美自贸区

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1.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2.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二.问答题

1.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进口替代工业化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用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用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代替进口品。

2.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一般具有哪些特点?配合该战略实施的措施有哪些?

答:特点该国的国内市场比较大;

 选择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国内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供应;

 这类国家一般具有“二元经济”的特征。

措施对进口的关税壁垒、非关税障碍以及外汇管制,高估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等

3.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一般具有哪些特点?该战略实施的措施有哪些?

答:特点一般国内市场比较小,需要依靠国外市场;

  . 国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需要靠自然资源或原材料的进口才能生产制成品;

  .但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并具有比较优势。

措施主张开放市场,大进大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比较低,广泛使用出口补贴或其它出口鼓励措施,本币低估。

4.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了什么发展战略?理由何在?是怎样实施的?

答:战略改革开放后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理由

经过3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中国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

有比较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为局部开发提供了生产要素条件

具体实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开放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一系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期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利用某些省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发挥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作用,例如,80年代我国煤炭和石油的出口。

同时,在大部分地区实行进口替代,以满足国内对多种产品的需求。通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发展本国的耐用消费品工业、重化工业,其结果是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第十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关贸总协定:是调整各国关税与贸易关系的多边国际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约束各成员国之间贸易规范和贸易的国际贸易组织,它是国际贸易制度运行和各成员国贸易制订的法律基础。它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则,但比关贸总协定约束范围更广泛,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组织

二.问答题

1.在关贸总协定组织下进行了几轮谈判?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字以来,在其组织下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

三个阶段:

以关税减让为主的阶段

以非关税壁垒谈判为主的阶段

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问题阶段

2.关贸总协定下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通过关贸总协定组织的八轮谈判,使各缔约国的进口关税水平都有明显的下降

关贸总协定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秩序

作为具有组织性的关贸总协定,其吸引力越来越大

3.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答:目标

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   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以落实GATT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所有成果

原则

非歧视原则

通过谈判逐渐推行贸易自由化原则

可预见原则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鼓励发展与改革的原则。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