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解析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答案】(1)地利不如人和
(2)五色交辉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阴阳割昏晓
(5)梦回吹角连营
(6)山重水复疑无路
(7)万水千山只等闲
(8)疏而不漏
【解析】第(1)-(7)题是一般性默写填空。所考查的名句皆出自中考背诵篇目,解答时只需联系上下句,注意上下句的衔接以及相应作家作品的匹配。注意书写时,不要将“辉”误写成“晖”,“复”误写成“覆”。第(8)题默写的是课外名句,注意“疏”字的书写。
【考点】古诗文默写。
2.【答案】(1)川
mào
巍巍
(2)孜孜以求
应对
(3)D
【解析】(1)书写时,注意区分“川”与“穿”、“巍”与“威”的区别。平时应注意积累。
(2)甲处“孜孜以求”指人学习态度好,认真;比喻不知疲倦的探求。“孜孜不倦”指工作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指老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故选择“孜孜以求”。乙处所填动词的对象是“挑战”,所以所填动词的意思应是“采取措施、对策以应付出现的情况”,故选择“应对”。
(3)完成时,应弄清楚四个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五四”“五四以来的历史”有个时间上的递进关系;只有先“深化我们的思考”,才能“坚定我们的脚步”,故选D。
【考点】汉字的书写以及对汉字读音的把握,对近义词的辨析,语句的衔接和连贯。
3.【答案】(1)专家组复查我市节水型城市工作
(2)我市水资源匮乏,加大节水建设,但市民认识不足
(3)漫画以三个水龙头水流的大小,从左至右代表昨天、今天和明天人们浪费水资源的状况。暗喻我们肆意地浪费水资源,水资源将会越来越少,水龙头里的水就会越来越小,直至枯竭。
【解析】(1)我们首先要找出其导语部分,然后用“谁做了什么(怎么样)”概括主、谓、宾。另外,注意字数。就此题而言,第一段是导语部分,主语是“专家组”,谓语是“复查”,宾语是“我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故可概括为“专家组复查我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根据字数,可以选择把“国家”删去。
(2)可先概括三则材料内容,然后再进行整合。从材料一可看出加大节水工作力度,成绩优异;从材料二可看出人均水资源不足(水资源贫乏);从材料三可看出少数居民对水资源贫乏的现状认识不足。整合后的答案就是“我市水资源匮乏,加大节水建设,但市民认识不足”。
(3)前者必须将漫画的所有内容按照一定顺序描述到位。后者则肯定是讽刺了某类人或某种现象,希望人们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就此题而言,我们可按昨天、今天、明天的顺序进行说明。而其寓意无非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节约水资源。
【考点】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材料分析,对漫画内容和漫画寓意的理解和把握。
二、古诗文阅读
4.【答案】离井思乡;前路遥遥;前途难料。
【解析】完成时,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答。根据注释,白居易在完成此诗时,是自请外任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从“中宵起望乡”可读出其“乡愁”;“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可读出前路遥遥不知何时到达的愁思,以及为自己未来的前途难料而忧愁。
【考点】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5.【答案】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解析】赏析时,可从修辞、写作手法、环境描写、造词造句等角度思考。就此题而言,“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是景物描写,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思考。作者用“沙明”“浦月”“帆白”“船霜”勾勒了一个清冷的秋夜,渲染出了凄清、幽寂的氛围。此时的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内心的愤懑和忧愁自然就被烘托出来了。
【考点】对诗句的赏析。
6.【答案】D
【解析】A、B两项仅从空间维度表达情感;C项仅从时间维度表达情感;D项,“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的“晓”“夜”是从时间上写;“云鬓改”“月光寒”暗写了空间的变化,故选D。
【考点】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7.【答案】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解析】完成此题,需先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句子大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故断句如下:“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考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
8.【答案】B
【解析】A项中“既”都解释为“已经”;B项中“素”分别解释为“平常”和“白色的”;C项中的“遂”都解释为“于是,就”;D项中“明”都解释为“第二年”。故选B。
【考点】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把握。
9.【答案】A
【解析】完成此题,可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指降职远调,《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指的是“降职远调的人”,故选A。
【考点】古代文化常识。
10.【答案】(1)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2)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文言文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第(1)句中的“常(经常)、冠(位于第一)、三军(全军)”几个词是关键词;第(2)句中的“闻(听说)、悦(高兴)、得无(莫非,该不是)”几个词是关键词。
【考点】翻译文言语句。
11.【答案】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完成时,应结合文章中具体的描写和事件。从“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可读出黄忠的忠诚;从“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可读出其作战英勇;从“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可读出其善于领兵打仗。
【考点】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等到曹操攻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于是(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入川。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果毅为三军之首。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夏侯渊的是曹军的精英,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他激励士卒,金鼓震天,呐喊声响彻山谷,一战即斩杀夏侯渊,夏侯渊溃败。黄忠被升为征西大将军。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死后被追封为刚候。
三、现代文阅读
12.【答案】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作铺垫。
【解析】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进行表述即可。就此题而言,第①段先分析谦虚的内涵——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再分析谦虚的内因——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
【考点】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把握。
13.【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
【解析】常用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就此题而言,作者把“人的谦虚”比作“打太极拳”,所以该句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是证明前一句,证明该段的中心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结合文章,此句论证的是“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一观点。
【考点】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14.【答案】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谦虚是对崇高意识的虔诚和向往。
【解析】本题可依据“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来概括作答。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5.【答案】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会让我们丧失自信和斗志,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解析】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尽量使用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作为依据作答。链接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以从“人需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考点】开放性试题。
16.【答案】写太阳出现的张扬是为了在对比和反衬中表明月亮出现的静气,闲适,带给人光明却又和人分享光明,带给人欢乐和人分享欢乐。
【解析】在散文和小说中,在描写某一主人公(事物)时,又写到另外的人物(事物),往往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可用“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人物(事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的格式来组织答案。
【考点】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
17.【答案】(1)句子通过排比修辞,多角度、多侧面地热情歌颂了月亮的冷峻和宽容,坚定和无私。句式铿锵,有节奏感。
(2)低沉、舒缓、动情。这句话描述了黄黄为家“献身”的最后告别一幕,表现了作者至今对它的敬重、不舍和怀念。句中透出作者悲凉无奈的心境,所以朗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舒缓、动情。
【解析】(1)根据题意,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时可用“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抒发了……的情感”的格式来组织答案。
(2)就此题而言,此句描述了黄黄为家“献身”的最后一幕,表现了作者对它的敬重、不舍和怀念之情,也透出作者悲凉无奈的心境,故朗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舒级、动情。
【考点】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朗读技巧。
18.【答案】月亮这所“常青的学校”教会我们:保持美好的人性;纯洁温润的品性;坚持的信念;理解、宽容和大度。
【解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本题作答可结合“那永不停歇的光明,就是教导人类培植、保持美好人性的最为伟大的教师了”“它又以自己的力量鼓舞人”“它更以悲悯之心理解人。……它能让硬了干了丑了的心变软变湿变好,让乏味的心汩动起趣味、想象、幻想与些许的浪漫”来概括作答。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9.【答案】作者用“被露水打湿的月亮”作标题,特别在结尾点题中给予照应,意在借月亮起落、月亮的品质告诉人们,人世间是美好的,但人世间依然会有悲伤,会有无奈,会有丑恶,会有灾难……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像月亮那样,泪水中迎看光明,哭泣中期盼善良,艰难中创造人生的幸福……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标题中的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文章的标题“被露水打湿的月亮”意在借月亮起落和美好品质告诉人们:人世间是美好的,但人世间依然会有悲伤、无奈、丑恶,也会有灾难,但是不管怎样,人都要像月亮那样笑看人生。可重点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不管世间多么黑暗,也不管人世的生活多么的艰难沉重、甚至还有横七竖八的对于人的压迫与束缚一一只要月亮还在天上亮着,我们就会有爱在心上流淌,就会让憧憬自由飞翔”来理解作答。
【考点】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四、名著阅读
20.【答案】AC
【解析】B项,祥子最后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是旧社会对祥子的压迫,而虎妞只是外在原因。D项,应是推晁盖为大头领。故选AC。
【考点】名著阅读。
21.【答案】(1)①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②为了锁住自己的财富
③贪得无厌的人,喜欢自欺欺人
(2)两人认为“正经事”是符合人的天性,自然而然愿意干的事;真实有趣味的事;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3)“我”“捉了苍绳喂蚂蚁”;小王子“因为自己的玫瑰花说‘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为它的‘谎言而生气’。”
【解析】(1)甲段文字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中的老先生是寿镜吾。文中的“这些事”具体是指“‘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事”不“正经”。乙文选自《小王子》,文中的商人“把这张纸锁进抽屉里”的目的是为了锁住自己的财富,可见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喜欢自欺欺人的人。
(2)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所说的“正经事”是指那些符合人的天性,自然而然,真实有趣味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
(3)此题可在完成上一小题的基础上完成。答案不唯一。
【考点】文学名著的阅读。
五、作文
22.【答案】略
【解析】“我给_______留下的”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此题材料提示语,不禁让人思考: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了什么?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给这个生活的世界留下了什么?所以此作文题其实又是一道引发同学们对人生价值、生活态度、世界观进行一次深度思考的话题。
材料提示语中的“少年的你,又会给亲人、朋友,给校园、社会,给现在、将来留下些什么呢?”等内容给作文的补题作了明确的提示。作文时,一定要明确给谁留下,留下了什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可以叙写自己留下的青春的脚步,可以叙写自己留下奋斗的身影,可以写自己留下的遗憾等。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体裁上以写记叙文或散文为宜。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