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5-10-08 02:15:49 责编:小OO
文档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国之声为例浅议广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浦尔教授提出。包括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规制的融合。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方位变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相发展、交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各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新的媒介竞合大潮中,广播应积极探索与其他媒体的融合渠道。

当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的自媒体受到网民强烈推崇时,新浪微电台、腾讯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它们是传统广播和微博、微信的深度结合,是广播电台的新生动力,必将助力传统广播全面跨入全媒体时代。

一、微博、微信对传统广播局限性的突破

传统广播作为大众传播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传统广播重新受到追捧,但是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压力造成了其发展的瓶颈。2009年,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截止到2013年12月微博用户达3亿多,2014年第二季度末微信用户达4.38亿。微博、微博一时间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宠。

1、突破地域

电台可利用微博将自身的影响力推向全国,同时也给了听众更多的选择。

2、突破终端

传统广播以收音机为终端,只能听到有限的频率,了听众的选择范围。

3、突破时间

声音稍纵即逝,保存性差是传统广播的固有劣势,传统广播与网络相结合,微电台和微信很好的弥补了这一遗憾,听众可以通过操纵节目音频暂停和回放,或者检索和下载节目音频,使得广播中的声音得以保存。

4、突破受众

老年人和有车一族是传统广播的两大受众群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中的中青年听众正在向网络流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包括3亿多微博、微信用户,网民中青年学生达1/3。

5、突破传播机制

传统广播的传播方式是一级单向传播,而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开启了双向互动的二级传播模式。微电台使“听众”逐渐向“用户”转变,变被动收听为主的主动参与,大大增加了广播的针对性、贴近性和影响力。

二、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简介

人民广播电台历史最悠久的第一套节目,是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唯一能覆盖全国的广播节目,中国新闻广播第一品牌。于2004年1月1日正式改新的呼号为“中国之声”。

改版后的中国之声以全天30多次整点新闻和半点新闻为主线,早中晚三大新闻密集区为重点支撑。追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话语权”的新闻传播速度和及时“解读、点评、追问”的新闻思想高度,强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中国之声,责任至上”的媒体形象,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国家新闻广播。中国之声主打的“类型化”广播是一种“格式化的广播”全频率打造同一种概念,传播同一种文化,经营同一种人群,听众的职业也由以晨练的老人和农民为主转变为国家干部和公司白领为主,真正做到“影响最有影响的人”。

中国之声拥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新闻晚高峰》、《央广新闻》、《小喇叭》等品牌栏目。

2009年,荣获《致敬2009中国传媒》“年度广电”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广播”,2013年,被评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广播媒体”,并连续多年蝉联全国广播单频创收第一位。2012—2013年新浪微电台“声动中国”年度最佳电台。

三、案例分析——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在2004年入驻新浪微电台,听众可以通过操纵节目音频暂时和回放,或者检索和下载节目音频,使得广播中的声音得以保存;中国之声开通新浪、腾讯官方实名认证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等帐号。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粉丝量和影响力稳居电台类媒体微博第一名,居媒体官方微博前列。此外,中国之声开通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等微信公众帐号,每天推送当天重大新闻事件,发布新闻评论。微信使用手机号码注册并提示手机通讯录中使用微信的好友,实现了虚拟社交圈和实际社交圈的融合,使微信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1、媒介技术融合

微电台和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广播依靠单一收音机终端接收信息的方式,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坚持走数字化生存之路,下载微电台、微信等即可收听节目。

2、媒介业务融合

(1)业务形态融合

微电台和微信在传递音频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收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模式,充分发挥传统广播伴随性的特点,听众利用移动终端,一边收听广播,一边浏览网页并随时发表对新闻内容的观点和评论,使信息的收发一步到位,集听广播、看广播、聊广播于一体,使信息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形态。

(2)传播渠道融合

微电台有效改变了广播长期以来“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首先,听众作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可以通过微博的发布、评论、回复等方式实现信息提供,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拥有话语权;其次,微电台是一个网络社交平台,可以通过新浪微电台的边听边聊吧#中国之声#发布微博参与中国之声的节目互动,就有机会在电波中听到自己的文字。听众既可以关注主持人的动态,又可以通过分享个人观点、评论等与其他听众交流 ;再次,微电台的界面生动活泼,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切换电台、回听节目。

微信具有个人化、私密化的特点,公众平台与用户之间能够实现私密、及时的互动,用户可以通过发送文字或语音的方式告诉媒体后台运营者自己的需要以及对所推送新闻的评价,媒体对用户的需求和问题进行解答,更好地维护媒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受众黏性。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后台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所在地等,利用分组管理的方式对用户进行管理,同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受众反馈的价值,按照用户的个人偏好推送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资讯,提高信息投送精准率,实行定制化服务,提供精确信息。另一方面,对于受众而言,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帐号,避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迷失自我。

(3)业务战术融合

中国之声还通过微博、微信中的粉丝互动进行抽奖活动,每周五将在新浪、腾讯实名微博网友中个抽取一名幸运网友赠送“小绿绿”收音机或移动硬盘,进行品牌营销,建构品牌,增加听众互动积极性和品牌认同力。

中国之声在五一期间推出劳动节特别策划——主持人职业换岗体验实录《主播不在家》。首批六名80后年轻主播走出直播间,融入社会基层,用他们真实的体验,感触劳动者平凡又艰辛的岗位。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宋晓阳:“我想一个新闻主播如果不能在新闻一线去沾一沾新闻现场的土,可能回到直播间里播报新闻都显得没有味道。”此类活动让直播间中的新闻主播更接地气,提高受众忠诚度。

四、对策研究

对于微电台的发展而言,微电台中的节目收听排行榜只能代表电台中某一节目的收听率,很难代表整个电台的综合实力,中国之声微电台在以后应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和功能,给听众更多的新鲜体验。微电台要做好话题征集,将网友讨论的话题、议论的热点制作成不同形式的信息和节目,使其呈现的“拟态环境”更为真实。例如,中国之声每天晚上七点的晚高峰新闻调查,听众通过新浪、腾讯实名微博文字留言,通过腾讯微信语音留言,发表自己对新闻的观点、评论。

根据以上分析,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下,中国之声发展要以国家广播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和垄断地位为核心,发挥国家广播电台的影响力,以微电台和微信这两个新媒体终端为两翼,转变传统理念和思维,顺应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开展各种媒介形态之间的通力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坚持内容为王,提高新闻质量,注重于听众之间的互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