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高校秘书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5-10-08 02:15:51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高校秘书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李佳潼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1期

        【摘 要】秘书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文针对高校秘书学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秘书工作相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主张进行秘书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此力求达到教与用的良性互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秘书专业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秘书学 课程教学 改革

        高校秘书学是以秘书岗位为中心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迫切需求大量复合型、实用型专业秘书人才。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设置了秘书学课程。为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好地衔接,必须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其中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本文就秘书学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措施做出阐述。

        一、高校秘书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大学的专业划分过细,学生学习的专业过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人文教育与实践环节偏弱的弊端依然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高校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比例、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的单一呆板、陈旧滞后、缺乏系统、忽视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是以凸显出来。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个性心理等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引导,从而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某方面的严重缺失,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全面潜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秘书教学应适时适应社会的需要,从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所以,必须根据人才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前高校秘书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科秘书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地位有待加强

        虽然目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秘书学人才,但“秘书学”通常被开设在中文系、新闻系或者公共管理系学生中所学课程中,没有设立专门的文秘专业,甚至许多学校还只是将“秘书学”课程教学作为选修课程,导致师生对“秘书学”课程教学不重视,学生积极性不高,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秘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不是秘书学“科班”出身,一般由其他科目的教师转任或兼任,不仅没有秘书学硕士学位,而且绝大多数不具有秘书专业本科教育背景,因此难以形成一支既符合学历要求、又热爱秘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的基本队伍,这一现象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秘书专业的发展。

        2.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实际操作能有待加强

        有些高校的秘书教学,是由刚毕业的硕士、博士担任,秘书专业课教师多非秘书专业出身。其理论修养深厚固不待言,长期以来,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或是高校的管理者,都认为文科不需实验。文秘专业被看做是单纯理论学习的科目,在教学实践方面安排较少,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利于在岗就业时快速地适应工作。这些教学工作者没有经历太多的实践训练,秘书教学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实用性和生动性,缺乏秘书工作的实践能力,教与学之间少有互动,不能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不能适应现阶段教学发展的要求。

        3.秘书教材不符合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学的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纵观国内有关秘书课程教学的教材,很多还是以培养党政机关秘书为主要目的,符合高校各层次学生特点的教材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缺乏。目前秘书学教材,很少有统一编写成套的教材,大多是其他专业教材的拼凑,针对性不强,内容交叉重复,理论知识比较单板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等问题处处可见。这些教材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

        4.秘书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秘书学是一门研究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性质特点、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的课程,应用性很强。目前,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促使下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在此形势下,无论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求秘书能够熟练地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备专业服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 运用国际公认的商业原则,将知识、经验与能力综合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以往秘书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已经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传统的秘书实践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急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多进行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校秘书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1.加强秘书学在专业设置中的教学地位

        虽然目前很多本高校科没有设置秘书学专业,在目前情况下,除了积极向教育部反馈信息外,建议将秘书学列为文学类或者管理类的子学科,同时,在硕士培养中增加秘书学专业。同时在各个高校可以通过灵和变通的方法,将秘书学设置在管理学院或者文学院中,将文秘学设为必修课程,必须专业教师予以授课,加重文秘学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2.加强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受教者素质,先要提高施教者素质。目前从事秘书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中文或者管理专业移植过来的,没有学过正规、系统的秘书专业知识,也无从事第一线秘书工作的经验。教师队伍一定要够专业。加强秘书学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首先要提升秘书学的专业地位,扩大秘书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影响,增加秘书学文章在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杂志和学报上发表的机会。在教室安排上,要安排一些文秘专业毕业的专职文秘教师,并组织教师参加文秘专业课程进修和文秘资格考试,参加诸如“全国秘书学教学研讨与教材建设会议”相关类型的会议,扩大教师知识面,鼓励教师多参与教学研讨及教材建设方面的活动。同时建议几家秘书学杂志增加理论研究性质的栏目的容量,开辟“高校秘书学教学研究”园地,为高校秘书学教师提供更多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阵地。以此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正规企事业单位的经验丰富的文秘工作者或者其他院校的文秘专业教师来学校讲授他们的亲身经历、工作经验、实际操作等等。用他们的实践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知识,通过事实案例来学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反馈人才市场上需求变化和文秘行业的最新动态,以便学校及时加以改进,学生及时加以提升,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3.优化秘书学课程教材,与时俱进搞好学科建设

        秘书学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及时更新。虽然20年来出版了不少质量较高的秘书学教材,但多数教材所阐述的秘书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规范以及对秘书个人素质的要求等等,仍以党政机关秘书为准,不能适应高校秘书专业主要为工商企业输送秘书人才的要求。例如,有一本国家级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秘书学教材,体例合理,适合教学,是一本优秀教材,但这本教材2002年2月第12次印刷的版本上仍然保留着“我国从事秘书工作的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即公职秘书”的陈旧观点。按照此观点,目前高校秘书专业培养的主要对象——商务秘书都不是秘书!像秘书学这种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应用性学科教材,即使当年算是很优秀的教材,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及时进行取舍增删, 吸收、补充国内外秘书学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拓展更新教材内容, 同时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注重学科间的兼容、知识的移接。总之, 对教材进行拾遗补缺、删繁就简、吐故纳新,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尽量做到教为学所用, 学为实践所用。

        4. 重视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形式

        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纯粹地照本宣科,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生动性、巧妙性、实用性。杜绝“满堂灌”和“独角戏”等授课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网络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通过选择生动有趣、生活化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可通过模拟教学等方法,学生在教学课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此外,还需教会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并接受现代科学技术能力。

        5. 重视学生实习,理论联系实践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是我国高等教育界近年才普遍关注的热点。秘书课堂教学更应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课外实践课程,以亲自动手、亲身参与的方式将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授课变为实际的现场实践,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培养学生创造型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可以适当课增设课程模拟训练,实施情景模拟教学。19年布朗、科斯林与杜吉德在《教学研究者》杂志上发表著名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提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在课堂中恰当设计教学模拟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激发兴趣,多方面进行思考,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智宏等.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J]. 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