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索
2025-10-08 02:15:29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索

作者:田茂强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以强身健体为基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体育活动中丰富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耐力、意志力、竞争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199-01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体育教育实现综合化发展的教育目标。如今,体育教育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有对学生综合素养如意志力、价值观、合作性的培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14年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伊始,小学体育的教育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理应得到改革。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在强健学生体魄的过程中落实德育教育,塑造学生的意志力和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本文中,笔者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探索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以及对策。

        1.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观点: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定义。就体育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是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是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1 培养健康意识,提升运动认知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首先,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年龄结构、运动能力等开展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通过体育健康知识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健身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认知能力。

        1.2 开展专业体育训练,提升健身实践能力。

        体育课程的开展,应当以健身为目标,附加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力等,实现体育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体育运动目标,开展专业的体育训练项目,不断强化练习、实现学生技能与体能的同步发展。同时,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运动技巧,提升学生健身实践能力。

        1.3 丰富体育运动形式,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可以是个体的运动,也可以是集体的运动。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集体运动项目,如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集体运动项目的过程中懂得“竞争、合作”,懂得基本的人际交往,促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师要立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 将健康知识培养贯穿于体育活动始终。

        卫生健康意识应当从小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将健康知识贯穿于体育活动的始终,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体育运动之前,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人的肌肉、身体运动机理等让学生明白为何在进行体育运动或者开展体育赛事之前进行热身运动的原理;又如,在体育运动结束之后,学生不能马上喝水,尤其是冷水,因为马上喝水会增加学生心肺压力,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休克。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渗透健康知识,有利于让学生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懂得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2.2 丰富体育活动,立德树人,发展素养。

        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师不能忽略德育的重要性,而德育,则是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精神价值所在。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则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人,让学生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懂得竞争、合作和社会交往。例如,在《游戏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一课中,笔者通过一个“绑腿跑”游戏,通过男女搭配的方式,将学生分成5人一小组进行“绑腿跑”,活动开始,学生并排站立,将组员的左腿与另一人员的右腿绑在一起,三组并排跑,以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这种游戏活动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达到学生健身实践的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同时,游戏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通过竞赛项目,培养学生耐力、意志力。

        体育是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每一项运动都蕴含着对抗元素。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体育课程的竞技本质,通过竞赛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耐力、意志力,让学生懂得:好的成绩,需要通过顽强的拼搏与坚韧的意志力实现。首先,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耐力项目如长跑运动,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其次,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通过积极的鼓励、肯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让学生战胜自己,促使学生意志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夯实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耐力、意志力、竞争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兴华.浅谈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外交流,2017年23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