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有趣的文言故事
2025-10-08 02:13:49 责编:小OO
文档
安石配享

初,崇宁既建辟雍,诏以荆公封舒王,配享宣圣庙。肇创坐像。未几,其婿蔡卞方炫赫用事,议欲升安石于孟子之上。优人尝因对御戏:为孔子正坐,颜、孟与安石侍侧。孔子命之坐,安石揖孟子居上,孟辞曰:“天下达尊,爵居其一,轲仅蒙公爵,相公贵为真王,何必谦光如此!”遂揖颜子,颜曰:“回也陋巷匹夫,平生无丝毫事业。公为名世真儒,位貌有间。辞之过矣。”安石遂处其上。夫子不能安席,亦逊位。安石惶惧,拱手云:“不敢。”往复未决。子路在外,愤愤不能堪,径趋从祀堂,挽公冶长臂而出。公冶为窘迫之状,谢曰:“长何罪,乃责数之”曰:“汝全不救护丈人,看取别人家女婿!”其意以讥卞也。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

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苏轼扪腹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苏东坡画扇

东坡官钱塘日,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而询之,云:“ 吾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译文

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欠了他两万块钱不还。苏东坡召见那个人询问,(他)说:“我家凭借制作扇子生存,恰巧父亲去世,并且从今年春天开始,天天连着下雨,天气又很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并不是故意欠他钱。”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对他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过了一会儿扇子送到了,苏东坡拿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写草书和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个人说:“快去外面卖了扇子还钱。”那个人抱着扇子感动流了眼泪,刚越出府门,就有许多人争着用一千钱购买扇子,(手里拿的扇子)很快地就卖完了。而后来的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去。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注释

钱塘:古地名,今浙

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 到杭州任职时

诉:状告,告状。

负:亏欠。

公:对苏东坡的尊称

吾:我。

适:正逢,恰巧。

熟:仔细。

姑:暂

发市:开市。

须臾:一会儿。

判笔:公文用笔。

涕:哭。

逾:过。

竞:争着。

不售:卖不出去。

草圣:草

询:询问。

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有人告个亏欠了他两万两钱不还的人。

非故负之也:并不是故意

以...为业:用...为生

自:从

取:把

竟:抢

为:帮

文言知识

1.释“官”。上文“东坡官”中职。古代的官场就像现代的国家一样。

2.“须臾扇至,公添加,如: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翻译:(东坡)用公文用笔书画草和枯木竹石,一会儿就画好了。

3.非故负之也:不是故意欠他钱。之:代词,代“他(债主)的钱” 非:不是 故:故意 负:欠

东坡说文

葛延之在儋耳①,从②东坡游③,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④,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辞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⑤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1]

注释

①儋(dān)耳:儋州,今海南儋县。

②从:跟随。

③游:交朋友,来往。

④店肆:店铺,商店。

⑤翕(xī)然:众多的样子。[1]

译文

葛延之在儋州的时候,跟苏东坡交往,相互十分熟悉。苏东坡曾经教葛延之写文章说:“譬如集市上的店铺,各种物品都有,却有一样东西可以把它们取来,这就是钱。世上最容易得到的莫如物,最难得到的莫如钱。文章、词藻、事实,就像集市上的物品;意,就像钱。写文章如果能先立意,那么,古往今来所有的事物就纷纷涌出,都来为我所用。你如果懂得了这一点,就会写文章了。”[

《东坡说文》一文妙在毫无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比拟,把各种素材比为店铺里的东西,把意比为购物的钱,钱能买到各种东西,与文意能统领各种素材是一个道理。

王僧虔,右军之孙也。齐高帝尝问曰:“卿书与吾书孰优”对曰:“臣书人臣第一;陛下书帝王第一。”帝不悦,后尝以橛笔书,恐为帝所忌也。

断句息纠纷 

富民张老无子,赘婿于家。后妾生一子,名一飞,飞四岁而张卒。张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吾财,当畀汝夫妇。尔但养彼母子不死沟壑,积阴德矣。”于是出券书云:“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婿乃据之不疑。

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置不问,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因更其句读曰:“张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曰:“尔父翁明谓吾婿外人,尔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作非者。虑彼幼为尔害耳。”于是断给妾子,人称书焉

富人张老翁没有儿子,招赘一个女婿在家。后来他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一飞。一飞四岁时张翁去世。张翁病重时对女婿说:“小妾生的儿子不能继承我的财产,应当给你们夫妇。你只要养活他们母子两人,使他们不致饿死填埋于沟壑,就算积阴德了。”于是拿出一张契据,上面写道:“张一非我子,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意为:“张一不是我的儿子,家财全给我女婿,外人不能争夺。”)女婿于是把契据掌握在手里,一点也不怀疑。

(若干年)以后张翁小妾所生之子长大成人,到官府控告,要求分财产。女婿把契据呈递给,于是置之不理。后来,一名奉皇命出巡视察的来到这里,妾所生之子又去控告,女婿仍然前去提供证明。出巡视察的于是改变契据的句逗,读道:“张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意思是:“张一飞是我的儿子,家财全部给他。我女婿是外人,不能争夺。”)出巡的说:“你们父亲和岳父明明说‘我女婿是外人’,你(当女婿的)怎么还敢把他家产业据为己有呢他故意用诡诈的办法把‘飞’写成‘非’的原因,是顾虑他儿子年幼,恐怕被你所害罢了。”于是将富翁的遗产断给妾生之子。人们都称赞这契据写得好。

郄鉴择婿 - 原文

  太尉郄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而信至咸相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翻译

  太尉郄鉴 叫门生向王导求一个女婿。王导命令门生看遍所有的王导家里的子弟。门生回来,对郄鉴说:“王氏的子弟都很优秀,但是听说我去看他们的消息,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在东床,袒腹独自吃东西,旁若无人,好象没有听说我要去看他们的消息。 ”郄鉴说:“这个人就是我最优秀的女婿啊。”于是,郄鉴就去拜访他,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后来,郄鉴就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注释

  郗(chī)太傅:郗鉴 

  太傅:官名。“太傅”系“太尉”之误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附近 

  遣:派 

  与:通“予”,给予 

  门生:这里指门客 

  王丞相:晋朝的王导,做过丞相 

  书:信 

  语:(yù)告诉 

  信:信使,使者 

  东厢:东厢房 

  白:告诉,禀告 

  诸郎:众儿郎 

  可嘉:值得夸奖,值得赞许 

  觅:找,求 

  咸:都 

  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如:好像 

  乃:原来是 

  逸少: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族子 

  因:于是 

  焉:相当于“之”

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赞同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原文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重要。 

)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接受(孟轲的)言论道义,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劝学》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贾谊,河南郡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谊少聪,文帝时被荐为博士,年方二十余。迁至太中大夫,所论列(论述)多见施行,因遭毁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xiāo (鸱chī ,古书上指鹞鹰)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fú)”,因作《鵩鸟赋》。迁为文帝幼子梁怀王太傅,惜(感到遗憾哀痛)怀王不幸坠马身死,谊自伤无状(功劳,成绩),郁郁而终,寿仅三十二。

【原文】: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於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练之未完,逐於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逐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去京城考试。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的时候想用推字 想想又觉得敲字好.不能决定用什么好,于是反复吟咏,并且用手做推与敲的姿势.韩愈当时是吏部权兆尹.贾岛不知不觉的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被侍从押到韩愈身前.贾岛于是对韩愈讲了自己作诗的经过.韩愈在马上停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比较好.于是与贾岛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府第.在一起谈论诗歌,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

王勃展才

原文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译文

王勃写了一篇《滕王阁序》,当时年龄不过十四岁。都督阎伯屿不相信他(才华),王勃虽然也坐在宴席间,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了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非常生气,然后满脸愠色地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于是马上隆重宴请他,欢饮直至散场。

注释

①宿:事先

②巡:来回

③勃不辞让:王勃没有谢辞,让,谦让。

④伺:窥伺

⑤矍然:惊惶状

⑥垂:流传

⑦让:谦让

⑧意:想

⑨辞:推辞

⑩以:用

⑾罢:停止

原文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政事托付于你,劳累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字词注译

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濮水:水名,《水经・渠水注》:“沙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欠水也。”

<<庄子>>是道家经典,由庄子极其后学所著。

使:派。

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 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愿以”句:愿意以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累,劳累。

顾:回头看

以:用。

境内:四境之内,即指国内的政务。

累:使......劳累。

顾:回头看。

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宁:宁愿

贵:显示尊贵

曳:拖。

涂:泥。

往矣:走吧!

古今异义

吾闻楚有神龟 闻:古,听说;今:用鼻子闻到。

庄子持竿不顾 不顾:古,不回头看;今:不理,不管。

一词多义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往:去、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往:走

词类活用

愿以境内累矣:累,使……劳累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贵:显得尊贵

意义

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精神自由的追求

内容归纳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说,道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用来养生的。在这篇文章中,集中体现了庄子这一思想:拒绝到楚国做,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也不愿让厚禄束缚了自己,让凡俗政务让自己身心疲惫。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