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肖邦g小调叙事曲
2025-10-08 02:14:00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肖邦g小调叙事曲

作者:杨晓彤

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1期

        绪论

        肖邦《g小调叙事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是音乐创作领域中极具个性化的作品。引用戏剧性结构表现悲剧性内容,又按抒情构思对传统的奏鸣曲式进行布局,给予交响化的发展,使其成为奏鸣曲快板乐章并以展开部为中心的有型曲体。

        一、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一)肖邦生平简介

        1810年生于波兰华沙,6岁接触音乐,7岁创写波兰舞曲,8岁登台,不足20岁便已成名。是历史上颇具影响力且关注度最高的钢琴演奏作曲家,又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1822年,肖邦师从艾尔斯内学习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的作品。1826年在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钢琴演奏,随后发表《 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在德国引起轰动。移居巴黎后,他崇尚英雄气概,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钢琴作品,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二)肖邦的创作期及主要作品

        有研究将肖邦生平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模仿期(1810-1823),外在期(1823-1836)和思考期(1836-1849)。更常见的说法是早期、中期和晚期。

        1.早期:肖邦师从阿尔伯特·瑞夫尼学习钢琴,随即创作《g小调波洛乃兹》。1818年,8岁的肖邦在拉齐维尔宫举行第一次公开音乐会,显示了卓越的钢琴演奏天赋。

        2.中期:1825年沙皇庆贺自己荣获波兰皇位,肖邦被召去为他演奏,随后创作《c小调回旋曲》。1828年,肖邦与艾尔斯纳一起作《克拉科夫回旋曲》,同时又写了《f小调协奏曲》。之后华沙爆发了波兰人民反抗统治的,肖邦作《g小调叙事曲》。1831年,华沙的被,肖邦作《c小调练习曲--》。

        3.晚期:1837年创《24首前奏曲》。1839年创《G大调夜曲》、《升F大调即兴曲》。1844年,肖邦在病中创作的两首《夜曲》、三首《玛祖卡》。

        二、乐曲分析

        (一)创作背景

        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是《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依据;规模大、技巧华丽,充分把当时肖邦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出来,充满激情;采用较多技巧手法,风格鲜明而独特。

        此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创作时的肖邦正法国,蕴含着愤慨的思想情感;体现出悲剧性和戏剧性的民族情结,以及其音乐语言风格特征。

        (二)曲体分析

        稍缓慢速的广板(Largo);g小调;4/4拍子;叙事曲式

        1.引子(1—8)

        2.呈示部(9—94)

        (8—35)主部

        (36—67)连接部分为三部

        (36—48)主部的补充

        (48—63)转调过度(g—降B)

        (—67)副部音调

        (68—82)副部

        (82—94)结束部

        3.展开部(94—165)

        (94—106)展开部主题,自由变奏

        (106—125)展开部副部,转调频繁,摸进扩充

        (125—166)插部,新主题

        4.再现部(166—207)

        (166—180)再现副部

        (180—194)再现结束部(降E)

        (194—207)再现主部

        (208—2)尾声

        (208—216)导入部分,采用新主题

        (216—252)中心部分

        (254—2)结束部

        (三)作品分析

        整首乐曲体现出肖邦对祖国的眷恋,洋溢着爱国情怀,采用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部分。

        作品中处理展开部的方式与以往不同,不再频繁采用模进模式来表现传统音乐调性,而是采用一种即“主题新变体”的新方式来取代传统模式,让乐曲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是将变奏曲的原则融入到了快板奏鸣曲曲式框架之中。在全新的调性上能够顺利完成此主题新变体,是由柔和的降E大调经过主部的a小调转换为远关系的明亮A大调这种新的织体,密集的和旋巩固了左手丰富的旋律;力度上出现了强烈的反差,由原来的PP增强到FF。

        旋律线条迅速地推向高处,到达高点之后缓缓松弛下来,方便再现那个暗淡抑郁的主部主题。为了更好的体现音乐发展的高度集中和精炼,肖邦大大压缩了再现部,将呈示部中的主部后方的连接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小节具有宣叙调性质的乐句。

        尾声由那两小节乐句引入,充满了宣叙调悲愤的情绪,使整首乐曲逐步走向最后阶段。它的篇幅扩大到57个小节,占全区2个小节的五分之一;节拍由原来的四分之六拍转为二分之二拍、速度转入急板、使乐变得愈加紧张,慢慢将乐曲推向最后一个高潮。

        右手疾速上行的五个八度的半音阶,与左手具有重属功能的减七和旋的反复敲击二者相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爆发力推入深渊,造成强大的戏剧性态势,而最后14个小节撕人心肺的痛苦呼号式的音调,使乐曲在悲剧与戏剧性的热潮之中结束。

        三、演奏体会

        叙事曲中最具代表的一首便是《g小调叙事曲》,颇受技艺精湛的钢琴家们垂爱。本曲由一个简洁的引子所引入,让人们联想起了民间叙事诗的传统样式。每个故事都是由一位说书人的陈述开始,将人们带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去。这样的方式,在传统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也常见;引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结合民间叙事诗的传统形式下,从而成为叙事曲整体内容里的一个新的有机部分。肖邦在整部作品中处理展开部的方式与以往不同,不再频繁采用摸进模式来表现传统音乐调性,而是采用一种即“主题新变体”的新方式来取代传统模式,从而使乐曲具有一种新面貌。此曲主副部的主题运用宽阔并带有歌唱性的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存在矛盾冲突。在这首叙事曲的再现部,肖邦大胆超越了传统快板乐章的曲式构成,将再现部中副部主题做出了大胆改变,副部出现在主部的前面,形成主部副部“倒置”现象。

        四、结论

        通过浅析此作品,了解肖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手法以及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同时对肖邦作品演奏中的声音控制、节奏变化及作品风格把握有了新的认知。肖邦伟大之处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位音乐家,而是有着对人生苦闷的乐观态度。就艺术的深刻本质而言,他的音乐同欧洲深刻内涵的音乐一般,包含深情,体现在悲情与戏剧性之中。

        参考文献

        [1] 吴国翥《钢琴艺术博览》 [M].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7年

        [2]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3] 肖邦钢琴音乐中的tempo rubato [J].《钢琴艺术》.2001年02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