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外国文学史(下册)复习要点说明
2025-10-08 02:14:28 责编:小OO
文档
外国文学史复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 :指的是19世纪30年代继浪漫主义文动之后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的文学思潮,属于资产阶级文学范畴。特征:真实性(生活、历史、细节);批判性(社会、内部心灵);典型性(再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

1、法国是欧洲19c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a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宣言书)“反映当代生活”;b《红与黑》奠基之作。

2、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分期:1850前,脱胎于浪漫主义小说,带有其痕迹(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  1850后,福楼拜:如实反映平庸时代里平庸的人和平庸的事,叙事上重大革新。

3、《红与黑》 * ;(1)书名的意义:a从生活道路看,红代表军服,黑象征教士道袍,于连谋取前程的两种道路;b历史背景,红-拿破仑时代,黑-封建统治,于连活在两者交接的时代;c创作意图,两个预言性场面:血红的圣水和写有“第一部”的纸片。

     2)解读:a历史小说b政治小说—副标题【1830年纪事】c爱情小说d命运小说(一平民青年奋斗史)。

     3)于连悲剧:平民出身、才华横溢——封建复辟,性格特征—平识、矛盾、反抗、激情、傲骨。

     4)艺术成就:a心理描写,心理独白:以冷漠态度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着力表现人物内心挣扎和对外部社会的态度;b人物塑造,性格鲜明:例如乞丐收容所所长瓦勒诺从外貌到品行的塑造都非常鲜明,身居急需社会责任感的职责却有着虚伪贪婪的特质;c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继承《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又向“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时间地点迅速变化,人物若隐若现,呈现现代因素。

4、巴尔扎克的文学贡献:时代历史的员;金钱时代人类灵魂的发掘者

特征——由外而内地反映生活

5、《人间喜剧》1)名词解释: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90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包罗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历史画卷,标志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顶峰。

2)命名:写的都是悲剧,冠之“喜剧”,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嘲弄和批判。

3)创作分期:1829-1834,酝酿,成果有《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835-1841,构件1842-1848,出版

4)主题内容:a贵族衰亡b资产者发迹c金钱的罪恶

5)结构:a分类整理法{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b人物再现法——一个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让这几部作品内容在某些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同时,一个人物在每部作品中都有一段经历,联系起来表现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从中可窥见社会历史的变迁。

6)艺术成就:a由外而内、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生活b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细节真实d开创西方小说新结构—网状结构

6、《高老头》1)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承上启下a主题—金钱与贵族没落双主题b思想内容—中心图画c形式—首用“人物再现法”d艺术—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2)先在“巴黎生活”部分,后被收入“私人生活”场景一组

    3)高老头是资产阶级暴发户,又有封建宗法社会的家庭观念;其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观念战胜的悲剧。

    4)拉斯蒂涅的堕落——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第一阶段—物质环境刺激,野心萌发

       第二阶段—人生三课a鲍塞昂夫人b伏托冷c现实

    5)艺术特色:a环境描写b人物塑造c网状结构

7、福楼拜的文学地位:19世纪中,承前(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启后(自然主义、20世纪作家),力求完全的客观性,精准表现人物潜在情感a追求真实性b追求客观态度c追求艺术美

8、《包法利夫人》(1)主题a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悲剧b庸俗浪漫主义者的悲剧c物质的、肉身的人的悲剧(2)“包法利主义”:源于爱玛不切实际盲目崇拜的生活态度,是人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它是卑污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冲突的产物。根本上只是一种梦境,终会破产。

(3)叙事手法—内聚焦:根据情节需要不断变更焦点,从某个人物的视角摄取生活中的景象,并将人物内心活动投射于外部世界,作者处处不见而处处在。

9、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夏洛特·勃朗特、凯斯盖尔夫人《玛丽·巴顿》

10、狄更斯(1)表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2)早期:《博兹随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中期:《大卫·科波菲尔》等(3)后期:《双城记》、《远大前程》

11、《双城记》:(1)主题a仁爱战胜仇恨b理智克制疯狂c宽恕代替阶级对抗。(2)人道主义:揭露贵族的罪恶;暴露的残酷;宣扬博爱反对暴力。

(3)情节结构:a 巴黎和伦敦对照下的立体感;b 打破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时空急剧变换揭示广阔社会生活 ;c 多元整一结构,线索众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4)叙事角度:作者叙事角度{揭露贵族罪恶、“就是报复}和人物叙事角度(英国人劳雷){宣传社会改良}的复合方式。

12、哈代的文学地位: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完成者

13、威塞克斯小说:(  1)名词解释:哈代用家乡古地名“威塞克斯”为同一背景把各部小说联系在一起,既都出现威塞克斯的乡村环境的小说,包含英国西南部宗法制农村特定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    (2)分类:a罗曼史和幻想b爱情阴谋小说c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14、《苔丝》的悲剧 * :①社会悲剧:经济、政治、伦理道德②性格悲剧:性格的矛盾性和悲剧性——纯洁善良而又坚强具有反抗精神;传统道德观念和父权文化思想的束缚③命运悲剧

15、哈代小说特色 * :①批判性和悲剧性主题②人道主义思想:独善其身或劝人为善的内心愿望在现实环境下的破灭,强化悲剧和批判力量③以人为中心的对应思想④象征性语言意向(红色、太阳、路)⑤人物的自然激情性质分类:a灵性人物(淑《无名的裘德》);b肉性人物(艾拉白拉《无名的裘德》、亚雷《苔丝》);c灵肉性人物(裘德《裘德》、苔丝《苔丝》)理性与情欲的结合。

16、普希金“文学之父”、“诗歌的太阳”(1)创作成果 a 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 b 关注俄罗斯民族生活 ;c 丰富完善俄罗斯文学的各种体裁形式。(2)诗歌 a 抒情诗《自由颂》、《至察尔达耶夫》(政治抒情诗) ;b 叙事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南方叙事诗”—《茨冈》 ; c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17、《叶甫盖尼·奥涅金》(1)诗体长篇小说:把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独创性的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a 即描绘现实生活,又在情节中加入“抒情插话” ;b 结构精巧,两条线索互相对照、交错进行c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d“奥涅金诗节”(用四步抑扬格写成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灵活、富有节奏。   (3)在小说艺术史上的意义:a结构艺术上,流浪汉结构中潜在着一个封闭式结构(性格小说—以表现性格为基本功能)b故事情节上,非严格的情节小说,总体上是通过主人公生活史表达忧郁情绪的长篇。但潜藏着写复杂曲折情节故事的家庭生活情节小说的可能性c从场景看,虽着重写奥涅金乡村生活场景,但潜藏着宏大的、史诗性的社会小说的可能性d叙事方式上,主人公除奥涅金外,还有一个叙述人“我”,潜藏着自我心理分析小说的可能性。

18、“多余人”名词解释:19世纪30~50年代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主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赫尔岑的《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里的罗亭、《贵族之家》里的拉夫列茨基等,占据了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主人公地位。大都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受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影响,渴望有所作为,不满农奴制黑暗现实,但又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最早由赫尔岑评论《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提出,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后广为流传。

19、果戈理(1)“散文之父”;(2)艺术风格——“含泪的笑”:既批判又同情,既反对又怜悯。针对不同审美对象,这种矛盾的情感侧重点也不同。眼泪和笑声的交集,饱含心酸的戏剧性,加强了果戈里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20、《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官僚制度底层地位的小人物,喜剧手法的悲剧。

21、讽刺喜剧《钦差大臣》赫列斯达科夫|题词“脸丑莫怪镜子歪”|官场“百丑图”、无正面角色

22、《死魂灵》(1)乞乞科夫—三四十年代小贵族向新兴资产者过渡的典型形象 投机钻营、唯利是图、贪婪狡猾;(2)特点:夸张、讽刺、用典型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

23、“自然派”名词解释:19世纪40年代以来,果戈理影响下,文坛形成的终于现实、利于现实,反对“麻木冷漠”,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文流

27托尔斯泰“的镜子”、和巴尔扎克并为批判主义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  小说特色:A结构艺术—全景式的史诗性叙事B人物道德模式C心灵辩证法。

28“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在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29、《战争与和平》(编年史诗) 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祖霍夫—精神探索主人公

30、《安娜·卡列尼娜》 * :(传记史诗)(1)全景式小说;(2)拱顶结构:a外部结构上,小说在两条主线(安娜和卡列宁的爱情悲剧及列文和吉娣的爱情)之间穿插奥勃朗斯基和道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中间线,构成两条主线的拱顶结合处b“内部联系”在于安娜和列文这两个贵族男女努力摆脱上流社会的桎梏,追求人生意义和新的生活道路;(3)列文形象分析:带有自传性的人物;探索型主人公;矛盾保守;(4)“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概括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特点的一个术语。指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关心人物内部心理活动本身,关心人物心理过程中最细微的、难于捉摸的、瞬息万变的心理现象,即主要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运动过程,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32、契诃夫  A小说艺术特色:创造抒情心理小说形式,注重心理刻画和抒情阐发;幽默讽刺;语言简练留有余地;B戏剧艺术特色:戏剧因情节淡化而散文化;人物是平常的人;常用声响、停顿、词意未尽、含蓄暗示的手法。

33、象征主义 * :(1)分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前期;20世纪20~40年代 后期;    (2)代表 前期:波德莱尔(第一位)《恶之花》、诗坛三杰(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后期: 【法】瓦莱里《海滨墓园》  【英】艾略特《荒原》 【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  【奥地利】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比利时】梅特林克《青鸟》  【俄】勃洛克《十二个》。   (3)特点:a表现心灵的最高真实b重象征,暗示、对应手法c强调通感、音乐的流动性、雕塑的凝固性。

35、《荒原》 * :(1)主题:一战后西方世界的危机,宣扬只有宗教信仰才能使之新生,荒原意象成为走向崩溃的西方文明的象征。(2)框架:《金枝》繁殖神的仪式&《从祭仪到神话》圣杯传奇、渔王传说。(3)意象:水----既是生命的活水,又是带来死亡的洪水,象征性本能为代表的各种欲望 ;火----既象征情欲,又象征地狱的净火 渔王----繁殖神,象征性;骑士----象征迷失方向、寻求精神归宿的现代人。(4)艺术特色:a寻找“客观对应物”b广征博引①②③c神话结构模式。

36、表现主义 * :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蔓延至欧美的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主张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不注重具体性,而追求抽象;作品充满狂热的激情,惯用极度夸张。

代表:【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美】奥尼尔《毛猿》【瑞典】斯特林堡 戏剧《鬼魂奏鸣曲》

37、卡夫卡 * A《变形记》变形手段—通过打破生活固有形态,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加以夸张、扭曲的方式凸现生活及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艺术形式。卡夫卡对现代人的意识和存在的深层本质的超前反映。

    B《审判》“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A)从“对无罪的审判”(K莫名其妙地在自己的寓所里被判有罪,最后被处死)来看,小说主要具有的是社会批判意义;(B)从“对有罪的审判”(K在上诉过程中渐渐认识到,在整个罪恶的世界里,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来看,小说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它的自觉的伦理道德意识;(C)从“对‘审判’的审判”(在所有这些审判的背后还有一个最后的总审判,卡夫卡说:“我们发现自身处于罪孽很深重的状态中,这与实际罪行无关。《审判》是遥遥无期的,只是永恒的法庭的一个总诉讼”)来看,小说的意义便主要在宗教方面。

C《城堡》“城堡”象征意义:a庞大的管理机构;b一个异化世界;c一个边缘人的他乡;d父亲形象(权威力量传统)的投射;e神界神人关系。

*三部作品的互文关系:a《变形记》和《审判》写的是同一种生存状况: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某种灾难性的变化,正常的生活节奏和逻辑被打乱了。他们不得不从人类生活的世界退出,遁入非正常的地下世界,并为重返人类世界而奋斗,结果以失败告终。b《审判》和《城堡》主题也互补对称。首先,主人公名字都叫K;其次,他们都受到一个神秘当局的或摈弃。《审判》中的主人公躲藏、逃跑,无济于事,最后仍被处决;《城堡》中的主人公强求、进攻,但依然无法进入神秘的城堡。c三部小说表现的是同一主题——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与其生存环境脱节的“异化”状况。D写作特色:怪诞与反讽;寓意与象征;梦幻性与神秘性;冷峻与客观。

38意识流小说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人的意识流程。

    代表:【英】乔伊斯《尤利西斯》伍尔芙《墙上的斑点》【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艺术手段:A内心独白:直接|间接 呈现人物意识流动状态,默然无声;B自由联想;C蒙太奇。

39、“荒诞派戏剧”:【法】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等待戈多》

    基本特征:思想上,表现人生荒诞;艺术上,表现形式的荒诞

    思想意义:从内容到形式直喻西方现实,揭示西方人生存困境;是为人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的一种努力。

《等待戈多》弗拉季米尔&爱斯特拉冈 时空关系看,这是一个反戏剧,与传统戏剧要求的“三一律”相反。时间的整一,被时间的无聊和无穷尽所代替;空间的整一被空间/地点的不可知所代替;动作/情节的整一被动作/情节的荒谬和不连贯所代替。

40“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是一种阴郁的、绞刑架下的幽默。

41、海勒《第22条军规》艺术特征:特殊的幽默(病态绝望);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以重复和强化代替变迁和发展采用“时间旅行法”,打破理性化的时间秩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