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闲话窑变
2025-10-08 02:16:35 责编:小OO
文档
闲话窑变

( 傅振伦 2003.01.24 )

定、汝、官、哥、钧是宋代烧造瓷器的五大名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出品精良,驰名中外。就钧窑来说,它的釉层较厚,是用0.50—0.90%的氧化铜为呈色剂,在摄氏1200度的高温还原焰中,还原成胶体铜粒子,散布在釉中而形成的红色釉。由于铜粒大小的不同,或青色和红色的混合,有时会呈现玫瑰紫、胪肝、马肺等色斑。其中海棠红釉色,更为人所欣赏、珍重。所以旧社会的古董铺有句话说:“钧窑挂红,价值连城。”这种现象,一般人称为“窑变”。后人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摸索到规律,历代都有仿造,今日的仿造,更能得其神似。

其实窑变的现象不仅见于钧窑,也见于其它窑口,窑变也不只表现在釉色上,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它的含义很多,范围颇广。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文房肆考·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镇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按此系万历十五六年的事,初见《预章大事记》。

瓷器有在用时而其中现有形象者:《苏东坡集·赠杜介诗》说:“仙葩发茗碗,翦刻分葵蓼。”注云:《东坡十八罗汉颂跋》:“轼家藏十八罗汉像,每设茶供则化为白乳,或凝为花木、桃李、芍药,俱可指名。”《夷坚志》说:“周益公以汤琖赠贫友,归以点茶,方注汤其中,辄有双鹤飞舞,嗓尽乃灭”。《幽雅志》说:“曹著为建康小吏,忽有卢府君见府门前有大瓮,可受五百石,风云出其中。”《春渚纪闻》说:“万延之瓦缶画冰云:赴铨都下,铜禁严甚,以十钱市之,代沃盥之用。时当凝寒,注汤满頮面。既覆,有馀水留缶成冰,视之,桃花一枝也,明日成双头牡丹一枝,次日又成寒林满缶,水村竹屋,断鸿翘鹭,宛如图画。后以百金为护,什袭而藏。遇寒则约客张宴以赏之,未尝一同。”

瓷器有在用时而发音者:《苏东坡集·瓶笙诗引》说:“康辰八月二十八日,刘仲几中觞,闻笙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食顷乃已。”

瓷器有在烧造时变异或现纹饰者:《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古窑器考》说:“官、钧、哥窑于本色釉外,变而为淡黄,或灰紫杂错,类诸物态。”《博物要览》说:“官、哥,窑出器时有窑变,状类蝴蝶、禽鱼鳞豹。于本色釉外,变色或黄或红紫,肖形可爱。”

瓷器有变质者:《吴船录》说:“蜀眉郡治军资库中,有一水瓮,满贮石子。每月朔祠之,仍增水石各一器,不知几年,而至今不满。”

传世已久或古墓出土的瓷器,也有变质而有特异功能者。《古窑器考》说:“余家有镇瓷宋碗二,暑天盛腥物,不臭腐。”《景德镇陶录》引《耳食录》说:“金溪邮路亭胡姓,有甲乙入山,见白兔追而射之,兔不见,乃志其处。发之,则古冢也。旁有大缸,中贮素瓷瓶二,古砚一。甲碎其一瓶,乙止之,取以为养花器。砚乃澄泥砚,瓶置几上。数日,觉有气自内浮出,氤氲若云气之蒸,不测其故。试折花入贮其中,无水而花卉不萎,且抽芽结实,若附土盘根者然。始讶,瓶盖窑变类也。一日风雨大作,忽霹雳一声,瓶竟震啐。已甚惋惜。”

以上异状有可以理解者,有不可理解者,亦是有限于当时人的知识水平而陷入迷信意识者,但都是窑变。

南宋吉州永和镇有烧造瓷器的窑5处,分工各造不同釉色器用。明崇祯中,宜兴人吴炳,任江西提学副使,游吉安永和镇,写有游记,说:“相传陶工作陶器,入窑变为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清人施润章编入《矩斋杂记》中。而明洪武二十年(1387)刊行的曹昭《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即文天祥)过此,窑变为玉,遂不烧。”这都说明了吉州永和窑的废止,是由于窑变。1982年10月,我赴吉安参加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的学术讨论会,也听到一种传说:文承相少时家贫,家住窑的附近,其母每天三次到窑上取火做饭,窑工屡有烦言。一天文老太太说,你们的窑生意旺盛,与引火有什么关系,既讨厌我,即便烧出龙凤吉祥的瓷器,我也不再来麻烦你们了。想不到第二天开窑,竟烧出龙凤花饰的瓷器窑变来。窑工怕事情传播出去皇帝命令他们照样烧造,万一办不到,恐因此得罪,所以窑工都逃到景德镇去了。这个传说与窑变有关,所以附记于此。但据江西历史学家研究,文天祥抵抗蒙古侵略,曾纠合永和镇农民和窑工,一起参加了爱国抗元的斗争,所以吉州窑业一度停顿下来。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