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完整word版)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1)
2025-10-08 02:17:33 责编:小OO
文档
【名词解释】

1,鳃弓:胚胎第4周,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

2,鳃沟:相邻鳃弓之间、在体表侧的浅沟。

3,咽囊:鳃弓的内侧、与鳃沟相对应的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

4,颈窦: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5,面突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

6,面突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7,侧鼻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鼻突。

8,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9,唇裂: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多见于上唇。

10,面裂:上颌突、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导致横面裂;上颌突、侧鼻突未联合导致斜面裂。

12,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由第三腮弓形成。

13,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14,菱形舌:舌盲孔前方的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

15,釉结:在牙胚、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细胞分化、牙形态发生的调节信号中心。

16,牙板:胚胎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生长,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牙板将分化为牙胚。

17,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组成,牙板上皮、外胚间叶相互作用,最末端细胞增生发育为牙胚,最后发育为牙体、牙周组织。

18,成釉器:经过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将来形成牙釉质。钟状期分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19,牙乳头: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将来形成牙本质、牙髓。20,牙囊:成釉器外周的间充质细胞呈环形排列,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21,牙蕾:牙板末端的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如同花蕾,周围有间充质细胞增生。

22,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外釉上皮、内釉上皮在颈环增生,向根孔生长,星网状层、中间层不出现在增生上皮中。

23,上皮隔:上皮根鞘离开牙冠朝牙髓方向45°弯曲,形成盘状结构。

24,颈环:外釉上皮、内釉上皮相连处,在上皮根鞘发生中有很大作用。

25,缩余釉上皮:牙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外邮上皮、星网状层、中间层结合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

26,釉小皮:,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变短,细胞器减少,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薄膜覆盖在牙冠表面上。

27,釉珠:附着于牙骨质表面的釉质小块,大小似栗粒、球形,多位于磨牙根分叉内或釉牙骨质界附近的根面。

28,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第5周,未来牙槽突区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依照颌骨外型形成的马蹄形上皮带。

29,胎生牙: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3个月即萌出的乳牙。多见于下颌乳切牙。

30,融合牙:牙发育时期两牙胚交融在一同发育而成,其交融部位的牙实质是相连的。

31,结合牙:两个发育完成的牙,增生的牙骨质结合在一起,但牙实质是分开的。

32,畸形尖:牙外突,在恒前磨牙、磨牙的沟或颊尖舌侧嵴上的牙尖样突起。

33,畸形舌侧尖:前牙的牙外突,前牙牙面上轮廓清楚的副牙尖。

34,氟牙症:又称氟斑釉,由于过多的氟进入机体形成的。氟化釉质的组织学特征为过度矿化和矿化不全相。

35,绞釉:釉质牙本质界内2/3的釉柱弯曲,牙切缘、牙尖弯曲更明显,增强对咬合力的抵抗。

36,釉板: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可以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37,釉丛: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与釉柱间质和柱鞘关系密切。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4-1/3。

38,釉梭:是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在牙尖及切缘部位较多见。

39,新生线:在乳牙、第一恒磨牙的釉质磨片,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40,板:牙本质小管内壁衬有一层有机薄膜,含有较高的糖胺聚糖,调节牙本质矿化。

41,管周牙本质:牙本质的横剖磨片,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胶原纤维极少。

42,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I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与小管垂直,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

43,球间牙本质:牙本质钙质小球之间遗留的未被钙化的间质。

44,托姆斯粒层: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45,前期牙本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10~12μm厚,发育完成的牙比正在发育的牙的形成速度慢,所以前者的前期牙本质比后者薄。前期牙本质与矿化牙本质的界限清楚,不规则形,可见钙化小球。

46,原发性牙本质: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构成牙本质主体。

47,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本质上是牙本质的增龄性变化,形成速度慢。

48,修复性牙本质:也叫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牙釉质因磨损、酸蚀、龋等受损,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刺激,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取代变性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成修复性牙本质。

49,透明牙本质/硬化性牙本质:矿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

50,死区: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用透射光显微镜观察,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

51,罩牙本质:最先形成的一层紧靠牙釉质、牙骨质的原发性牙本质。在冠部叫罩牙本质,在根部叫透明层。

52,Raschkow丛:髓室内神经纤维分散呈放射状,近多细胞层形成神经网。

53,龈谷:在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 。

54,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釉质、牙骨质表面的部分。无角化的鳞状上皮,呈扁平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无上皮钉突。如果受到刺激,上皮钉突增生,伸入结缔组织中。

55,点彩:附着龈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桔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表面点彩可消失而变为光亮。

56,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

57,牙骨质小体:在牙周膜中的圆形钙化小体,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游离于牙周膜中或附着在牙骨质外表。变性的上皮细胞发生钙化可形成。

58,牙槽嵴: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

59,筛状板: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一层多孔的骨板。

60,龈乳头: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

61,游离龈: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半月形弯曲、游离可动,色泽比附着龈红。

62,龈沟:游离龈与牙面间的狭小空隙,正常深0.5-3mm,平均1.8mm。

63,不全角化上皮:依次为角化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角化层细胞仍然有残存的细胞核,胞质内充满角蛋白。

,非角化上皮:依次为表层、中间层、棘层、基底层。与角化上皮的区别是棘层细胞体积小、细胞间桥不明显。没有角化层、颗粒层。

65,生发层: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

66,上皮钉:皮嵴在组织切片上,与表面垂直纵断,可看到有许多伸向结缔组织的突起。其变化对皮肤黏膜病变有意义。

67,唇红部:黏膜无小唾液腺、皮脂腺,容易干裂。

68,舌乳头:舌背黏膜表面的小突起,包括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固有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胶原纤维、弹力纤维。

69,味蕾: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菌状乳头、软腭、会厌也有分布。

70,半月板:黏液、浆液细胞组成混合型腺泡,前者组成大部分,后者呈新月状位于腺泡的盲端,叫半月板。

71,篮细胞: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和基底膜之间。体积小、扁平,胞核大而扁,发出4-8个分支状突起,放射状包绕表面,形似篮子。

72,闰管:接腺泡和分泌管,粘液细胞多→闰管短;粘液细胞少→闰管长。

73,纹管:吸钠排钾,转运水,改变唾液的流量和渗透量。

74,龋病:在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的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牙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

75,菌斑: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细菌、唾液糖蛋白、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外加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

76,空泡变性:成牙本质细胞内或外有液体积聚,挤压邻近的成牙本质细胞,使其形状发生变化,状似稻草束。

77,网状萎缩:牙髓胶原纤维构成网架,中间有积液,成纤维细胞减少,神经、血管、成牙本质细胞消失。

78,纤维性变:牙髓内细胞成分减少、消失,纤维成分增多,呈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变。

79,髓石:由于某些刺激,牙髓细胞变性、坏死,成为钙化中心,周围层层沉积钙盐而形成。

80,牙髓坏死:牙髓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牙髓结构消失,呈现无结构的红染颗粒。

81,牙周袋:牙周炎时,牙龈结合上皮破坏,上皮向根方增殖移位,龈沟病理性加深。

82,骨上袋:牙周炎时,牙槽骨水平吸收,牙槽嵴高度降低。

83,骨内袋:牙周炎时,牙槽骨垂直吸收,牙槽嵴高度降低不明显,牙根周围的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严重,牙周膜间隙增加。

84,龈袋:牙周炎时,牙槽骨无吸收、结合上皮无根方移位,牙龈炎症性增生、肿胀导致龈沟加深。又叫假性牙周袋。

85,牙周变性:全身系统性病变的一部分,合并感染后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包括牙周纤维水样变性、玻璃样变、局灶性坏死、病理性钙化等。

86,过度角化:角化层过度增厚,角化层细胞核消失、颗粒层明显为过度正角化;角化层细胞核未消失、颗粒层不明显为过度不全角化。

87,错角化:又叫角化不良,棘层、基底层个别或一些细胞发生角化。良性角化不良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恶性角化不良见于原位癌、鳞状细胞癌。

88,基底细胞空泡变性: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叫空泡性变;严重时基底细胞液化溶解,基底膜消失。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棘层松解:棘层细胞张力原纤维、黏合物质变性、破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使棘层细胞联系力松弛,严重时失去联系,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见于天疱疮。

90,疱:黏膜皮肤内有液体形成,5mm以上叫大疱,1-3mm聚集成簇叫疱疹。棘层疱因棘层松解而导致;基层下疱因基底细胞变性而导致,可使上皮全层剥离。

91,糜烂:上皮表层破坏,为侵犯上皮全层,不留瘢痕。

92,溃疡:黏膜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不留瘢痕;深层溃疡破坏黏膜下层,留下瘢痕。

93,丘疹:黏膜皮肤上凸出的小疹,1-5mm。

94,白斑: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不包括因局部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癌前病变。

95,细菌性唾液腺炎:由一般化脓菌、结核菌、放线菌感染所致的唾液腺实质炎症,急性唾液腺炎、慢性唾液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唾液腺结核、唾液腺放线菌病。

96,舍格伦综合征:一种以慢性唾液腺炎、干燥性角膜炎、口干症为临床表现,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全身性红斑狼仓、类风湿行关节炎等。

97,含牙囊肿:囊壁包含一个未萌牙的牙冠、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

98,肿:舌下囊肿,发生于口底的黏液囊肿,多为外渗性粘液囊肿,也可表现为潴留性囊肿。

99,牙瘤:成牙组织的错构瘤或发育畸形,不是真性肿瘤。根据组织排列结构分为混合性牙瘤、组合性牙瘤,前者排列混乱、无典型牙结构;后者由形态各异的牙样结构构成。

100,牙龈瘤: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分为血管性龈瘤/妊娠性牙龈瘤、纤维性龈瘤、巨细胞性龈瘤。

101,牙源性肿瘤: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间充质或二者共同发生的肿瘤。

102,转移性成釉细胞瘤:良性组织行为、发生转移的成釉细胞瘤,恶性表现在临床行为,转移灶多见于肺。

补充——

103,沙比纤维:穿通纤维,埋在牙骨质、牙槽骨的纤维。

104,弥漫性钙化:位于根髓中,有无数个小的钙化点沿着神经和纤维分布。

104,牙骨质小体:牙周膜中有时可以见到变形的上皮细胞钙化后的圆形钙化小体。

105,福代斯斑:颊粘膜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异位的皮脂腺。

106,牙龈瘤: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分为血管性龈瘤、纤维性龈瘤、巨细胞性龈瘤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