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内科学第八版课件
2025-10-08 02:17:29 责编:小OO
文档
内科学第八版课件参考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在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中,五十年代的异烟肼、利特类和抗胆碱能药物,七十年代的甲氰咪胍,八十年代初的雷尼替丁,至目前已具有胃酸中和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粘膜保护剂和抗HP类抗生素等作用机制不同的10余种药物,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愈率显著提高、复发率、手术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肝胆疾病治疗中,八十年代以后,应用去氧鹅胆酸与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治疗重症肝炎,乳果糖肝性脑病,多巴胺与速尿腹内注射、腹水浓缩或直接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近年来,静脉高营养疗法也逐渐应用于某些由于疾病不能进食患者的治疗,为临床治愈某些急、慢性重症疾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心血管系统病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了二阶梯双倍运动试验,六十年代开始了心电向量图,七十年代开始活动平板运动心电图,提高了某些心脏病如冠心病的诊断率。七十年代开始的动态心电图对于难捕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有特殊意义。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已用于危重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身监测等。20xx年逐步应用食道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现已普及到县、乡医院,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心脏电生理学。近年开始记录心室晚电位,用于预测某些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

我国是较早应用超声诊断心脏病的国家之一,六十年代初,已研制超声心动图仪,并用于临床诊断性研究。经历了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仪,近年已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仪。在核素检查方面,七十年代开始逐步应用r心功能仪(核听诊器)、r闪烁照相。特别是20xx年国内试制成功新的心肌显象剂,甲氧基异丁基异脂(mTc-MIBI),及开始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提高了冠心病的无创伤性诊断水平。

在介入性检查中,开展心导管检查已有xx年的历史,1950~20xx年,北京、上海即已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20xx年又开展了左心导管检查,20xx年开展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开展了心异管记录心内希氏束电图,20xx年开始窦房结电图的记录。八十年代开展了心内膜心肌活检。

在心脏病治疗技术方面,六十年代已应用直流电复律技术。20xx年开始研制心脏起搏器,并于xx年应用于临床。经过20余年发展,在临床已应用了所有类型的起搏器,起搏器的研制和发展也有了突破。近年心脏病介入性治疗发展迅速,20xx年上海开始应用泡沫塞子堵塞未闭动脉导管,20xx年西安、苏州开始应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南京开始直流电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20xx年广州开展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和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20xx年西安、北京开始了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0xx年及20xx年,北京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激光成形术及冠脉腔内斑块旋切术治疗冠心病。

(四)泌尿系统病

我国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地肾脏病学专业得到较大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最活跃的临床医学三级学科之一。

中华肾脏病学会成立于20xx年12月,为内科和儿科肾脏病学专业的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该学会在普及和提高国内肾脏病诊疗和科研水平,促进国内外肾脏病学界学术交流,推动和发展我国肾脏病学专业等方面,起到了指导和组织推进作用。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方面,近年来相继推出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肾脏病学专著,其中代表性著作有20xx年出版的由石毓澍、马腾骧主编的《临床肾脏病学》;20xx年出版的由王宝淋主编的《小儿肾脏病学》;20xx年出版的由王叔咸、吴阶平主编的《肾脏病学》等。

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肾脏疾病科研和诊治水平显著提高,与国际社会差距日见缩小。各种肾脏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免疫组化、电镜、微量成份分析和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增进了人们对肾小球和小管间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炎症成份,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所起作用的了解,为进一步拓宽肾脏疾病诊治手段奠定了基本条件。

急性肾衰是目前情况下为数不多的能够完全恢复的肾脏疾病之一。国内一些单位,已常规采用血尿肌酐比值、尿钠浓度、肾衰指数、滤过钠排泄分数、指趾甲肌酐含量及B超、CT检查等诊断急性肾衰,与已往仅靠血肌酐水平变化判定急性肾衰性质和程度比较,明显提高了急性肾衰诊断的准确性。国内近年来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脏移植方面进展很快,对于肾脏损伤难以递转的慢性肾衰患者,这些替代治疗手段有效延长了患者存活年限,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五)内分泌代谢病学

自六十年代以来,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20xx年刘士豪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内泌专科——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随后于20xx年和20xx年分别由朱宪彝教授和邝安教授创建了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及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从而形成了我国内分泌代谢病学的三大中心。20xx年成立了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中华内分泌代谢病学会,20xx年成立了中华糖尿病学会,专职于领导全国糖尿病专业的学术研究。

20xx年以来,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内分泌代谢病学专著相继出版,具有代表性的有刘士豪于20xx年编著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邝安堃和陈家伦主编于20xx年出版的《临床内分泌学》、朱宪彝主编20xx年出版的《临床内分泌学》,钟学礼和朱禧星主编20xx年出版的《临床糖尿病学》,以及池芝盛主编于20xx年出版的《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在专业人材培养中,现全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内分泌代谢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科研工作者于20xx年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并于20xx年又完成了猪胰岛素晶体分子结构细节测量工作。五十年代末规划、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完成的全国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现已基本控制缺碘地区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发生。在糖尿病方面,20xx年和20xx年分别进行30万人和20万人的全国性糖尿病普查工作,此对于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制定正确的糖尿病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六)免疫系统病

我国从七十年代初以来,在免疫系统疾病实验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上取得较大进展。

中国免疫学会成立于20xx年12月,其前身为中国参加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联合委员会,为免疫学专业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20xx年2月创刊的《中国免疫学杂志》为学会会刊。

我国目前仅少数医院设有临床免疫科,各种原发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症患者常以主要受累器官表现就诊于相关科室。以先天性B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为原因的各种免疫球蛋白缺陷症和T、B淋巴细胞功能均有异常的联合免疫缺陷症,在我国均有发现,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讨。因肿瘤、感染等疾病和因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症,已引起我国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及时诊治继发性免疫缺陷症成为防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我国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数量亦呈逐年增多趋势,20xx年11月底我国确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已达607例;20xx年12月份健康报载我国有26个省市发现艾滋病疫情,估计实际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多达5~10万。

变态反应病是我国常见病,20xx年后党和*非常重视其防治工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于20xx年设立新中国第一个临床变态反应科,目前国内大中城市一些医院相继建立变态反应科,对我国常见变态反应病的致敏原、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从事这一领域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有关人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实验分析,目前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多种致敏原均由自己采集和制备。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方面,除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外,并开发了一些前景较好治疗用药如雷公藤等。

(七)血液病进展

1、红细胞病

描绘出各省异常血红蛋白分布图,共有种类型,并发现17种新类型,为我国首次报道。我国还对一些重症β地中海贫血作了基因分析,在我国人群中已发现8种β地中海贫基因突变。应用α基因探针进行性内切酶谱分析对α地中海贫血进行产生诊断。应用5-氮杂胞苷,使已不表达的γ肽链基因进行表达从而产生γ肽链,取得一定疗效,近年来应用基因转换,基因治疗及骨髓移植取得了可喜的结果。

对原发再障的病因研究已考虑毒感染的可能,在发病原理方面从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和造血等三方面探讨。免疫机理已受到重视。我国对慢性再障的远期疗效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急性型的治疗,在应用抗胸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为主的综合治疗后,扭转了过去必死的局面,有效率达40~50%。

2、白细胞病

我国已采用了FAB的形态学分类,并把我国首先报道的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列为M26。近年来诊断分型已从形态学、细胞化学进一步发展到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结合,即MIC分型,对治疗有价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采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BCP/ARLmRNA基因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与分子基础,对该病的分型与预后有重要意义。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从五十年代的单一药物治疗发展到七十年代的联合化疗。、血栓与出血性疾病

已提纯蛋白c(pc),蛋白s(ps)和血栓调节蛋白,制成了抗血清。在国内首次发现遗传性ps缺乏所引起的血栓。对血友病患者进行脾移植治疗。对生物定向溶栓剂和尿激酶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有助于血栓的治疗。在我国临床开始试用的噻氯匹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有一定疗效。对我国首次发现的“沈迪氏病”的临床及基础进一步研究并参粘多糖的作用。

4、骨髓移植

八十年代以来在免疫遗传和移植免疫学进展基础上,同种骨髓移植取得重大发展。我国的独生子女使HCA相合供者很难找到,所开展的胎肝移植及HCA半相合移植取得了好成绩。应用不同方法体外静化骨髓的自身骨髓移植,已使急非淋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达38%,急淋白血病达60%。

5、单克隆抗体

在血液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如血型鉴定;HCA抗原系统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分离和浓缩造血干细胞;制成生物导弹治疗急性白血病或淋巴病;单抗导向溶栓治疗;清除T细胞减轻骨髓移植时的GvkD等。

6、造血功能与造血因子

造血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有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和造血三个方面。

(八)运动系统病

在我国先后建立了抗核、抗双链DNA、抗组蛋白等诸抗核抗体的测定。抗原约系国产。对强直性脊柱炎开展了HLA-B27的检查,其阳性率约90%。抗磷酯抗体在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42.9~48%,在其他结缔组织病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抗磷酯抗体与血小板减少、血管栓塞及流产有密切关系。抗神经原抗体阳性者多有神经精神症状。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的病人,多表现有弥漫性硬皮病和(或)抗SC1-70抗体阳性。我国药物性狼疮也不少见。检测的方法已由免疫荧光,对流免疫电泳,免疫扩散等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过渡。

近几年来的一般非甾类抗炎药,抗风湿药如青霉胺,金诺芬等,免疫抑制剂如甲氨喋呤等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甲基强地松龙冲击疗法,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置换乃疗法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中药雷公藤治疗风湿性疾病取得一定效果,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新抗风湿药物,雷公藤多甙片治疗风湿关节炎确有较好效果,它既有抗炎作用也有免疫抑制作用,既对巨唑细胞有作用,也对淋巴细胞有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