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若思本(丁丙诺啡透皮贴剂)说明书
2023-07-15 05:05:42 责编:小OO
文档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丁丙诺啡透皮贴剂

商品名:若思本

【生产企业】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丁丙诺啡

【作用与适应症】

用于非阿片类止痛剂不能控制的慢性疼痛。

【规格】

5mg(6.25cm2)。
额定释放速率:每小时5微克丁丙诺啡(时间总共为7天)。

10mg(12.5cm2)。
额定释放速率:每小时10微克丁丙诺啡(时间总共为7天)。

20mg(25cm2)。
额定释放速率:每小时20微克丁丙诺啡(时间总共为7天)。

【用法用量】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每贴使用7天。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不适用于治疗急性疼痛。

18岁及以上患者:

初始剂量应为最低的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剂量(5μg/h的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应考虑患者先前阿片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患者当前的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

剂量调整:

在开始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和剂量调整期间,患者应使用通常推荐剂量的短效补充止痛药,直到达到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的止痛效果。

在所用剂量达到最大的有效性之前3天,不能增加剂量。随后的剂量增加应以对补充性止痛药的需求和患者对贴剂的止痛效果的反应为基础。

增加剂量时,可更换为尺寸较大的贴剂,或者在不同的部位联合使用另一贴剂以达到理想的剂量。建议无论何种剂量的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每次最多同时使用两贴。在随后的3-4周不要在相同的部位使用新的贴剂。

应仔细、定期地监查患者的使用情况,以达到最佳的剂量和最佳的治疗周期。

阿片类药物的转换: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可做为其他阿片类药物的替代治疗。这样的患者应从最低剂量开始应用(5μg/h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在剂量调整期间可根据需要继续服用短效的补充止痛剂。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进行特殊的剂量调整。

肝脏损害:

丁丙诺啡经过肝脏代谢。其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在肝脏损害患者中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应认真监测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在肝脏损害患者中的使用情况。

重度肝脏损害的患者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期间可能发生丁丙诺啡的蓄积,应考虑替换治疗,患者若必须使用贴剂须谨慎。

使用部位: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应使用于上臂外侧、前胸上部、后背上部或胸部侧方没有过敏的完好皮肤,请不要使用于任何有较大疤痕的皮肤部位。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应使用于毛发较少或没有毛发的皮肤部位。如果无法做到,应使用剪刀将毛发剪去,但不要使用剃须刀剃除毛发。

如果使用部位必须进行清洁,只可用清水进行清洗。不得使用肥皂、酒精、油、洗液或擦洗设备。在使用贴剂之前皮肤必须干燥。在打开封条之后,必须立即使用。在移去保护层之后,应用手掌将透皮贴剂紧压约30秒,以确保完全接触,特别是边缘部位。如果贴剂的边缘脱落,应在相应的位置用胶带粘贴。

贴剂应连续使用7天。

盆浴、淋浴、或游泳都不应影响贴剂的使用,如果贴剂脱落,应使用一个新的贴剂。

使用时间:

任何情况下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不应超过其必要治疗时间。如果根据病情和严重程度有必要长期应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时,须对患者进行仔细、定期的监测(如有必要,可间歇性治疗)以确定患者是否有必要继续使用。

停药:

在去除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之后,丁丙诺啡的血清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因此其止痛作用尚可维持一定的时间。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后接着使用其他的阿片类药物时应考虑到这一点。一般的原则下,在去除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后24小时内不应使用其他的阿片类药物。目前有关停止使用去除贴剂后使用其他阿片类药物治疗起始剂量的资料有限。

患者发热或外部受热:

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后,患者应避免使用部位受热,如加热垫、电热毯、加热灯、桑拿浴、热水浴、加热水床等等,因为受热可以使丁丙诺啡的吸收增加。当治疗发热的患者时,应注意发热可能增加吸收,导致丁丙诺啡的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加大阿片类药物反应的风险。

使用与处理说明:

如果包装破损,不得使用。

使用后处理:

更换贴剂时,应去除用过的贴剂,将粘贴层向内折叠,安全、弃置于儿童不可触及处。

【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与其他阿片类止痛剂在临床上使用中观察到的相似,例如呼吸抑制(特别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一起使用时)和低血压。

已观察到下述不良反应:很常见(≥1/10)、常见(≥1/100,<1/10)、不常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未知(从已知信息中无法推断出发生率)。

免疫系统:
不常见:高血压。
非常罕见:过敏反应、过敏样反应。

代谢和营养:
常见:食欲减退。
不常见:脱水。

精神:
常见:意识模糊、抑郁、失眠、紧张。
不常见:睡眠紊乱、多动、激动、自我感丧失、欣快感、不稳定情感、焦虑、幻觉、恶梦。
罕见:精神障碍、性欲下降。
非常罕见:药物依赖、情绪不稳。

神经系统:
很常见:头痛、头晕、嗜睡。
常见:感觉异常。
不常见:镇静、味觉障碍、构音障碍、感觉迟钝、记忆力损伤、偏头痛、晕厥、震颤、共济失调、注意力受损。
罕见:平衡障碍、语言障碍。
非常罕见:不随意肌收缩。

眼部:
罕见:干眼、视物模糊。
非常罕见:视觉障碍、眼睑水肿、瞳孔缩小。

耳和迷路:
不常见:耳鸣、眩晕。
非常罕见:耳痛。

心脏:
不常见:心绞痛、心悸、心动过速。

血管:
常见:血管舒张。
不常见:低血压、循环衰竭、高血压、潮红。

呼吸、胸、纵隔:
常见:呼吸困难。
不常见:哮喘加重、咳嗽、低氧、鼻炎、哮鸣、过度通气、打嗝。
罕见:呼吸抑制、呼吸衰竭。

胃肠道:
很常见:便秘、口干、恶心、呕吐。
常见: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不常见:肠胃胀气。
罕见:憩室炎、吞咽困难、肠梗阻。

肝胆:
罕见:胆绞痛。

皮肤和皮下组织:
很常见:瘙痒、红斑。
常见:皮疹、出汗、出疹。
罕见:皮肤干燥、面部水肿、荨麻疹。
非常罕见:脓疱、囊泡。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
不常见:肌痛性痉挛、肌痛、肌无力、肌肉痉挛。

肾脏和泌尿系统:
不常见:尿潴留、排尿障碍。

生殖系统和乳腺:
罕见: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全身和给药部位:
很常见:给药部位瘙痒、给药部位反应。
常见:疲倦、无力、疼痛、外周水肿、给药部位红斑、给药部位皮疹、胸痛。
不常见:疲劳、流感样症状、发烧、肌张力异常(僵直)、全身乏力、水肿、戒断症状。
罕见:给药部位过敏性炎症。

检查:
不常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体重下降。
损伤、中毒和手术并发症:
不常见:意外损伤、跌倒。

某些病例出现迟发性局部过敏反应伴显著的炎症体征。这些患者应停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

丁丙诺啡的躯体依赖性风险很低。在停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后,不太可能出现戒断症状。这可能是由于丁丙诺啡与阿片受体的分离非常缓慢以及其血浆浓度逐渐降低的所致(通常为去除最后一个贴剂后的30小时以上)。然而,在长期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后,不能完全排除发生与那些阿片类药物相似的戒断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激动、焦虑、紧张、失眠、运动机能亢进、震颤和胃肠道紊乱。

【禁忌】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在下列情况下禁用: 已知对活性成份丁丙诺啡或任何其他辅料过敏的患者;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患者和的替代治疗;
呼吸中枢和功能严重受损或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
对正在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在前两周内使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
肌无力的患者;
震颤性谵妄的患者。

【注意事项】

滥用可能性

本品含丁丙诺啡,为μ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属于国家特殊管理的精神药品。丁丙诺啡滥用形式与其他阿片受体激动剂(合法或非法)相似,阿片受体激动剂是药物滥用者和药物成瘾者寻找对象,且易被非法倒卖。开具处方或调剂本品时,如发现存在误用、滥用或倒卖风险增加情况,应考虑到上述风险。但是关于误用、滥用和倒卖的担忧不应妨碍疼痛的合理治疗。

给患者开具处方前,需评估阿片类药物滥用或成瘾风险,本人或其家族有药物滥用史(包括药物或酒精滥用或成瘾)或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如重度抑郁症)阿片类药物滥用风险会增加。风险增加的患者仍适合缓释阿片类药物治疗;但是应加强对此类患者误用、滥用或成瘾体征的监察。由于此类药物即使在正确的临床应用中也具有成瘾风险,因此所有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常规监察误用、滥用和成瘾体征。

通过咀嚼、吞咽、嗅吸或注射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中提取的丁丙诺啡的误用或滥用本品,会导致阿片类药物释放失控,并且可能导致用药过量和死亡的显著风险[见【药物过量】]。

危及生命的呼吸抑制

本品主要风险是呼吸抑制,呼吸抑制如果得不到及时确诊和治疗就会导致呼吸停止和死亡。阿片类药物导致呼吸抑制症状表现为自主呼吸减少和呼吸频率下降,通常伴有“叹气”式呼吸(间歇期异常长的深呼吸)。因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导致的二氧化碳(CO2)滞留会加重阿片类药物的镇静作用。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呼吸抑制治疗控制包括密切观察、支持疗法和使用阿片类药物拮抗剂[见【药物过量】]。

本品治疗期间随时有发生严重、危及生命或致命性呼吸抑制可能,尤其在开始治疗或剂量增加期间风险最大。开始使用本品治疗和剂量增加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呼吸抑制。告知患者只能依照处方使用,不得自行使用。将本品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使用不当导致致命性呼吸抑制。

为减少呼吸抑制的风险,正确给药和剂量滴定是基本原则[见【药物过量】]。患者从其他阿片类药物换用本品时,如果首次剂量过高会导致致命性用药过量。在推荐剂量下且非误用或滥用时,缓释阿片类药物也曾有呼吸抑制的报道。

为进一步减少呼吸抑制风险,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正确给药和剂量滴定是基本原则,仅具备强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相关知识的医疗专业人员才可以开具本品处方。

本品禁忌用于呼吸抑制患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呼吸抑制风险增加的患者[见【禁忌】]。

意外暴露

意外暴露本品,尤其是儿童,会导致致命性丁丙诺啡用药过量。

老年、恶病质和体弱患者

老年、恶病质和体弱患者更易出现呼吸抑制,因该人群相对于年轻及健康人群来说,脂肪储备差,肌萎缩或药物清除率改变而导致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发生变化。因此,应对此类患者密切监测,尤其是本品开始治疗和剂量滴定期间,以及本品与其他具有抑制呼吸作用药物合用时。

慢性肺病患者用药

对于显著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以及呼备严重下降、缺氧、高碳酸血症或预先存在呼吸抑制的患者应进行监测,尤其是在本品开始治疗和剂量滴定期间,因为此类患者即使使用正常治疗剂量也会导致呼吸动力减少甚至呼吸暂停。如果可行,上述患者应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进行替代治疗。

与酒精、CNS抑制剂和违禁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如果在包括其他CNS抑制剂(如镇静药、抗焦虑药、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肌肉松弛药、其他阿片类药物)治疗中加用本品,会导致低血压、深度镇静、昏迷或呼吸抑制。正使用CNS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使用本品治疗时,应评估CNS抑制剂使用周期和患者反应,包括对CNS抑制剂的耐受程度。另外,应考虑患者是否酗酒或使用可导致CNS抑制的违禁药物。如果在正使用CNS抑制剂患者中开始使用本品治疗,起始剂量应低于正常使用剂量,并监测患者是否出现镇静和呼吸抑制体征,并考虑降低合用的CNS抑制剂的剂量[见【药物相互作用】]。

QTc间期延长

一项阳性对照研究中,在健康受试者中观察研究本品对QTc间期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品在10μg/小时剂量下不会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作用;但是,在40μg/小时剂量下(两个本品20μg/小时剂量),发现QTc间期延长。临床使用中,对低钾血症或临床不稳定型心脏病患者(包括:不稳定型房颤、伴有症状的心动过缓、不稳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活动性心肌缺血)应用本品时,应考虑出现上述现象的可能性。

有长QT综合征病史患者或此类患者直系亲属、或正使用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索他洛尔、胺碘酮、多非利特)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降压作用

本品可导致严重低血压,包括直立性低血压和非卧床患者晕厥。使用减少血容量药物导致血压不稳定或合用某种CNS抑制剂(如吩噻嗪类或全身麻醉剂)治疗的患者会增加低血压风险[见【药物相互作用】]。上述患者开始本品治疗或剂量滴定期间应监察低血压体征。

头部损伤或颅内压升高患者的使用

易发生颅内CO2滞留的患者(如颅内压升高或脑瘤患者)使用本品需监测其镇静和呼吸抑制体征,尤其是在开始治疗期间。本品会减少呼吸动力,CO2滞留会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加。阿片类药物还会导致头部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程不明确。

意识受损或昏迷患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肝毒性

慢性疼痛临床试验中未观测到本品具有肝毒性,但是其他临床试验和上市后不良事件报告均显示,在接受舌下丁丙诺啡给药治疗患者中观测到细胞溶解性肝炎和黄疸性肝炎病例,异常范围包括从肝转氨酶一过性无症状升高至肝衰竭、肝坏死、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病例报告。许多病例中,已患肝酶异常、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合并使用其他潜在性肝毒性药物,以及正在滥用注射药物可能起到肝毒性产生或促进肝毒性。肝毒性风险增加的患者(如酗酒史、经脉注射药物滥用或肝脏疾病患者),应记录基线肝酶水平,并在本品治疗期间定期监测。

用药部位皮肤反应

罕见病例报道有,用药部位皮肤发生重度严重反应伴明显炎症反应包括“灼伤”、“流脓”和“小水泡”的病例,发作时间也不同,从开始本品治疗后的几天至几个月均有。告知患者,用药部位出现重度反应时,应迅速报告并中止治疗。

过敏反应

临床试验和上市后临床使用均有丁丙诺啡急性和慢性超敏反应病例报告,最常见体征和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和瘙痒。据报道,包括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病例。丁丙诺啡超敏反应病史是本品禁忌症之一。

可使局部温度升高情况下的用药

建议患者及其医护人员在使用透皮给药系统期间,应避免暴露用药部位及周围皮肤在外部直接热源处,如热垫或电热毯、加热或仿日晒灯、桑拿、热浴和加热功能的水床,因为这会增加丁丙诺啡的吸收。建议患者避免用药部位及周围皮肤暴露在热水中或长时间直接暴露在日光中,这可能使透皮系统出现温度依赖性的丁丙诺啡释放增加,并可能导致用药过量和死亡。

发热患者

使用本品的发热或因阿片类药物副作用致劳动过度所致的体温增加的患者应进行监测,如果出现呼吸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则需调整本品剂量。

胃肠道疾病患者使用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禁用本品,其他胃肠道梗阻患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本品中的丁丙诺啡成分可引起奥狄括约肌痉挛,因此应监测患有胆道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避免症状恶化。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

惊厥或癫痫疾病患者的使用

本品中的丁丙诺啡成分可能会加重惊厥性疾病患者的惊厥发作,在一些临床环境中可能引起或加重癫痫发作。在本品治疗期间,应监测有癫痫病史的患者,以防癫痫发作。

避免戒断症状

和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丁丙诺啡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躯体依赖性。戒断症状包括燥动、流泪、鼻溢、呵欠、出汗、寒战、肌痛和瞳孔散大,呕吐和腹泻导致的显著体液流失需要静脉输液治疗。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出现时,通常是轻度的,在2天后开始,可能持续到2周。

中止本品治疗时,应逐渐降低剂量[见【用法用量】],不得突然中止。

驾驶和机械操作

本品会在神经和身体上损害具有潜在危险性活动的执行能力,如驾车或机械操作。即便按医嘱使用,也可能影响患者对道路安全的反应程度,以及操作机器的能力。尤其是在治疗的开始阶段及合用其他作用于中枢系统的物质时,如酒精、镇定剂、镇静剂和催眠药。警告患者不要驾车或操作有危险的机械,除非对本品的作用耐受并且了解如何对药物做出反应。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给予不同的建议。对已使用稳定剂量的患者,一般的是没有必要的。

如有影响,患者在治疗的初期或在由低至高的剂量调整阶段,在去除贴剂后的至少24小时内,不能驾车或操作机器。

成瘾治疗用药

本品尚未进行此类研究,并且未批准用于成瘾疾病的控制。

运动员慎用

根据《反兴奋剂条例》,丁丙诺啡为兴奋剂目录所列禁用物质,因此运动员慎用本品。

【药物相互作用】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合用。过去两周使用过MAOIs的患者也不能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

其他活性物质对丁丙诺啡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丁丙诺啡主要通过糖脂化作用代谢,也有少部分(约为30%)经CYP3A4代谢。与CYP3A4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会导致血药浓度的升高,继而增强丁丙诺啡的作用。

一项丁丙诺啡与CYP3A4抑制剂——酮康唑相互作用的试验表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酮康唑合用组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单药组相比,丁丙诺啡的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或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未表现出具有临床相关性的显著性增加。

尚未开展丁丙诺啡与CYP3A4诱导剂的相互作用试验。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利福平)联合使用后,可能会导致清除率升高,继而降低药物的疗效。

某些全身性(例如氟烷)及其他可诱导肝血流量下降的药品,可能会降低肝脏对丁丙诺啡的清除率。

药效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下述几种药物合用时,应慎重考虑:

苯二氮卓类:合用时可能引发中枢性的呼吸抑制,伴死亡风险。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其他阿片类衍生物(例如,含有吗啡、右丙氧芬、可待因、右美沙芬或那可丁的镇痛药与止咳药)。某些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乙醇、抗焦虑药、安定药、可乐定及其相关物质。与这些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丁丙诺啡是一种μ-受体部分激动剂,但是,在常规的止痛剂量水平下,丁丙诺啡可作为μ-受体完全激动剂。该剂量下的丁丙诺啡,其暴露约等同于或高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5、10、20μg/h)的暴露水平。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的临床试验中,当受试者将μ-受体完全激动剂类阿片样药物(每天口服吗啡剂量达90mg或口服与吗啡等同的药物)改为贴敷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期间,尚未发现戒断综合征,也没有阿片类戒断的报告。

【包装】

2贴/盒,4贴/盒

【药物分类】

解热镇痛和其他镇痛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