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子宫芯片”自动化培育胚胎
2023-07-15 11:59:05 责编:小OO
文档


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名妇女因子宫畸形或被切除等原因而不能当妈妈,更多的女性则想省去“十月怀胎”的痛苦,“人工子宫”将给她们带去希望。

在经典童话电影《绿野仙踪》里那个因为没有心脏,而无法爱别人的“铁皮人”让人记忆犹新。小“铁皮人”固然令人怜惜,但现代科学技术的确能给人安装一颗“人工心脏”。英国一位被植入了金属心脏的病人在度过了7年的安详时光后,于68岁时离世。如今生命科学是如此神奇,人类不仅可以制造出心脏、肝脏、肾等器官来延续生命,甚至生命的发源地——子宫也可以是人造的!

在体外给受精卵找一个家

据英国科普杂志《新科学家》11月号报道,日本科学家通过一种特殊的“子宫芯片”成功地让雌鼠受孕,并开始植入人体。

人造子宫给人最大的期待在于“体外**”,让胚胎完完全全地在体外的仿子宫环境下成长。但目前由于法律及技术的,科学家们的研究离这一步还相差很远。目前科学界正在研制中的人造子宫共分两种:一种是在体外制造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工子宫,其中的子宫内壁、羊水等都是与母体子宫相同;另一种则是“培养皿”形式的子宫,即在培养皿注入羊水,用一套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胚胎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工业科学协会的藤井照雄教授,就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造子宫”方面。由于日本法律禁止进行此类试验,藤井与他的研究小组另辟蹊径,想到了用微型“人造子宫”培育受精卵。由于受精卵在传统试管授精下的微液滴环境中成活率仍较低,他们的研究也颇具意义。但后来的研究很不顺利,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藤井与研究小组经过详细讨论,终于汲取了失败的教训。原来子宫在长期的进化中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人类用营养液、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创造的模拟环境,总会有自己的缺陷,而处在生长期的胚胎是十分脆弱的。惟一的出路就是创造出一个生物学的子宫,即胚胎必须被包裹在一层子宫内膜上,这样其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可以由子宫内膜细胞提供。藤井与其研究小组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在一块很小的“芯片”状结构内部创建出了子宫内膜组织,受精卵终于在人体以外找到了温暖的家。

“子宫芯片”自动化培育胚胎

一开始藤井以为自己离成功只一步之遥,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行了小鼠受精卵培养试验。结果,受精卵在培育过程中就大部分夭折,而发育成囊胚的又达不到植入母体子宫的要求。刚刚看到希望的藤井又走入了死胡同。

在困难时刻,藤井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在生物学上“芯片实验室”又称“微全分析系统”,是把生物和化学等领域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单位集成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用以完成不同的生物或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技术。“芯片”上生物、化学反应都可以全自动化操作,这样“生产过程”将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藤井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芯片”的能量营养系统智能化。

这时藤井了解到一位国外同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解决他的困境,他就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教授马特·韦勒。在熟悉自动化控制的韦勒建议下,最终的微型人造子宫在外型上与芯片十分神似。它呈长方体,宽2毫米,高0.5毫米,中间圆形的凹槽是受精卵着床的地方,里面有子宫内膜。“芯片”剩下的部分用双层硅树脂平铺,四角的3个通道分别用来放入**、**及营养液。单纯从自动化控制方面来讲,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系统。

接着他们便开始做动物实验。研究小组将芯片培养的胚胎植入母鼠体内,结果44%的发育为健康胎儿,而传统试管授精的胚胎发育到健康胎儿的成功率为40%。此次动物实验取得了成功!

婴儿能在流水线工厂里问世?

之后藤井又和韦勒合作,多次对芯片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微调,“子宫芯片”对传统试管受精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又对山羊、兔子等动物进行了类似的实验,都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对动物的多次试验,确认了这种技术没有副作用后,藤井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功把这种子宫芯片植入人体,到目前胚胎发育良好。今年7月,在法国里昂举行的欧洲人类繁殖与胚胎协会年会上,藤井展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顿时引起轰动。

对科学界来说,此次人体试验的成功是人类首次在人造子宫内成功培育人类早期胚胎,这种子宫芯片就是微缩了的子宫,它对人造子宫研究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科学家们一直幻想能有一种人造子宫代替母体子宫,让胚胎在整个孕期内都“住”在里面。在人类文明史上也不断有学者、科幻作家提出类似的大胆设想。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书中设想了一个未来的乌托邦社会,每一个人都由胚胎起被养育在瓶子里,完全是工厂化生产下的成品。

对处在现实世界的人类来说,赫胥黎的“流水线式生产婴儿”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名妇女因子宫畸形或被切除等原因而不能当妈妈,更多的女性则想省去“十月怀胎”的痛苦,“人工子宫”将给她们带去希望。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