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艾灸怎么分辨经络和穴位
2023-07-15 09:01:27 责编:小OO
文档


认识经络和穴位

经络

经络通畅与否,和人体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素问·调经论》所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气血不通百病生。”因此,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能使气血通畅,起到治病的作用。

通过经络和穴位来治病养生是一种省时、简便、易学的自身调养法,重要的是它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保健、强体。与经络相关的养生方法,如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针刺,以疗效明确,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备受世人青睐。

人体已确定有针对性功效的穴位大部分位于14条经脉上,按照气血流注循行规律,这14条主要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起到联系十二经脉作用的任脉、督脉。

穴位

中医将穴位称为“腧穴”。穴位是全身气血、经络疏通的地方,与人体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系。它既能反映身体病痛,又能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穴位可分为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种。

经穴

经穴是指在经络上的穴位,位置固定且具有标志性。大家都知道,穴位位于经络上,是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在中医里,十四经脉上的穴位称为“正穴”。大体来说,人体周身主要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共652个穴位。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八邪、八风、十宣等。经外奇穴有特殊的功效,是在实际治疗中取得很好疗效的穴位,是前人的实践总结,是经验效方。

阿是穴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