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牵牛子的性味归经是什么
2023-07-10 05:48:23 责编:小OO
文档


牵牛子,中药材。为旋花科牵牛属植物牵牛Pharbitis nil (L.)Choisy 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 (L.)Voigt 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的功效。主治水肿,膨胀,痰饮喘咳,虫积腹痛。

别名

草金铃、金铃、黑牵牛、白牵牛、黑丑、白丑、二丑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

本品具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的功效。

主治

1.主治水肿,膨胀,痰饮喘咳,虫积腹痛。

2.西医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属于水湿停留,胸膜炎、心包膜炎、心内膜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属于痰饮积聚,寄生虫病等。

相关方剂

禹功散(《儒门事亲》)、牵牛汤(《圣济总录》)、导水丸(《儒门事亲》)。

药理作用

1.泻下及利尿作用:牵牛子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牵牛子苷在肠道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泻下。牵牛子的泻下作用机制与硫酸镁、大黄不同,在泻下时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但能加速菊糖在肾脏中的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但经煎煮后即失去作用。除去牵牛子苷后的水溶液,似仍有泻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牵牛子苷外,可能还有其他泻下成分。牵牛子水提取物20μg/ml对由猪新鲜肾皮质中分离精制的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65.7%,从而延长了前列腺素E2的利尿作用。

2.对平滑肌作用:牵牛子苷能兴奋离体兔肠和离体大鼠子宫。牵牛子苷水解产物的碱性盐,可使豚鼠小肠、大肠和盲肠收缩,其敏感顺序为大肠>小肠>盲肠,而煎剂及牵牛子本身无此作用。

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牵牛子提取物对钙调神经磷酸酶有激活作用,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性障碍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医家论述

1.李东垣:牵牛非《神农)之药也,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水,治下生脚气。据所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凡药中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此乃泄气之药。试取尝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如何?续注家乃谓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为判混之药,犹不知其的也,何则?此物但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泻血中之湿热。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则宜用之,今用药者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欲动大便,或有热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药俱用牵牛,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辛烈,冯人元气,比之诸辛药冯气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引自《本草发挥》)

2.《本草正义》:(别录》谓其苦寒,至李氏东垣,以其兼有辛莶气味,遂谓是辛热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专长,试细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于湿热气滞,实肿胀满,二便不通,则东坦以为辛热,张石顽和之,亦谓辛温,皆属不确,当以《别录)之菩寒为正,又莶气較人哦舌,细味之亦在皮中,所谓有毒,盖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称止用头末,正以其皮黏韧,不易细碎,只用头末,则弃其皮,而可无辛益之毒,颇有意味可思。

3.《本草求原):黑、白牵牛,辛热达右肾命门。走精隧,泄血中之气以治湿。湿本属血,因气先不化,湿邪乃结实闭,致二便秘塞,此时补正不得,徒用硝、黄治血分,多致拒吐。须于硝、黄剂中,合此以开阴湿之气而破结。故湿无论寒热,果结实而上班下秘,总宣佐此为血中开导,倘热实无湿,及湿热未实不可混用。

4.《本草新编》:夫牵牛利下焦之湿,于血中泄水,极为相宜;不能泄上焦之湿,于气中泄水,未有不损元气者也。李东垣辨之至明,似无容再辨,但未论及中焦也。中焦居于气血之中,牵牛既利血中之水,安在中焦不可半利其血中之水乎。嗟乎,水湿乃邪也,牵牛既能利水,岂分气血。但水从下受,凡湿邪从下受者,乃外来之水邪,非内伤之水邪也。牵牛止能泄外来之水,而不能消内伤之湿。上焦之满肿,乃气虚不能化水,故水人之而作胀,久则与水无异,故用牵牛往往更甚。下焦之水肿,若是气虚,用牵牛迅逐,亦每无功,与上焦正复相同。惟真正水邪,用牵牛利之始效验如响,可见牵牛止可治外来之水,而不能治内伤之湿也明矣,非止治血中之水,而不能治气中之水也。然则外来之水与内伤之水何以辣之?亦辨之于皮肉而已。外邪之水,手按皮肉,必燃如泥;内伤之水,手按皮肉,必随按随起,即或按之不起,必不如泥,而可团捻也。按之或起或不起者,又有分别,按之即起者,气虚而犹有命门之火也;按之久而不起者,气虚极而并少命门之火矣。按之如泥者,必须用牵牛以泄水;按之不如泥,而或起或不起者,必须补肾中先天之气,而又加健牌开胃,以益后天之气,始能奏功,倘亦用牵牛,岂特耗气而已,有随利水随亡者矣,可不慎乎。”又“外来之水,有从下而外人者,有从中而外人者;有从下而外人者,乃从脚而人也,从中而外人者,乃从腰脐而人也。世人止知外邪之水,从脚而人,未知从腰脐人也。从脚人者,其脚先肿,人易识;从腰脐人者,其腰重而肿,人难识也。水肿不分脚与腰脐,而概以牵牛泄水之湿,毋怪乎其有效有不效也。然则用牵牛之法,又乌可不分别之乎?凡治水从脚人者,用牵牛、甘草、甘遂以消之;若水从腰脐人者,用牵牛于白术之中,一剂而腰脐币除,再剂而腰脐肿平,三剂而腰脐俱利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9g。入丸、散剂,每次1.5-3g。炒用药性减缓。

临床应用

1.治水肿:牵牛子末之,水服方寸七,日一,以小便利为度。(《千金方》)

2.治停饮肿满: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两,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偶门事亲)禹功散)

3.治腰脚湿气疼痛:黑牵牛,大黄各二两,白术一两。上为细末,漓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汤下。如要快利,加至百丸。(《世传神效名方)牛黄白术丸)

4.治气筑奔冲不可忍:黑牵牛半两,槟榔一分(锉)。上为末,舒服一大钱,浓煎紫苏生姜汤调下。(《卫生家宝方》牵牛丸)

5.治惊疳,啼哭烦躁,面赤痰喘:黑丑头末一两,雄黄一两,天竺黄二两。为末,饭丸粟米大。每岁五丸,人粥内与食,(《婴童类萃》)

6.治大肠风秘,维热结涩牵牛子(黑色。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不可久服。(《本草衍义》)

7.治一切所伤,心腹痞满刺痛,积滞不消:黑牵牛二两(炒,末),五灵脂(炒),香附(炒)各一网,上为末,酷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卫生宝鉴》消滞丸)

8.治小儿心腹气胀,喘粗,不下食:牵牛子(微炒)、木香,马兜铃各一份,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渣,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方》)

9.治小儿疳证:木香二饯半,黑牵牛半两(生用)。为细末,而糊为丸,如绿豆大,三岁儿三十丸,用米饭汤送卜,不拘时服。(《奇效良方》分气丸)

10.治一切虫积:牵牛子二两(炒,研为末),槟榔一两,使君子肉五十个(微炒)。俱为末,每服二钱,砂糖调下,小儿减半,(《永类钤方》)

11.治冷气流注,腰疼不能俯仰:延胡索二两,破故纸(炒)二两,黑牵牛子三两(炒)。上为细末,煨大蒜研,搜丸如梧榈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葱须盐汤送下,食前服。(《杨氏家藏方》牵牛丸)

12.治肾气作痛:黑牵牛(炒熟)、白牵牛(炒熟),等分。上为末,每服挑三钱匕,猪腰一副,薄切开缝,人川椒五十粒,苗香一百粒,以牵牛末遍掺人肾中,线系湿纸数裹煨,香熟,出火气。灯后空心嚼吃,好酒送下,少顷就枕,天明取下恶物即愈。(《直指方》腰子散。

13.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牵牛黑、白者各一合。用布包槌碎,好酒一碗,煎至八分,碟一夜。温热服,以大便出脓血为度。(《鲁府禁方》黑白散)

14.治风热赤眼:黑丑仁为末,调葱白汤,敷患处。(《泉州本草》)

配伍应用

1.牵牛子配沉香:牵牛子降泄通利二便;沉香降纳肾气。二药配伍,用于肾阳虚所致的水肿腹胀、四肢肿胀。

2.牵牛子配小茴香:牵牛子苦泄利水消肿;小茴香辛温补肾阳,行气散寒。二药相配,能温阳行气利水。用于水肿胀满及寒湿水疝、囊肿如水晶,大小便不利等。

3.牵牛子配葶苈子:牵牛子泄湿热壅遏而逐痰饮;葶苈子泻肺气壅实而祛痰行水二药相配,可泻肺逐饮。用于痰饮犯肺所致的气喘胸满、水肿腹胀等。

4.牵牛子配桃仁:牵牛子苦寒降泻,泻下积滞,降气通便;桃仁体润滑利,润肠通便。二者合用,有消积导滞,润肠通便之功。用于饮食积滞,壅结肠胃所致的便秘腹痛。

5.牵牛子配槟榔:牵牛子泻下逐水、杀虫驱虫;槟榔杀虫、消积、行气。二者配伍,有较好的驱杀寄生虫作用。用于治疗蛔虫、绦虫等多种寄生虫。

6.牵牛子配京大戟:京大戟泻水逐饮,峻泄脏腑水湿;牵牛子破气导滞,泻下逐水。

7.药合用,增强消壅导滞,攻逐水饮的作用。用于臌胀腹满,水肿喘满等。

8.牵牛子配大黄:大黄入血分,荡涤肠胃而除积热;牵牛子走气分,逐水峻下而消肿药合用,泻下通积之力甚大,非实莫用。近年,常配伍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对症治疗。

9.牵牛子配甘遂:二药均有逐水、通利二便的作用,然甘遂能通经遂之水,牵牛子兼可下气。二药相配,有利尿通便、下气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腹水、胸腔积液等。

使用禁忌

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不良反应

1.过量的牵牛子对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亦可刺激肾脏,使之充血,严重者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舌下神经,致使舌运动麻痹,出现言语障碍。

2.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大量呕吐,腹痛,腹泻,大便为绿色水样,并混有黏液及血便。继而脱水,电解质紊乱,还可刺激肾脏,引起血尿。严重者损及中枢神经,发生言语障碍甚则休克、死亡。牵牛子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剂量过大,故宜严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

3.中毒早期洗胃,给予蛋清、牛乳、鞣酸蛋白等;腹痛、泄泻时,应用阿托品解痉,必要时口服复方樟脑酊以止痛、止泻;脱水时,可静脉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血尿时,肌注维生素K4及对症处理。中医疗法:口服牵牛子中毒时,如出现剧烈呕吐者,可用五倍子12g(研末),鸡蛋清6只,蜜糖60g,水调温服;当泻下无度,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脉沉迟弱者,宜用甘草15g,粳米30g,煮熟去渣取汁,加赤石脂末30g,送服,每天2剂;血尿时,可用田七末6g(冲),甘草15g,水牛角18g(先煎),水煎冷服,每天2剂,也可用六一散、五苓散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