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巴豆的性味归经是什么
2023-07-10 05:48:10 责编:小OO
文档


巴豆,中药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种子。具有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瘀利咽,外用蚀疮的功效。主要用于寒积便秘,腹水臌胀,喉痹痰阻,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等。

别名

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

性味归经

辛,热;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

本品具有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瘀利咽、外用蚀疮的功效。

主治

1.主要用于寒积便秘,腹水臌胀,喉痹痰阻,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等。

2.西医诊为便秘属于寒滞食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及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属于水饮积聚,胸膜炎、心包膜炎、心内膜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属于痰涎壅塞,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癣菌病等。

相关方剂

三物白散《伤寒论》、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巴豆油可促进肠蠕动,使肠黏膜出血,甚至引起肠坏疽,且能促进胆汁和胰液的分泌。

2.对循环呼吸系统的作用:巴豆油乳剂给兔静脉注射能引起血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降低。

3.对血液的作用:巴豆毒素能溶解兔、猪、蛇、鸡的红细胞。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MA可使血小板中cGMP浓度增加,是一种有力的血小板凝聚剂。

4.抗菌作用:巴豆煎剂对流感杄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喉杄菌均有定的抗抑作用。巴豆酒浸后的水煎液对实验性鼠疟有抑制作用。

5.抗肿瘤及促肿瘤发生作用: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s实体型和腹水型、子宫颈癌U14实体型和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巴豆油含有辅助癌活性成分,能促进某些化学致癌作用,且其本身亦有弱的致癌活性此外,巴豆油还有镇痛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等作用。

医家论述

1.《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2.《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3.《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4.《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5.《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6.《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用法用量

内服:巴豆霜入丸、散,0.1-0.3g。

外用:捣膏涂;或以纱包擦患处。

临床应用

1.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2.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3.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4.治痞结Y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5.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6.治小儿L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7.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8.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9.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经验方》)

10.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⑴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11.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配伍应用

1.巴豆霜配桔梗:巴豆霜逐寒实而荡肠胃;桔梗宣肺祛痰以畅大肠。二者合用,有泻下寒实、宣肺散结之功。用于寒实结胸所致的胸胁满痛,大便不通诸证。

2.巴豆霜配大黄:二药均为峻下药,然大黄性寒,巴豆性热。二药配伍,寒热相制为用,攻下积滞的作用显著。若加干姜温中散寒,制大黄的寒凉之性,则共奏散寒泻积通便之功。用于寒实积滞,卒然腹痛,反复发作者。

3.巴豆霜配杏仁:巴豆霜泻下寒积,逐水祛痰;杏仁宣肺理气,润燥通便。二药同用,有宣肺降气,泻水通便之功。用于水肿、胀满等。

4.巴豆霜配胆南星:巴豆霜泻下寒积,祛痰行水;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二药相合,一寒一热,一泻一化,功逐导痰的功效显著。用于治疗小儿食积痰壅、腹痛便秘、惊悸不宁等。

5.巴豆配绛矾:巴豆逐水消肿;绛矾燥湿利小便。二者配伍,有消水除满之功效用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证。

使用禁忌

孕妇及体弱者忌服,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不良反应

1.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巴豆含巴豆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毒蛋白是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细胞坏死;巴豆油系一种峻泻剂,对胃肠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与腹痛,重则发生出血性胃肠炎,大便内可带血和黏膜。对肾亦有刺激作用。皮肤接触巴豆油后,能引起急性皮炎。中毒时的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呕吐,肠绞痛,腹泻,甚则腐蚀肠壁,出现霍乱样米汤样大便,头痛,眩晕,皮肤冷湿,脱水,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外用巴豆霜可产生接触性皮炎,局部烧灼或脓疱状红疹、水疱等症状。

2.巴豆的主要毒性在油,故巴豆中毒的原因多半是由于服用未经炮制的巴豆,或服用过量的巴豆、巴豆油和巴豆霜;皮肤损害常因手剥巴豆壳或接触巴豆油所致。

3.预防巴豆中毒的发生,需在炮制、剂量、服法及禁忌等方面予以注意。在炮制上宜采用先蒸(高温时巴豆毒蛋白可被破坏),后压去油的方法,再用神曲稀释至10%含油量,古代要求巴豆霜应用在0.5-1分剂量范围内,现入丸、散剂,以每次0.1-0.3克为宜;在服法上采取蜡包裏,胶囊装或同他药混合服用,老年体衰及孕妇禁用。

4.中毒早期可洗胃,服蛋清及活性炭;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同时可给予解痉、止痛、吸氧、抗休克,抢救呼吸、循环衰竭等对症处理。

5.中医疗法:用黄连、石菖蒲、寒水石、绿豆煎汁服;或用黄连叶捣烂榨汁饮服。造成皮肤红肿灼痛者,用黄连1.5克泡水涂搽局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