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黄芪的性味归经是什么
2023-07-10 05:48:32 责编:小OO
文档


黄芪,中药材。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别名

黄耆、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羊肉、绵黄耆、绵耆、绵芪、箭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绵黄芪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能

本品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

5.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

6.西医诊为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子宫脱垂、慢性胃肠炎属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证者,不明发热属气亏血虚,血虚阳浮证者,附件炎、子宫功能性出血、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后遗症属气虚血滞证者,糖尿病属气阴不足证者,贫血、营养不良属气血两虚证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属肺气虚弱,表虚不固证者,慢性肾炎、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属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证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疖肿属于气虚证者。

相关方剂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保元汤(《博爱心鉴》)、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黄芪及其多糖等成分可明显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均有促进或增强作用;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具有自身诱生和活性挥发等功效。

2.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黄芪能明显延缓人胚二倍体细胞自然衰老过程,能延长细胞寿命1/3左右;在高浓度时对体外培养健康人淋巴细胞有丝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时则有促进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黄芪皂苷50-200μg/ml对心有正性肌力作用,30μg/ml呈负性肌力作用;黄芪具有降压作用。

4.抗菌作用:黄芪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5.抗病毒作用:黄芪注射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感染过程有一定的阻断作用。黄芪在相当浓度下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包括艾滋病病毒。黄芪水煎剂具有直接灭活病毒作用,且可抑制感染病毒后的细胞病变,可直接抑制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对正在复制的病毒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黄芪煎剂对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血虚动物细胞压积降低,血液比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减少,电泳时间延长等均有改善作用。

7.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黄芪注射液具有保肾的作用;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

8.对糖代谢的影响: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

9.此外,黄芪尚具有抗衰老、抗突变、保肝、抗疲劳、抗缺氧、抗寒、抗辐射、抑瘤、抗肺动脉高压、镇静、镇痛、增智、抗炎、激素样作用等。

医家论述

1.《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2.《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配伍应用

1.黄芪配人参: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善于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偏于滋补强壮。两药配伍,相须为用,为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2.黄芪配附子: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附子善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两药配伍,可增强温里助阳、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兼阳虚者,症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沉重麻木等。

3.黄芪配白术:黄芪长于益气补虚;白术善于健脾益气。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脾弱所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

4.黄芪配当归: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

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诸气血不足等。

5.黄芪配升麻: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升麻辛甘微寒,善于解表升阳。两药配伍,可增强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

6.黄芪配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两药相配,防风能载黄芪补气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疏散。散中寓补、补中兼疏为相畏相使的应用。适用于虚人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

7.黄芪配桂枝:黄芪长于益气行血;桂枝善于温经通脉。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8.黄芪配穿山甲:黄芪长于托疮排脓;穿山甲善于消肿溃脓。两药配伍,可增强托疮溃脓的作用。适用于痈疮脓成不溃或已溃脓汁清稀、排出不畅等。

食疗药膳

黄芪鳝鱼汤

功效:补气养血、健美容颜。用于气血不足之面色萎黄、消瘦疲乏等。

原料:黄芪30g,鳝鱼300g,生姜1片(切丝),红枣5枚(去核)大蒜2个。

做法:黄芪、红枣洗净,大蒜洗净、切段。鳝鱼去肠、洗净、斩件。起油锅放入鳝鱼、姜、盐,炒至鳝鱼半熟。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煮1小时,调味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饮汤吃鳝鱼肉。

防己黃芪粥

功效:补血健脾、利水消肿适用于肥胖症。

原料:防己10g,黄芪12g白术6g,甘草3g,粳米50g。

做法:将上述各种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至盖过所有的材料为止。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即可。

用法:每日1-2次,温热服。

黄芪牛肉粥

功效:补脾健胃、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用于脾胃气虚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等症。

原料:炙黄芪30g,牛肉100g。大米30g,大枣10枚,食盐适量。

做法:将牛肉切成小丁同炙黄芪放入锅中,煮半小时后去除黄芪。然后再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调入食盐即可。

用法:温服,每日1-2次。

使用禁忌

凡表实邪盛,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