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盘点宝宝出牙不适症状
2023-07-14 17:01:27 责编:小OO
文档


对于宝宝长牙期的症状,很多新手妈妈都很惊讶,因为她们不知道宝宝长牙这么平常的事情,竟然会伴随着宝宝的不舒服而诞生。

其实,各位新手爸妈要知道,如果是情绪暴躁+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发烧腹泻……这些症状一起出现 其实,排除疾病因素,还有一种原因可能也会让这些症状同时出现,且只是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那就是——宝宝的萌牙时期。

因为宝宝还小,所以他不会说话,没办法语言沟通,所以有时候TA们稍加烦躁不听话一点就会让麻麻们紧张兮兮、手足无措。所以在这个时期,如果出现什么状况,妈妈们一定要宽容他们哦~~

宝宝出牙的不适症状

宝宝“萌牙的征兆”一般会提前1~2个月出现,如果没有及时恰当的处理,这些症状也许会拖得更久一些~

征兆1:口水流得特别多

宝宝出牙时会刺激牙龈神经,从而引起唾液腺分泌增加,宝宝就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有些宝宝会分泌的比较多,导致嘴部周围的皮肤在口水的不断刺激下,变得粗糙皲裂甚至长出皮疹。

对策:

可以准备一块柔软的棉布,用蘸温水的软毛巾擦去口水,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擦破皮肤引起感染。也可在婴儿睡觉时,用温毛巾轻擦局部后,涂些润肤露防止皲裂。

征兆2:牙龈红肿、疼痛

有时候你会看见宝宝的牙龈部位有些青紫或者红肿,偶尔还会出现血点。严重时牙龈肿痛还会波及到耳朵和脸部周围的部位,此时宝宝会出现揪耳朵或者揉脸颊的小动作。

对策:

可以给TA一些有一定硬度的凉爽的东西按摩牙龈。比如,乳牙萌出之前可以给TA一根冰冻的胡萝卜条或者黄瓜条,不过乳牙萌出之后就不要用了,防止宝宝咬下之后噎着。

征兆3:啃咬任何入嘴的东西

从咬自己的小手,到咬妈妈的乳头,甚至是咬陌生人的手指。TA会啃咬任何入嘴的东西,去释放牙龈内部的压力,让自己感到舒服一点。

对策:

妈妈可以在手指缠上湿纱布,轻轻给宝宝按摩牙龈。平时也要多留心宝宝的举动,如果发现宝宝咬嘴唇就要及时制止。

征兆4:烦躁易怒

乳牙慢慢顶出牙龈时,疼痛可能会加剧,宝宝不能用言语表达痛苦,就会变得烦躁易怒、爱哭闹,妈妈们也会感觉孩子没有之前那么乖了。

对策:

可以让宝宝咬磨牙棒,转移其注意力,同时还要用语言和拥抱给予宝宝情绪上的安抚。

征兆5:食欲不振

长牙的宝宝在喂奶时常变得浮躁不定。他可能因为很想塞个东西进嘴巴而显得急欲吸奶,但一旦开始吸奶又会因为吸吮的动作而使牙床疼痛,这会让宝宝拒绝食物。

对策:

因为牙龈肿痛,宝宝可能不愿意吃较热的食物,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凉爽的流质、半流质或者软食。

吃奶瓶的宝宝可以适当把奶嘴孔调大,易容易喝到又不呛奶为适宜,实在不愿意吮吸,可以改为用杯子或勺子喝。如果宝宝拒绝进食的情况严重,就要带去看医生了。

征兆6:拉肚子

有些宝宝出牙时会有腹泻。这是因为宝宝出牙时,会有过多的口水,而吞食的过多唾液,可致食欲略低,或大便偏稀。

对策:

让宝宝多喝水。当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但水分不多时,应暂时停止给宝宝添加其他辅食,以粥,细、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数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较多时,应及时就医。

征兆7:发烧

有些宝宝出牙也会伴发热。其实,发热仅是一种症状,本身不是一种疾病,代表人体针对炎症的反应,是好现象。感染、创伤等都可引起炎症反应,出牙就是小创伤过程。

对策:

只要体温不超过38℃,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消退;如果体温超过38.5℃,并伴有烦躁哭闹、拒奶等现象,则应及时就诊。

征兆8:睡眠可能受到影响

萌牙影响睡眠的情况最容易发生在萌出第一颗牙和磨牙时,疼痛会让宝宝突然在夜间醒来,这时不要急着哄他或喂食,看看他自己能否安定下来。

对策:

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很久,请保持耐心,采用上述方法,尽可能地安抚宝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