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生儿哭声如猫叫警惕败血症
2023-07-14 07:09:27 责编:小OO
文档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表现:

体温不升、手足发凉:是指新生儿测体温时在35。5℃以下。平时小儿手足温暖,败血症时小儿手足发冷。

哭声低微如“猫叫”:败血症的孩子常不哭闹,或只哭几声就不哭了,而且哭声低微。

吃奶减少、吸吮无力:新生儿吃奶明显减少,似乎不知饥饿,吮乳时间短且无力。

全身软弱、四肢少动:本来新生儿屈肌张力高,四肢屈曲,或不停地活动,小手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而败血症的孩子四肢及全身软弱,你拉他的上肢,也无明显的屈曲反应,你松手,他的上肢会自然坠落下来,手也不会抓紧你的手指,而且四肢很少活动。

反应低下、昏昏欲睡:正常新生儿在受到刺激时可做出适当反应,如惊醒、注视、微笑等;而败血症的小儿则表现为反应能力低下,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正常生理性黄疸应该逐步消退,新生儿败血症时生理性黄疸持续不消退,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甚至并发黄疸可能是唯一表现。

局部或有感染病灶:败血症的小儿可有局部感染灶,如皮肤脓疱疮或疖肿,或脐部有脓性分泌物等,败血症的致病菌很可能是从这些病灶进入血液的。

免疫低下容易扩散:由于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体内的屏障功能尚不完善,细菌容易在全身扩散,当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时,则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使病情加重、凶险。

新生儿败血症,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基础治疗与对症治疗

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病情需持续一段时间,故在应用特效抗菌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甚至小量多次给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浆或新鲜全血以补充机体消耗,供给能量,加强营养,支持器官功能,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毒血症表现时,可予升压药,强心药及(或)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者可予退热剂与镇静剂,需加强护理,注意防止继发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

抗菌治疗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①及时应用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是治疗败血症的关键,在尚未获得细菌学和药敏结果的情况下,要争取时间,先凭临床经验选择用药,待结果回报后,再结合临床表现及前期治疗反应予以调整。

②对病情危重者,宜选取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三联或四联应用的必要性不大)。

③对致病菌应是杀灭,而不是一时抑制,故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足量,开始时剂量应偏大,分次静脉点滴投予,疗效宜长,一般3周以上,或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用药数天,有迁徙性病灶者,除局部治疗外,全身用药也应酌情延长。

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可采取以下方法: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份,尽量母乳喂养,对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少时多次地输全血或血浆,注意输液速度及药物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体温、呼吸、面色、神志有无变化、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及黄疸,发现黄疸加重、烦躁、前囟饱满、尖叫、抽搐等症状,但高度警惕化脓性脑膜炎、肺炎、DIC等并发症的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早期治疗。

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高热者,执行高热护理常规。体温不升者,应采取保暖措施。

准备采集血液标本,送检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抗生素。

遵医嘱联合应用抗生素时,应熟悉各种抗生素的性能、配伍禁忌及副作用。合理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效价,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做好脐部及皮肤护理,病情较轻者每日温水拭浴,更换内衣。如有小脓疱可有75%酒精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拭去脓液,涂上2%龙胆紫,脐部感染者,应每日换药1—2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粘膜损伤。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