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照顾计划全掌握
2023-07-14 07:16:49 责编:小OO
文档


目前,我国对早产的定义是指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间的分娩者。而对于造成早产的原因仍有不少不明确之处,,现下一些共识性较普遍的解释有,生活压力增大、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多胎养、意外受伤。病理性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引发早产,使得预防范围非常广,实施起来要想方方面面俱到位是很有难度的。不过,可喜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它成为了早产儿和父母们的福音,与早产发生率同步上升的,还有救治早产儿的成功率!有了发达的医疗技术为保障,使早产儿能在类似于母体的温度和环境中继续成长。

但别说早产儿,一般新生儿相比较都是敏感而脆弱的,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与呵护,对于刚晋级为人父人母的新手爸爸妈妈,照顾的细致、耐心的强度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初生照顾建议

-孩子在医院期间的准备工作

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至2个月时间里,可能都生活在医院的暖箱里,是远离父母完全由医生来照顾。看上去父母和家人是完全插不上手,其实不然。

1、母乳喂养早产儿,医院一天早晚开放二次收取母乳的时间,而且母乳在挤出后,一般要在二小时内送入医院的特殊保温箱(4摄氏度)的环境下存放;这一阶段的工作更多落在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员身上,需要考虑孩子在医院时与母亲分开的距离、准备真空隔温容器送奶、以及帮助妈妈催奶产奶。

2、要和医生详细沟通,带个小本子,记好孩子的在医院饮食时间与增加变化的记录;照护的医疗人员有时不一定会详细告诉你孩子喝什么奶,家长要主动不怕难多请教多问一下医院方面。对于早产宝宝出院后的喂养要和医院保持一致,避免肠胃适应不良。

3、选择喂食奶瓶,以玻璃瓶制为佳,早产儿通常从由S号奶嘴开始,适合采用少量高频的喂养,用定时定率的方法;

4、从医院照护者处,了解孩子从吃喝拉撒到睡眠时间的作息,使孩子出院前后的生活都能按规律来;

5、严格挑选月嫂,一定要求对方出示最近的健康证明;

6、家长也要学习一些帮助宝贝消化的按摩手法,早产儿极易喂食后出现腹涨;

7、宝宝出院前,家中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洁工作,包括长期未洗的窗帘、家具布套、地毯、床上用品;

8、及时给孩子报户口,入保险。

-出院后照顾

1、室内空气要清新,温度、湿度都要考虑,需要注意通气;温度在24℃~26℃(内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早产儿散热抗寒能力较弱,需要照顾者需要多加留意帮助调整;

2、婴儿回到家,不要让孩子与照顾者以外的人发生接触,平常照护时,动作要慢而轻,减少摇晃和剧烈摆动,安静的环境更适合早产宝宝;

3、自己喂食后一定要当心,不要随意喂食新的不了解的食品,尤其是成人平常吃的食物、和乳糖含量高的食品,都要当心;

4、照顾孩子时要留意观察他们的呼吸,早产儿易发生“停呼”,可以用手指弹弹脚底板,提醒孩子呼吸;

5、喂奶过程要慢,全程观察孩子吮吸情况,以及进食后的肠胃适应情况,通常是由稀释奶开始,逐渐增加浓度,奶量也逐步增加,循序渐进,以适应其未发育成熟的胃肠道;

6、注意皮肤清洁,抵抗力弱怕着凉,但不能忽视早产儿的卫生清洁工作;不要让孩子接触生人,减少探望应酬;有接触都一定要洗手;照顾家长也是,接触孩子时,最好都重新清洗一下手;(考虑为照顾孩子的人准备口罩使用)

7、定期回医院检查,确保孩子各项健康指标水平;多花些时间,对早产儿的护理及救护方法要有一定掌握,不能一面倒,全依靠月嫂或医生来养育照顾孩子。

早产的宝宝体重往往小于2500g,孩子你们是那么瘦小与脆弱,刚出生便离开父母,独自在保暖箱;早产的孩子发育还未成熟就出世,不曾吮吸妈妈乳房的小嘴被带上了呼吸器。但就是这样的小小生命,隔着保暖箱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他/她们一天天在坚强成长,一日日去攻克道道成长难关。

祝福每一位提前来到世界的勇敢宝宝:

茁壮成长健康快乐!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