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就的古义
2023-06-27 20:03:01 责编:小OO
文档

1、接近,靠近,趋向。

《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2、完成,达成。

李斯《谏逐客书》:和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即使。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组词:就学、就业、就是、迁就、俯就、就算、就职、就近、就合、就医、就位、就里、就道、成就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接近,靠近,趋向。

《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2、完成,达成。

李斯《谏逐客书》:和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即使。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1、接近,靠近,趋向。

《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2、完成,达成。

李斯来自《谏逐客书》:和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即使。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就能破之,尚不可提有也。

组词:就学、就业、就是、团顶零吃河国迁就、俯就、就算、就职、就近、就合、就医、就位、就里、就道、成就等。

就字在古汉语中什么意思

1、靠近、走近、趋向。

例句:

就,即也。出自《广韵》 。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出自《礼记曲礼》 。

不就利,不违害。出自《庄子齐物论》。

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出自《庄子大宗师》。

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出自《庄子天地》。

夫子休就舍。出自《庄子说剑》。

金就砺则利。出自《荀子劝学》 。

2、 归于。

例句: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出自《国语》。

就化;就班;就款。

去就;就列;就事;就田。

3、下;搭着吃。

例句:

炒鸡蛋就饭;就菜;花生仁就酒。

4、终,尽。

例句:

就命。

5、迁就;将就。

例句:

刑罚不审则有辟就。出自《管子》。

半推半就;牵就;就着;就滑。

6、受;被。

例句:

就戮;就缚;就决。

7、登上;开始。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就的古文意思

就的古文意思如下:

1、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木材经过比对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才会锋利。

2、上;上登。

《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译文:于是告别门客等上车。

3、就任;就职。

《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译文:臣上表明示使您明白我的想法,推辞这份职务不去就任.

5、承受;接受。

《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译文:让(他)回去在秦国接受死刑

6、择取;效法。

《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点,养成那些像舜的优点。

7、成就;成功。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笑着

8、看;观赏。

《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重阳日,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9、向;从;跟。

《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译文:我曾到老都去了。

10、就着;根据。

《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译文:但是,在他不忘一个芋头,本来就比那些同时老人而芋头看到的人

11、即便;即使。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译文:就又向东行,会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了。

12、即,便。

《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译文:到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家伙上前来抱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就

就的古义和今义?

就的古义有三种1:接近,靠近,趋向。《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2:完成,达成。李斯《谏逐客书》:和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即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就的今义有9种,同古义3种,另外6种见下释:

1:从事,开始进入:就学、就业

2:依照现有情况,趁着:就近入学、就地取材

3:随同着吃,喝下去:花生米就酒

4:副词,(1)加强肯定语气:这么一来就好办了。 (2)在选择句中跟否定词相对:不是你去,就是我去。

5:副词,立刻,不用经过很长时间:他一来,我就走

6副词,单,只,偏偏:他就爱看书。

就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就”jiù

凑近,靠近:避难就易。就着灯看书。

到,从事,开始进入:就位。就业。就寝。  就任。就绪。就医。高就。

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就近。就便。就事论事。

(1)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2) 同本义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

(3) 靠近;走近;趋向

就,即也。——《广韵》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礼记·曲礼》

不就利,不违害。——《庄子·齐物论》

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庄子·大宗师》

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庄子·天地》

夫子休就舍。——《庄子·说剑》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去故乡而就远兮。——《楚辞·九章·哀郢》

还来就菊花。——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持就火炀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就童子试。——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就书(前往从学);就利(趋利,求利);就第(归回宅第;回家);就和(接近)

(5) 归于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国语》

(6) 又如:就化(归顺,向化);就班(按次序归位);就款(归顺臣服)

(7) 担任;开始从事 。如:去就(担任或不担任职务);就列(就位。任职);就事(就职);就田(从事耕种)

(8)下;搭着吃。如:炒鸡蛋就饭;就菜;花生仁就酒

(9) 完成;成功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瞬息可就。——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某业所就。——清· 黄宗羲《原君》

(10) 又如:就亲(成就婚事,成亲);就名(成就功名)

(11)终,尽。

(12) 迁就;将就 

刑罚不审则有辟就。——《管子》

(13) 又如:半推半就;牵就;就着(就便;顺便);就滑(随便;方便)

(14) 受;被 。如:就戮(受戮,被杀);就缚(受绑,受擒);就封(受封);就决(受死刑)

(15) 登上;开始,启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史记·刺客列传》

(16) 又如:就道(上路);就涂(上路,动身)

词性变化

◎ 就 jiù 

〈副〉

(1) 立刻,马上。如:春天就要来了

(摘自《汉典》)

文言文中“就”的意思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接近,靠近,趋向;上,上登;就任,就职;参加,参与;承受,接受;择取,效法等。

就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1.接近;靠近;趋向。

2.《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4.” 上;上登。

5.《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6.” 就任;就职。

7.《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8.” 参加;参和。

9.《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10.” 承受;接受。

11.《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12.” 择取;效法。

13.《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14.” 成就;成功。

15.《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16.”《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17.” 看;观赏。

18.《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 向;从;跟。

20.《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21.” 就着;根据。

22.《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23.” 即便;即使。

24.《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25.” 即,便。

26.《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就的基本字义

1、凑近,靠近:避难就易。就着灯看书。

2、到,从事,开始进入:就位。就业。就寝。就任。就绪。就医。高就。

3、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就近。就便。就事论事。

就的使用环境

就,会意字,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所以“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如《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就还有一义,靠近,走近,趋向.

如《广韵》:就,即也.

还如《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

但随着时代发展,“就”的含义也慢慢的有所延伸.

比如:完成,到达:功成名就.

到了现代,“就”的含义就更广泛了.

比如:

进入,开始,从事:就业,就位.

立刻:就要,马上就到.

便:雨就停了.

只,单,偏偏:就不信邪.

即使,即便:就是.

肯定语气:这就对了.

“不量力而轻就敌”中的“就”显然就是古义中的第二种,靠近之意,可以延伸为 进攻 等之意.

“就”字的古义

就 jiù

(1)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2) 同本义 [move to highland]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广居注:

“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

(3) 靠近;走近;趋向 [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

扩展资料

知错 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莎士比亚 

没有思想自由, 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周海中 

喜欢读书, 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我读书越多,书籍 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读书无嗜好, 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就字的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①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2. 文言文中"就"的含义有几种

就,会意字,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所以“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如《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就还有一义,靠近,走近,趋向。

如《广韵》:就,即也。

还如《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

但随着时代发展,“就”的含义也慢慢的有所延伸。

比如:完成,到达:功成名就。

到了现代,“就”的含义就更广泛了。

比如:

进入,开始,从事:就业,就位。

立刻:就要,马上就到。

便:雨就停了。

只,单,偏偏:就不信邪。

即使,即便:就是。

<;表>;肯定语气:这就对了。

“不量力而轻就敌”中的“就”显然就是古义中的第二种,靠近之意,可以延伸为 进攻 等之意。

3. 文言文中有什么字的意思是“吃”

吃:脍、咽、餐、吞、嚼、服、、啖

只:独,仅, 唯,惟

现在根本不可能看到一本全面的 现代语→文言的词典。

文言文里很多字词换成现代文都是一字多解,而且在发音和词性上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并且,在几千年的历史里,不同时期的文言文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的过程,比如说,同一个字,放在春秋时期和明清时期,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它的差异就如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

总的来说,还是工作量过于庞大,几乎不可想象,所以现在根本不可能看到一本全面的 现代语→文言的词典。

4.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1. 做名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

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

台阶

出降一等。——《论语·乡党》

类型;样子

爻有等。——《易·系辞》。注:“类也”

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元· 关汉卿《窦娥冤》

又如:此等人;等侪,等俦(同类)

戥子 。秤金银和珍贵物品的衡器。

如:等子(戥子。小型的秤);等秤(戥子和秤)

2. 做动词

等同,使一样

以等邦国。——《周礼·大宗伯》。注:“犹齐等也。”

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注:“同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资治通鉴》

又如:等作(等同;当作);相等;大小不等;等头(齐头,齐等);等伦(同辈;同类的人)

等待,等候

父母年年等驾回。——范成大《州桥诗》

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水浒传》

又如:等车(候车);等人(等候别人);等米下锅(比喻经济拮据而急需)

推迟 。

如:等几天再看

区别等次

以等其功。——《周礼·司勋》。注:“犹差也。”然后立乐等。——《礼记·乐记》。注:“差也。”

又如:等列(分等级);等衰,等杀(等差);等务(不同的事务)

衡量 。

如:等量(衡量;比较)

3. 做形容词

程度、数量相等

等,齐也。——《广雅·释诂四》

示有等威。——《左传·文公十五年》

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荀子·富国》

4. 做助词

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臣等不肖,请辞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我等;彼等;一干人等

列举后煞尾 [etc.]

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表示列举未尽(可叠用)

关羽、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购置笔、纸等

5. 做副词

一样,同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

又如:等夷(等侪。同等地位的人)

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里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就"的含义有几种

就,会意字,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

所以“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如《说文》:就,就高也。

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就还有一义,靠近,走近,趋向。如《广韵》:就,即也。

还如《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但随着时代发展,“就”的含义也慢慢的有所延伸。

比如:完成,到达:功成名就。到了现代,“就”的含义就更广泛了。

比如:进入,开始,从事:就业,就位。立刻:就要,马上就到。

便:雨就停了。只,单,偏偏:就不信邪。

即使,即便:就是。 肯定语气:这就对了。

“不量力而轻就敌”中的“就”显然就是古义中的第二种,靠近之意,可以延伸为 进攻 等之意。

2. 文言文中“就”的意思

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④前往;⑤归于,趋向;⑥登上;⑦就职,赴任;⑧承受,接受;⑨参加,参与;⑩效法,择取;○11成就,成功;○12看,观赏;○13使成功;○14变成,造成;○15产生,生成;○16假如,假使;○17向,从,跟;○18就着,根据。

例句: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

3. 文言文中"就"的含义有几种

就,会意字,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所以“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如《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就还有一义,靠近,走近,趋向。

如《广韵》:就,即也。

还如《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

但随着时代发展,“就”的含义也慢慢的有所延伸。

比如:完成,到达:功成名就。

到了现代,“就”的含义就更广泛了。

比如:

进入,开始,从事:就业,就位。

立刻:就要,马上就到。

便:雨就停了。

只,单,偏偏:就不信邪。

即使,即便:就是。

<;表>;肯定语气:这就对了。

“不量力而轻就敌”中的“就”显然就是古义中的第二种,靠近之意,可以延伸为 进攻 等之意。

4. 就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2]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3]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虽然许多版本异译为该含义,但《古汉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与助词中的含义1相同)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4.(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4]《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5. 古文就有什么意思

文言文其实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觉得无聊的要死。

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确不喜欢文言文,觉得不就是古人写的日记啊散文啊 赋之类的嘛。

这的确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但后来我读了一些古文的小说,比如 儒林外传 红楼梦 之后觉得原来古文还是很有意思的嘛

首先它的感觉就给人很有城府,很有学问,很有深度。古人的修辞不多,所以一句话中的寓意就是一个世界,佛语中说一花一世界,就是这般玄妙。

再后来我开始读庄子和老子,一语惊人啊,觉得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化真真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回想起那个时候上学不喜欢老师讲也是情有可原的。

老师总是给你很无聊的翻译,然后给你讲一些什么句段啊,句式啊,我估计就是乐天派也不会喜欢这么听古文的。

所以我不建议你去听现在老师讲的古文,毫无意义,反而是浪费时间。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自己买一本古文的书 比如 水经注 老子的道德经 庄子的秋水 读 ,自己去体会那个诗情画意的水墨世界吧。

6.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①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文言文就什么意思是什么

1. 就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2]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3]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虽然许多版本异译为该含义,但《古汉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与助词中的含义1相同)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4.(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4]《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2.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3. 文言文中"就"的含义有几种

就,会意字,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所以“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如《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就还有一义,靠近,走近,趋向。

如《广韵》:就,即也。

还如《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

但随着时代发展,“就”的含义也慢慢的有所延伸。

比如:完成,到达:功成名就。

到了现代,“就”的含义就更广泛了。

比如:

进入,开始,从事:就业,就位。

立刻:就要,马上就到。

便:雨就停了。

只,单,偏偏:就不信邪。

即使,即便:就是。

<;表>;肯定语气:这就对了。

“不量力而轻就敌”中的“就”显然就是古义中的第二种,靠近之意,可以延伸为 进攻 等之意。

4.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文言文中"就"的含义有几种

就,会意字,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所以“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如《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就还有一义,靠近,走近,趋向。

如《广韵》:就,即也。

还如《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

但随着时代发展,“就”的含义也慢慢的有所延伸。

比如:完成,到达:功成名就。

到了现代,“就”的含义就更广泛了。

比如:

进入,开始,从事:就业,就位。

立刻:就要,马上就到。

便:雨就停了。

只,单,偏偏:就不信邪。

即使,即便:就是。

<表>肯定语气:这就对了。

“不量力而轻就敌”中的“就”显然就是古义中的第二种,靠近之意,可以延伸为 进攻 等之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