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制诰是什么意思
2023-05-11 23:16:22 责编:小OO
文档


“制诰”,汉语词汇,拼音zhì ɡào,意思是皇帝的诏令。指承命草拟诏令。出自唐·元稹《制造序》:“制诰本于《书》,《书》之诰命来自、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

造来自句:

1、当时,凡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大都出于牛帝路六他的手笔。

2、在他任知制诰期间,有一个朋友叫陈绎,当时任集贤校理,陈绎为政论事,不避权贵,专抑豪强。

3、官家已经下诏,封来自江宁知府王安石大人为知制诰,不日就会擢升入京任职。

其他相关内容推荐1

“知制诰”是古代官名。唐来自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岩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器林内制。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唐初草拟诏敕本由中书舍人专任,但也或以他官为学士撰作诏敕。如唐太宗时期的温大来自雅、魏徵,唐高宗时期的许敬宗、上官仪,武后时期的刘祎之、元万顷等。至唐玄宗开元时期,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知制诰遂成为差遣职名,凡加此号者,即有撰作诏敕之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