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lmwh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2023-06-28 13:38:14 责编:小OO
文档


lmwh医学上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低分子肝素。

医学LMWH的含义及作用:

1. 定义:医学中的LMWH,即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分解而成的一类肝素片段,具有抗血栓、副作用较少且无需实验室检测等特点。

2. 作用与适应证:具有抗凝、抗炎、抗血栓等多种作用,并常用于冠心病、脑梗死、静脉血栓等疾病。

3. 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禁止肝素过敏者、围生期妇女、血友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内脏肿瘤患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等不良反应。

lmwh医学上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低分子肝素。

医学LMWH的含义及作用:

1. 定义:医学中的LMWH,即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分解而成的一类肝素片段,具有抗血栓、副作用较少且无需实验室检测等特点。

2. 作用与适应证:具有抗凝、抗炎、抗血栓等多种作用,并常用于冠心病、脑梗死、静脉血栓等疾病。

3. 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禁止肝素过敏者、围生期妇女、血友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内脏肿瘤患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等不良反应。

投稿:yangang

lmwh医学上的意思是低分子肝素,主要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

主要适用于预防术后血栓栓塞、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的抗凝剂、末稍血管病变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抗双链dna(抗dsDNA)<100是什么意思高还是低?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LMWH)在妇产科及生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某些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的治疗方面疗效肯定,在生殖医学领域如反复种植失败(RPF)、反复生化妊娠(RBP)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LMWH的临床应用存在不恰当、过度使用现象。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类高效、相对安全的糖类抗凝剂。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LMWH在自然流产防治中的应用,妇产科学、生殖医学、风湿免疫病学以及药理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LMWH防治自然流产的适应证、剂量、疗程、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制定了该共识。

共识指出LMWH用于防治自然流产的适应证主要是抗磷脂综合征(APS)、易栓症(PTS)、自身免疫性疾病(AID) 等。依据病情,LMWH使用剂量有预防剂量和治疗剂量。

对于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URSA)、反复生化妊娠(RBP)和反复种植失败(RPF)患者使用LMWH能否改善妊娠结局尚缺乏依据,尚无足够的临床证据显示增加LMWH剂量能增加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病程较长、有可能存在血管内皮损伤的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可以适当应用LMWH,但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临床上应避免超适应证和超大剂量使用。

『简介』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LMWH)在妇产科及生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某些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的治疗方面疗效肯定,在生殖医学领域如反复种植失败(RPF)、反复生化妊娠(RBP)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LMWH的临床应用存在不恰当、过度使用现象。

鉴于此,本刊成立了由妇产科学、生殖医学、风湿免疫病学以及药理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就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制定“低分子肝素防治自然流产中国专家共识”,旨在对于LMWH用于防治自然流产方面给出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LMWH在自然流产防治中的应用。

1.LMWH概述

●LMWH是普通肝素(UFH)通过酶或化学方法解聚而产生的由12~18个糖单位组成的葡糖胺聚糖,相对分子质量<8000,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5000。LMWH的药理学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 (AT-Ⅲ)结合,抑制凝血因子Xa活性,从而快速抑制血栓形成,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LMWH与UFH的作用机制相似,但LMWH比UFH具有更多的优点。由于相对分子质量不同,LMWH和UFH具有不同的抗凝血因子Xa/抗Ⅱa比值活性。研究表明,UFH的抗凝血因子Xa/抗Ⅱa比值为1︰1;依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LMWH的抗凝血因子Xa/抗Ⅱa比值为2︰1~4︰1(美国药典推荐比值2.5)。

由于减少了对凝血因子Ⅱa的抑制作用,LMWH在达到有效抗凝作用的同时,降低了出血风险。LMWH较少与血小板及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不易引起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LMWH不与血浆非特异性蛋白结合,具有更稳定的量效关系。LMWH的生物利用度达90% 以上。

LMWH在体内主要通过肾脏代谢,但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可携带较多的负电荷,因此也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降低对肾脏的负担。皮下注射LMWH后,峰值浓度时间为3~5h,半衰期为3~7h;LMWH不通过胎盘,亦不分泌于乳汁中。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将其定为妊娠期B类药物。

●LMWH主要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和治疗,LMWH适应证:

◆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预防血液透析时血凝块的形成;

◆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预防与治疗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PTS)等。

●LMWH禁忌证:

◆LMWH或UFH过敏;

◆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

◆有出血性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

◆外伤及术后活动性出血;

◆急染性心内膜炎;

◆消化道溃疡;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常用的LMWH有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和依诺肝素钠等。LMWH使用剂量有预防剂量和治疗剂量2种。预防剂量如那屈肝素钙注射液 2850IU (0.3mL)皮下注射,qd,或达肝素钠注射液5000IU (0.5mL)皮下注射,qd,或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000IU (0.4mL)皮下注射,qd;治疗剂量如那屈肝素钙注射液0.01mL/kg (95IU/kg)皮下注射,q12h,或达肝素钠注射液100IU/kg皮下注射,q12h,或依诺肝素钠注射液100IU/kg皮下注射,q12h。

如果无近期血管栓塞表现或相关病史,推荐使用预防剂量;对有近期血管栓塞表现或相关病史的患者则推荐使用治疗剂量,超剂量使用LMWH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LMWH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

●由于LMWH具有高效的抗凝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近年来,LMWH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是用于RSA的治疗。

目前LMWH被公认为是治疗由抗磷脂综合征(APS)、PTS、自身免疫病等引起RSA的有效药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LMWH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及其他非抗凝益处,如抑制抗磷脂抗体(APL)产生的免疫反应,促进滋养细胞的增殖、侵袭及分化,抑制滋养细胞凋亡,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胎盘形成等,因此也有将LMWH用于不明原因RSA、RPF和RBP治疗的报道,从而使LMWH在生殖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我国LMWH在防治自然流产中的应用存在一些不恰当治疗现象。一方面是过度保守,即使患者有明确的使用指征,由于担心出血或对胚胎的影响不敢使用;另一方面是无明确指征用药,把LMWH当作常规的保胎药物,甚至通过监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来调整LMWH的使用剂量。

尽管体外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LMWH浓度的增加,滋养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也逐渐增加。但也观察到再继续增加LMWH浓度,滋养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反而有下降趋势,β-hCG的分泌水平并没有随着LMWH浓度增加而进一步增加。

通过监测血β-hCG的分泌水平来调整LMWH的剂量缺乏依据,盲目增加LMWH剂量将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就LMWH防治自然流产的适应证、剂量、疗程、监测等方面进行规范。

3.LMWH防治RSA适应症

RSA是指连续发生≥2次自然流产者,发生率为5%左右,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再发流产的风险也明显增加。RSA病因复杂,已知的病因主要包括自身免疫异常、PTS、内分泌因素、解剖因素、母体和胚胎染色体( 基因) 异常等,临床上仍有30%~40%的患者流产原因不明,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

目前研究表明,URSA可能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有关,因此也称URSA为同种免疫型RSA。RSA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开展。APS、PTS及自身免疫疾病所致的RSA使用LMWH治疗能明显提高再次妊娠的活产率,改善妊娠结局。合并APS、PTS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RSA治疗方法首选LMWH抗凝治疗(或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最近有研究报道,使用LMWH 能改善URSA、RBP、RPF患者的妊娠结局,因此有人建议对于URSA、RBP、RPF也可以考虑使用LMWH。

但由于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证据,使用LMWH治疗URSA、RBP、RPF的疗效尚存在争议;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病程较长、有可能存在血管内皮损伤的RSA患者,可以适当应用LMWH,但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3.1 LMWH在合并PTS的RSA中的应用

PTS是指血液成分发生某些病理变化,使得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易于形成血栓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发病原因,PTS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大类。PTS严重者可发生全身血管血栓形成,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如发生在妊娠期则可导致子宫螺旋动脉或绒毛血管微血栓形成,甚至形成多发性胎盘梗死灶,导致子宫- 胎盘循环血流灌注不良,增加RSA和胎死宫内的危险。PTS导致RSA的证据等级为I级。在由PTS引起的RSA中,抗凝治疗被公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而LMWH在合并PTS的RSA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3.1.1 获得性PTS最常见的病因是由APL引起的APS

APS最早发现于1952年,约70%的APS患者是女性,好发于育龄期。目前已公认APS是一种以循环中APL中-高滴度升高,伴有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和/或早期RSA、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死胎、先兆子痫和胎盘功能不全等不良妊娠结局以及不孕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因此,APS对妊娠的危害极大(证据等级I级)。目前APS诊断标准中的APL为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抗β2GP-1抗体,其与妊娠丢失相关的阳性预测值可达75%。其中,LA的阳性预测值更高。临床上根据有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病情的轻重,将APS分为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PAPS)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SAPS) 以及恶性抗磷脂综合征(CAPS)。

目前研究证实,APS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最明确机制是母-胎界面的血栓形成。

因此伴有APS的RSA患者的核心治疗措施是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这也是目前被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各研究机构在LMWH给药时机、剂量、疗程尚不一致。

【专家观点及建议】

对于合并APL阳性(包括APS)的流产或RSA患者的给药方案如下:

★APL阳性患者

☆对单纯APL阳性而非典型APS患者,既往无自然流产史或仅有1次<孕10周的自然流产者,可单独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low-doseaspirin,LDA)(50~75mg/d)治疗,不建议使用LMWH;

☆对合并典型APS 的RSA 或既往有≥孕10周自然流产、胎死宫内、子痫前期(preeclampsiaeclampsia,PE)、FGR等胎盘功能不全病史者,应联合使用LDA和LMWH。建议计划受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予预防剂量LMWH,并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2周,期间可根据D-二聚体水平调节LMWH用量。

★既往有动静脉血栓史的APS患者

☆建议计划受孕当月月经干净后使用治疗剂量的LMWH并联合LDA,检测到成功妊娠后,持续用药至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6周。

★PAPS患者

☆此类患者通常可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只有在发生血小板减少时使用。建议在无临床禁忌的情况下使用羟基氯喹治疗,并监测眼底状况。

★SAPS患者

☆对于SAPS患者,其LMWH的使用方案与PAPS相同,但同时要根据原发病情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并建议与风湿免疫科共同管理。

★妊娠期间发生VTE合并APS的RSA患者

☆建议使用治疗剂量LMWH,并根据血栓形成部位与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相关学科共同管理,给药至少至产后6~12周或更长时间( 依据血栓情况决定)。

◆3.1.2遗传性PTS

指所有先天性抗凝血因子或纤溶活性缺陷而导致易于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遗传性PTS包括抗凝蛋白( 蛋白C、蛋白S、抗ATIII)缺陷症、凝血因子FⅤLeiden突变、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等。遗传性PTS与RSA关系密切(证据等级I级)。遗传性PTS血栓特点除了遗传性HHCY外多数以静脉血栓为主。研究表明,HHCY与早期流产密切相关,而中期妊娠流产则以FVLeiden突变最为常见。多数文献报道,对于存在PTS的RSA首选LMWH抗凝治疗且疗效确切。但目前对遗传性PTS的RSA患者给药及停药时机存在较大差异。

【专家观点及建议】

对合并PTS的RSA患者首选LMWH治疗,给药方案如下:

★对于无VTE史或近期无VTE表现的合并PTS的RSA患者

☆建议给予预防剂量LMWH,从确诊妊娠开始,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2周。

★对于有VTE史或有VTE家族史的合并PTS的RSA患者

☆建议给予治疗剂量LMWH,从确诊妊娠开始,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6周。

★对于近期有VTE表现但未妊娠、合并PTS的RSA患者

☆建议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相关学科治疗,治愈后6个月方可再次妊娠。

★对妊娠期间发生VTE、合并PTS的RSA患者

☆建议使用治疗剂量的LMWH,并根据血栓形成部位与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相关学科共同管理,给药至少至产后6~12周或更长时间(根据血栓情况决定)。

★对于无VTE史或近期无VTE表现但妊娠期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加、合并PTS的RSA患者

☆可根据D-二聚体水平适当调整LMWH的使用剂量。

●3.2LMWH在合并自身免疫疾病(AID)RSA患者中的应用

AID是指机体产生高滴度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攻击相应的自身正常细胞和组织,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妊娠合并AID有:AP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干燥综合征(SS)、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

妊娠合并AID患者由于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聚集及白细胞、红细胞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可诱发动、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增加流产、早产、FGR、羊水过少、死胎、子痫前期/子痫(PE-E)、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 综合征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病风险。严重者可危及母、胎生命。因此,妊娠合并AID的抗凝治疗,在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2.1合并SLE的RSA患者LMWH的应用

SLE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管病变是SLE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病变除累及重要脏器外,妊娠期常累及胎盘。

研究显示,SLE患者妊娠率不受影响,但SLE 患者流产、死胎、死产、早产以及FG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SLE孕妇和胎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异常妊娠可以发生在妊娠的各个阶段和产后3个月。30%~80%的SLE患者血清中存在APL,这些患者发生严重产科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大。既往有流产或死产病史者、受孕时伴有活动性肾炎、高血压和APL阳性者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性将会增加。

因此,对SLE患者妊娠期的管理除了对病情的严格管控外,进行抗凝治疗和管理是必须的。但纵观国内外学者及我国SLE研究协作组对SLE妊娠患者抗凝治疗的推荐方案则不尽相同。

【专家观点及建议】

所有合并SLE的RSA患者均推荐使用LDA或联合使用LMWH,并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具体给药方案如下:

★对所有合并SLE 患者

☆推荐于计划妊娠当月即开始使用LDA,持续用药直至孕36周或计划分娩前1周。

★对APL阴性且无高危因素的SLE患者

☆可单独使用LDA, 在妊娠晚期给予预防剂量的LMWH,分娩前24~48h停药。如单用LDA仍发生妊娠不良事件,建议下次一旦确诊妊娠即开始联合使用LDA和预防剂量LMWH,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

★对APL阴性但合并肾病综合征的SLE患者

☆此类患者形成血栓风险升高,应当计划妊娠,并从备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予预防剂量LMWH,直至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2周。

★对于APL持续中、高滴度阳性但无VTE病史、家族史和近期无VTE临床表现的SLE患者

☆应联合应用LDA和预防剂量LMWH,应当计划妊娠,并从备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药,直至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2周。

★APL持续中、高滴度阳性且有VTE病史、家族史的SLE患者

☆应联合应用LDA和治疗剂量LMWH,应当计划妊娠,并从备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药,直至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6周。

★对于高危的SLE患者如处于SLE活动期、SLE肾炎活动期、高血压或服用≥10~20mg/d泼尼松等的SLE患者

☆首先应联合风湿免疫科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如不适合继续妊娠则建议终止妊娠;如果能够继续妊娠,推荐联合使用LDA和预防剂量LMWH,持续整个孕期( 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6周。

★对既往联合使用LDA和预防剂量LMWH仍然发生不良妊娠事件且无高危因素的SLE患者

☆推荐联合使用LDA和治疗剂量LMWH,从确诊妊娠开始,用药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2周。

★对具有高危因素且合并非APS诊断标准临床症状(浅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症、肾微血管病、心脏瓣膜病、网状青斑、偏头痛、舞蹈症、癫痫发作和脊髓炎)的SLE患者

☆推荐联合使用LDA和治疗剂量LMWH,从计划妊娠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药,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6周。

★妊娠期发生VTE的SLE患者

☆建议联合使用LDA和治疗剂量LMWH,并根据血栓形成部位与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相关学科共同管理,给药至少至产后6~12周或更长时间( 依据血栓情况)。

◆3.2.2合并SS的RSA患者LMWH的应用

SS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SS可根据表现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约各占50%。SSA和SSB抗体是诊断SS 较为特异的抗体。SS患者中80%抗SSA抗体阳性,50%抗SSB抗体阳性。SS患者妊娠时,胎盘可作为靶器官受到免疫损害,造成胎盘功能障碍。SS合并妊娠会增加妊娠并发症和胎儿丢失的风险,SS患者和正常人群相比自然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明显增加,如SS同时合并SLE时,自然流产率和早产率都显著增加。抗SSA和/或抗SSB抗体阳性患者妊娠易导致胎儿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甚至引发胎儿心脏骤停,发病率为2%,且再次妊娠胎儿心脏骤停的风险明显增加。如SS同时合并APS,则流产、早产、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子痫和胎盘血肿的发病风险增加。

【专家观点及建议】

★对合并原发性SS的RSA患者

☆不建议常规使用LMWH,但要定期检测凝血功能,严密观察胎儿、胎盘受累的临床表现,给予针对性和选择性的抗凝治疗。

★对合并继发性SS的RSA患者

☆若SS继发于SLE、APS等AID, 则按照SLE、APS选择LMWH给药方案。

◆3.2.3合并UCTD的RSA患者LMWH的应用

UCTD指具有1种以上结缔组织病的症状或体征,伴1种以上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等]阳性,但不符合任何其他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标准,病程≥1年的AID(需排除肿瘤和感染)。UCTD发病率与性别有关,男女比例为1:6 ~1:4,育龄期女性多见。Mosca等估计UCTD占风湿免疫病的20%~52%。UCTD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可通过影响血小板活性、凝血或抗凝机制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而诱发血栓形成,妊娠期则会影响胎盘功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专家观点及建议】

★对于合并UCTD的RSA患者

☆妊娠期应密切关注凝血指标的变化,一旦出现易栓倾向,应及时给予LMWH进行干预,同时根据凝血指标适时调整LMWH剂量。

★对APL阳性尚未达到APS诊断标准且既往单用LDA发生妊娠不良事件的UCTD患者

☆推荐联合使用LDA和预防剂量LMWH,从确诊妊娠开始用药,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h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2周。

●3.3LMWH在URSA患者中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URSA可能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有关。针对URSA,既往主要采用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方法治疗,但疗效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研究表明,LMWH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促进滋养细胞的增殖、侵袭及分化和胎盘形成,从而促进胚胎生长发育,这为使用LMWH治疗URSA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然而,目前尚无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LMWH治疗URSA是有效的。

【专家观点及建议】

★针对URSA患者应用LMWH治疗,目前尚无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证明其有效,不建议使用或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开展临床试验。

●3.4 LMWH在RBP中的应用

◆生化妊娠是指血b-hCG一过性升高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超声检查无妊娠的形态学证据,提示受精卵着床失败,常发生在妊娠5 周以内,也被称为“亚临床流产、隐匿性流产”,是早期妊娠丢失的一种特殊类型。RBP 是指连续发生≥2次的生化妊娠,RBP由于妊娠丢失发生得很早,其发病率难以统计。但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RBP的发生率大幅度升高。生化妊娠的发生率在15%~20%。RBP的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分析病因显示RBP和RSA在病因学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目前鲜有LMWH在RBP中应用的报道。

【专家观点及建议】

★鉴于RBP和RSA在病因学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专家建议对RBP患者可按照RSA诊治规范进行管理。先进行严格病因筛查,根据病因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4.应用LMWH的安全性

●目前一致观点认为妊娠期暴露预防或治疗剂量的LMWH对于母、胎是安全的,母体的不良反应少见,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过敏、转氨酶升高、注射部位皮下淤血、瘀斑、瘙痒、荨麻疹等,但多数症状较轻,不影响治疗,罕见有超敏反应和HIT的报道。对于有少量出血的孕妇,应用LMWH并不增加出血量。HIT、产前出血、死胎、FGR、重度PE、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和致畸的报道。LMWH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故不会增加胎儿出血事件的发生,LMWH不分泌于乳汁中,因此,哺乳期使用LMWH也是安全的。

【专家观点及建议】

★尽管LMWH属于B类药物,安全性高。但也有很多不良反应,其本质是动物源性的糖类抗凝剂,并非常规的保胎药物,临床上应严格规范使用,避免超适应证、超大剂量使用。

5.LMWH监测

●妊娠期使用LMWH监测主要集中在LMWH可能引起的出血事件、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是否受损等方面,尤其是对于体质量过高或过低、肾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等患者,应用常规剂量LMWH有可能因剂量不足影响疗效,或剂量相对过大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对于这些特殊人群使用LMWH需要加强安全性监测,如需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是否有鼻衄、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至少每2~4周1次,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等。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至少每1~2个月1次。对于肥胖或体质量低于正常的患者,建议监测抗凝血因子Xa活性,依据抗凝血因子Xa活性调整LMWH剂量,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LMWH抗凝血因子Xa的作用与肌酐清除率显著相关。多次给药后,抗凝血因子Xa活性的积聚值得关注。在治疗剂量下,当肌酐清除率<30mL/min,LMWH清除将受到影响,容易造成LMWH累积效应,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当肌酐清除率<30mL/min, 建议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LMWH,同时定期监测抗凝血因子Xa活性。 因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LMWH可部分通过机体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减轻了肾脏负担。LMWH对血小板聚集影响小,罕见引起HIT,HIT一般出现在给药后5~21d,如检测到血小板数量较给药前下降>1/3,要警惕HIT的可能。

★低分子肝素防治自然流产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按单位名称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乔杰、王海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任慕兰)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杜美蓉、李大金)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韦相才)

广东省计划生育研究所(欧汝强、钟兴明)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古航)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李文)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靳镭)

江苏省人民医院(刘嘉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谈勇)

山东省立医院(陈子江、颜军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林厚文、林建华、林其德、吕良敬、孙赟、赵爱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杨程德)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鲍时华、金莉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王树玉)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弘)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康晓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朱依敏)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张松英)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乔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琼)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

lm医学上什么意思

在医学词汇里主要指的是光镜照片。

LM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英文简称,具有是指爱情和婚姻的意思,在医学词汇里主要指的是光镜照片等,也是浪漫(LangMan)的简称,也可以是人名,路萌(LuMeng)。

网上聊天,常用LM来表达一些词语,比如: LM(Liu Mang)流氓的拼音缩写,Liang Min良民的拼音首字母缩写

 LM,是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r)的缩写。

LM是足球位置左边前卫(Left Midfielder)的另一种缩写方式,常用于FIFA系列游戏等(有叫法也叫LMF)

LM是Long March(长征的英文)的简称,用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上。

mmol/l医学上是什么意思啊

mmol/l医学上是血糖的意思。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的含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标准,血糖的正常值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目前我国仍沿用这一标准。

(1)空腹血糖:对于常人而言,空腹血糖为3.9~6.0mmol/L时,是一种正常血糖水平。当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而小于7mmol/L时,要注意检测血糖,观察是否有空腹血糖受损。

当空腹血糖>7mmol/L,需警惕是否有糖尿病,因为空腹血糖>7mmol/L已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糖负荷是指糖耐量试验。即在无摄入任何热量8小时后,清晨空腹进行,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10分钟内饮完,开始饮葡萄糖水后2小时测静脉血浆葡萄糖,即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对于常人而言,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时为正常。当糖负荷2小时血糖大于7.8mmol/L而小于11.1mmol/L时,也需注意检测血糖变化,观察是否有糖耐量减低。当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时,需到医院就诊明确有无糖尿病。

因为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也已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在预防血栓的过程中LDUH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1.非药物预防:早期识别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是健康人群预防V.旺的关键,具体方法有减肥、低脂饮食,戒除烟酒,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蹲、坐等。术后患者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或下肢被动运动。机械性预防方法主要包括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和逐级加压弹性袜(GCS),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回流加速。临床上常常将机械性方法作为抗凝等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

2.药物预防:常用药物包括小剂量肝素(LDUH)、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华法令等。LDUH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一般于术前2 h给药,初始剂量5000 U,维持剂量应严格个体化,以AFIT达到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且无明显出血表现为最佳。应注意肝素高敏和肝素过敏的特殊人群,加强使用前后的监测。LMWH与LDUH相比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反应小、皮下注射方便,正逐渐取代LDUH成为中、高危患者的首选药物。推荐剂量每天1-2支皮下注射,一般无须实验室检测。华法令作为口服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门诊患者的治疗,使用剂量应个体化,标准是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华法令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应加强检测[2]。

3.物理预防:对出血或有大出血高风险及一旦出血后果特别严重的VTE高危患者可给予物理预防——间隙充气加压装置,抗栓弹力袜,足底静脉泵。早期开始大腿和小腿及踝关节活动对于预防DVT具有重要意义。当出血或出血风险已降低,而发生VTE风险仍持续存在时,可以进行抗凝药物预防或药物预防联合物理预防。

4.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常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医院内预防措施。对存在抗凝禁忌证、抗凝治疗并发症的高危VTE风险患者,或髂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存在发生高危PTE风险的患者,可考虑置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

5.特殊问题:对因其他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或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已充分抗凝治疗的患者,应结合患者合并疾病的治疗情况进行权衡,尽量避免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免增加VTE预防的出血风险;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应在术前4周停用含雌激素类药物;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前,应参考药物及医疗器械生产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3]。

请问:医学上的缩写都有哪些啊?

医学的缩写是如下:

一、po——口服。

二、pr——灌肠。

三、inhal——吸入。

四、ac——饭前。

五、pc——饭后。

六、qd——每天一次。

七、qn——每晚一次。

八、qh——每小时一次。

九、bid——每天两次。

十、tid——每天三次。

十一、qod——隔日一次。

十二、q6h——每六小时一次。

lm在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肌 肉 注射

医学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都用什么字母代表

1、动脉:用字母A表示,全称artery

指从心脏发出不断分枝成小动脉,而最后止于组织内的血管,它将血液由心脏运送至身体各处,由于内部压力较大,血流速度较快。

2、静脉:用字母v表示,全称vein

是收集回流血液入心脏的血管,常同相应的动脉伴行,数目比动脉多,管径较粗,容血量多。

3、毛细血管:用字母C表示,全称capillary

指心血管系统的微细血管,它们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微血管指通连小动脉和小静脉间的细小血管,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分支通连成网,故也称终末血管床。

扩展资料

相关术语:

1、n:表示nerve(神经)

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神经纤维本身的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

2、m:表示muscle(肌肉)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

3、lig:表示ligament(韧带)

韧带的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胶原纤维使韧带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弹力纤维则赋予韧带在负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细血管

肝素的临床应用

1、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预防病人发生静脉栓栓塞病,并可预防大块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和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

3、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肝素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在过去几十年内,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肝素原料主要从牛肺、牛肠或猪小肠黏膜中提取。然而,由于近年来“疯牛病”的传播,且研究表明牛来源的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的可能性是猪来源肝素的两倍,许多国家都更倾向于使用猪来源的肝素。   标准肝素:临床上最初应用的肝素称为标准肝素、普通肝素或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临床上主要用于抗凝血和抗血栓,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血栓,以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的抗凝血处理等。同时,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标准肝素还具有其他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包括抗炎、抗过敏、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生、抗病毒、抗癌等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为了减少肝素的易导致出血、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欧洲首先研发出了低分子量肝素。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血栓作用强而副作用小等优点,具有更为广泛的医学用途,成为治疗急性静脉血栓和急性冠脉综合症(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首选药物。   由于肝素通过干扰凝血过程的若干环节实现抗凝血和抗血栓的独特作用机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在不断地被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随着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肝素对于新的适应症将不断开发出来,这也将成为肝素类产品未来的重要发展空间。

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现简述如下。

心绞痛

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 ,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肝素组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组。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机治疗过程中MI或死亡的总的相对危险性(RR)为0.67[95%可信限(CI),0.44~1.02]。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比较,次要终点的总的RR为:反复缺血性疼痛0.68(95%CI,0.40~1.17),随机治疗后2~12周的MI或死亡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术1.03(95%CI,0.74~1.43);重要出血1.99(95%CI,0.52~7.65)。所有试验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比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MI或死亡的危险性下降33%,足够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

晶体上皮细胞

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首要并发症,肝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有抑制作用。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在后囊混浊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后囊混浊的预防以手术中彻底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植入双凸或后凸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为主。其治疗主要靠激光后囊膜切开。研究发现,Dispase(一种中性蛋白酶)、依地酸(EDTA)、肝素及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柔红霉素、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等对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或)增殖有抑制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抑制作用也引人注目 。

硬脑膜窦血栓

近年来,国外在肝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中取得一定进展。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较尿激酶安全,与小分子肝素联合应用较单用肝素药物效果好。

溃疡性结肠炎

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感染、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较多。此外,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中,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告 ,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急性脑梗塞

为观察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观察组),并以常规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控制血压、应用钙拮抗剂、清理自由基、应用脑代谢激活剂等)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降低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血沉以及血沉方程K值测定,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应用安全,疗效可靠,具有较强的抗凝、抗栓和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严重烧伤

严重烧伤并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创面愈合后常留下瘢痕及其挛缩,并发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功能障碍。氨基葡聚糖(GAG)用于治疗烧伤已有许多临床、动物实验研究 ,已初步揭示其抗凝、抗感染、促进血管再生等作用的机制。这些机制有利于组织修复及再上皮化。GAG有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蛋白、硫酸4、6软骨素及透明质酸等,肝素含有大量硫酸基,是酸性最强的GAG,主要经肠外途径、局部外用和吸入等方式给药,也有制成胶丸口服,或与人工合成皮肤合用,或作为人工合成皮肤的原料。肝素治疗烧伤可以缓解疼痛、抗凝、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恢复局部血供,并能影响胶原的合成和降解,创面愈合后皮肤光滑,减轻瘢痕及瘢痕挛缩。肝素还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保护肺组织,改善肺功能;保护及改善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局部应用肝素是治疗烧伤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他

肝素在肿瘤应用方面:肝素的抗癌机制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增生、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等。肝素可与类固醇类药物合用治疗肿瘤,还可用于放疗综合征、肿瘤并发症的治疗。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肝素与肥大细胞的关系、肝素抑制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及其随后向组织的迁移等方面表明,肝素对炎症的作用机制是有影响的。

组织学和胚胎学中LM和EM是什么意思

LM(light microsope)指光学显微镜,EM(electron microscope)指的是电镜。

拓展知识:

组织学:

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解剖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微细结构是指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晰观察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更新和发展。 

组织学覆盖很多领域,有医学上的组织学,有管理行为上的组织学。医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医学组织学主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人体微细结构。

研究对象:

①基底层:紧贴基膜,与真皮相接,为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整齐,胞质嗜碱性较强,染呈紫蓝色。细胞核呈卵圆形位于基部,胞质较少。 ②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10层呈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此层细胞由基底层分化而来,细胞从深面向浅面推移时,细胞逐渐变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相邻细胞间有突起相连。

③颗粒层:位于棘细胞层的浅部,由3-5层扁平的梭形细胞组成。细胞中可见许多强嗜碱性的紫蓝色的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其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细胞核已趋向退化消失。

④透明层:位于颗粒层上方,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呈浅红色发亮的窄带,细胞分界不明显,胞核消失,胞质较透明,染浅粉红色。(但切片为薄皮,故无透明层)。

⑤角质层:位于表皮最浅层,较厚,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细胞呈红色均质状,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轮廓不清楚,无胞核和细胞器。表皮细胞多已死亡,易脱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组织学网页链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