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定的最低差额淘汰比例为1:1.2,生源充足的院校专业可适当提高该比例,差额复试的比例一般为1:1.2或者1:1.5,也就是说进入复试的考生通常是超出院校专业的招生人数的,超出数量会在一定区间之内,比如录取二十人,会让二十五个人去参加复试,然后从二十五人中选取二十人,另外各个高校考研复试成绩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大多数的计算方法是:复试成绩=专业课笔试成绩×笔试权重+面试成绩×(90%—笔试权重)+外语听说能力成绩×10%。
其他相关内容推荐1
所谓差额复试,区别于等额面试,差额复试就是在录取的人数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去参加复试,然后再选取定额的人数。进入面试阶段的人数名额多于计划录取人数名额。比如录取二十个人,会让二十五个人去参加复试,然后在二十五人中选取二十个人。差额复试在每年的研究生初试之后出现的频率很高。每年很多的考研者有复试资格了,但因差额复试的要求,最终被淘汰。因为没有得到差额复试的名额,因而主动请求调剂。
其他相关内容推荐2
意思是按照计划招生名额的1.2倍进入复试。
例如计划招收20名,则相应的就有24名进入复试。同样不同学校差额复试的比例也不同,有的为1.5倍。
差额复试,区别于等额面试,差额复试就是在录取的人数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去参加复试,然后再选取定额的人数。
进入面试阶段的人数名额多于计划录取人数名额。例如:某专业招生人数为10个,有复试资格的为15个人,相差5个人。这就意味着15个人当中有5个人最终会被淘汰,差额率为1:1.5。
有热门专业差额率可能达到1:2,甚至更高。至于哪些人最终出局,取决于复试成绩排名,与初试成绩排名没有必然的联系。
扩展资料:
等额复试:
等额复试指的是招生人数与参加复试人数相等,例如:某个专业招生人数10个,有复试资格的也是10个人。这就意味着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无论复试成绩是高还是低,最终都能被录取。2003年以前,研究生教育规模比较小,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也不多,所以大部分招生单位都采用这种方式。
现在,很多考生都对这种复试形式很是向往,因为只要进入复试,考研就算成功了,不必再担心让人琢磨不透的复试。但是,这种方式只是在考研报考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使用,也不是一种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因为,这种复试方式太过于形式主义,复试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作用,考生的命运早已由初试成绩决定。如果考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但是,科研潜力很差,一旦开始读研就会相当难过。这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也是在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