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落水洞的形成过程
2023-07-02 04:12:17 责编:小OO
文档


落水洞一般是由溶洞演化而来,具体形成过程如下:

1. 岩溶作用:落水洞地区的岩石大都是溶岩或者是碳酸盐岩,由于地下水的侵蚀和化学作用,岩石表面形成了许多小的裂缝或孔道。

2. 地下水侵蚀:地下水渗透到岩石的裂缝和孔道中,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溶解作用,使得岩石表面的裂缝或孔道逐渐扩大,并形成许多洞穴。

3. 洞穴连接:由于落水洞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往往存在多条地下水道,这些水道在岩石中相互交汇,使得洞穴之间形成了连接通道。

4. 洞穴塌陷: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中的裂缝和孔道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容易发生塌陷,从而形成了深而陡峭的坑洞或者大而平缓的洼地。

5. 洞穴开口扩大:在坑洞或者洼地中,落水洞地区的降雨水逐渐进入地下,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冲刷,使得坑洞或者洼地中的洞穴通道逐渐扩大,并不断向地面延伸,形成了落水洞的特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喀斯特地貌中落水洞如何形成

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落水洞也不是一直向下贯通的,当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后,落水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方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而发育。在水平地层发育的落水洞,象阶梯那样逐级下降。在节理众多的地层中,又会形成曲折回环的形态。落水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面,也可套置于岩溶漏斗的底部。

落水洞形成原因

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

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落水洞也不是一直向下贯通的,当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后,落水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方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而发育。在水平地层发育的落水洞,像阶梯那样逐级下降。在节理众多的地层中,又会形成曲折回环的形态。落水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面,也可套置于岩溶漏斗的底部。

落水洞形成原因

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落水洞也不是一直向下贯通的,当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后,落水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方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而发育。在水平地层发育的落水洞,象阶梯那样逐级下降。在节理众多的地层中,又会形成曲折回环的形态。落水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面,也可套置于岩溶漏斗的底部。由于落水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方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一种标志。

黄土落水洞的形成过程

黄土落水洞的形成过程如下:

黄土的堆积地貌

黄土堆积形成面积广大的高原和平原,黄土高原是形成于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由黄土构成的高而平坦的地面,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各种地貌(图 7-25); 而黄土平原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区,由黄土构成的低平地面,地面流水切割弱,只在局部倾斜的地面经侵蚀形成小的沟谷系统,多为大型的河流谷地,如渭河平原。

黄土塬(loess yuan,loess table-land)是黄土高原经现代沟谷侵蚀切割,保存下来的大型平坦地貌,面积可达上千平方千米。黄土塬平面形态各异,有长条状、有不规则状等。塬面平坦,其中心部位坡度小于 1°,边缘可达 3°~5°,水流侵蚀切割微弱,而其周边因沟谷的向源侵蚀作用,陡直的沟谷发育,使其支离破碎。黄土塬多以地名命名,如洛川塬、西峰塬等,是黄土高原居民生活和耕种的良好地区。

图 7-25 黄土塬(上图)和黄土梁、黄土峁(下图)(据谢宇平等,1995)

黄土梁(loess liang,loess ridge)为现代河谷切割形成的平行长条状平顶岭岗,长可达几百米,甚至几十千米,而宽只有几十米或几百米,长远大于宽。黄土梁顶面平坦、浑圆或微起伏,但面积小。黄土梁可由黄土塬进一步侵蚀切割而来,也可以晚期的黄土(马兰黄土)覆盖在古黄土梁状高地之上形成。

喀斯特地貌中岩石、石钟乳、石笋、下层洞穴、上层洞穴形成的先后顺续?

喀斯特地貌中岩石、石钟乳、石笋、下层洞穴、上层洞穴形成的一般顺序是:

岩石(巨厚的石灰岩)——上层洞穴——下层洞穴——石钟乳——石笋

其中,石钟乳和石笋是对生的,但是根据成因,一般石钟乳要先于石笋形成.

具体演化过程:

按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7、溶洞内的堆积地貌

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溶洞的形成原因: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世界最大的溶洞: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洞里宽的地方象广场,窄的地方象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

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无底潭。

溶洞是如何形成的

  溶洞是指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空洞。溶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整个溶洞的平面迂回曲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溶洞的相关知识。

  形成溶洞的原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溶洞的分类

  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溶洞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 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 传说 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著名的溶洞

  中国现知最长的溶洞是贵州省绥阳县的双河溶洞,已探明长度为159.14公里;最深的为贵州水城吴家大洞。深430米。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尤以广西境内的溶洞著称,如桂林的 七星岩、芦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 云水洞,深612m,有七个“大厅”被一条窄长的“走廊”相连,洞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 石笋,美名十八罗汉,石笋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 落水洞,也有一定规模。周口店的龙骨洞,洞虽然不大,但却是老祖宗的栖身地。云南镇雄县的 鸡鸣三省白车溶洞,宛若扣碗,上悬溶锤,极为美丽。

  白车溶洞

  白车溶洞位于鸡鸣三省云南白车,老鹰洞斜对面,渭河上半公里。隔坡头大约12公里,县城100公里,下车后需步行二十分钟左右。沿 白车小路向下,到名为“小梯子”处往右走,路十分艰难,需要翻越很高的石梯子。岩脚不远处即为“白车溶洞”。此洞有双重洞口,门口洞口可以清晰看到鸡鸣三省交界处的景象,洞口上的岩壁上有一小缝,即为白车溶洞的二重洞口。洞里十分狭窄,非身材细小者不能如里。里面路途黑暗无光,无光源不能进入。洞里路途崎岖,处处碰壁。非爬而不能进入,有一关卡很小,为一个坎,爬上坎脚先入。蠕动一两分钟,方能到达美丽迷人的溶洞大厅。厅里温度稍比外面高,冬天也可让人出汗。洞里金碧辉煌,恍如置身于人间天堂。

  云水洞

  云水洞洞口有 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写的"云水洞"三个大字。走进洞来,便见洞内石钟乳,石笋目不暇接。云水洞洞深六百多米,自然形成六个大厅。第一大厅高五十多米,宽三十米、厅内景物有卧虎岩,黑龙潭,二龙把门,半悬山,起火洞等景致。第二大厅有南佛、盐山、枣儿栗子山、狮子望莲、石人、二龙戏珠、攀天大柱、卧佛等景致。厅内的攀天大柱最引人注目,这是一个高三十七米的石笋,比桂林的七星岩中最高的石笋还高出十米,不仅是中国石笋中的魁首,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第三厅、四厅、五厅、六厅的景致也十分赏心悦目,那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自然景色千姿百态,实为稀奇。“十八罗汉堂”,一群石罗汉前呼后拥,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俨然是一座庄严肃穆的道场,让人不可思议。

  黄龙洞

  黄龙洞位于湖南省张 家界市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因享有“世界溶洞奇观”“世界溶洞全能冠军”“中国最美旅游溶洞”等顶级荣誉而名震全球。现已探明洞底总面积10万平方米;洞体共分四层,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经中外地质专家考察认为:黄龙洞规模之大、内容之全、景色之美,包含了溶洞学的所有内容。黄龙洞以其庞大的立体结构洞穴空间、丰富的溶洞景观、水陆兼备的游览观光线路 独步天下,内中有天然空调。

  石花洞

  石花洞位于北京 房山区南车营村,距北京城区五十公里,距房山十五公里,因洞体深奥神秘帮称潜真洞;又因洞内生有绚丽多姿奇妙异常的各种各样石花又叫石花洞。

  经中外洞穴专家考查,认为石花洞内的岩溶沉积物数量为中国之最,其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也可居世界洞穴前列,与闻名中外的桂林 芦笛岩、福建玉华洞、杭州 瑶琳洞并称中国四大岩溶洞穴。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溶洞群观光区、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旅游景区,地学知识科普 教育 基地。

  2005年9月18日,获得“中国最佳溶洞奇观”称号。

  织金洞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 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 官寨乡,距省城贵阳120公里。1980年4月,织金县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此洞。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内有40多种岩溶堆积物,显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态类别。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它是中国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 洞穴资源宝库。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达50米。

  2005年9月18日,获得“中国最佳溶洞奇观”称号。

  湖南安化 青龙洞

  中国最长溶洞是湖南省安化 青龙洞,1998年该镇7位农民自带干粮手电等物品去探险,探险成功后得到开发,该洞的溶洞长达35公里、为中国溶洞长度之最。此前传说里面锁了一条犯了天条的青龙,实际上里面洞壁上有状若一条大青龙的石钟乳。

  平塘天然溶洞群

  2014年8月,一支考察队在平塘发现一个天然大型溶洞群,这个溶洞群位于基哈村龙井组一个叫“格林波”的半山腰上,距县城约17公里。

  溶洞宽约50余米、高约30余米巨洞,可容纳数百人,还有灶台等。溶洞内大洞套小洞,石幔、石花、云盆比比皆是。洞内,绚丽的钟乳石、石笋等呈现在面前。该天然溶洞由牛洞、格林波洞、天生桥洞、亮洞、银盘洞等7个溶洞组成。洞与洞之间相通,三五个小时也走不完。

  上世纪50年代,村民为躲土匪,牛都赶到里面躲藏,并在洞口修建防护墙,这就是牛洞的来历。杨老一家当年为躲土匪,1948年从马坡搬迁到基哈村龙井组,因当时没住房,就在洞中居住。

  天然大溶洞

  2015年11月,家住淇县庙口镇高庄村的臧先生在自家打井时,偶然打到一个神秘天然溶洞。据他介绍,他家的这口井从2007年开始挖,因为土质不好,一直断断续续,中间停了很长时间。在 国庆节 前,他突发奇想就继续找人挖掘,发现土质较为湿润,后来挖开发现下面是空的,一个大洞穴赫然入目。起初以为是古墓呢,接着一直挖,原来比古墓大得多。

  溶洞的地貌特征

  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 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之为无底潭。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 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猛犸洞,位于 肯塔基州境内,洞深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

  溶洞的主要分类

  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 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看了溶洞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还看:

1. 关于旅游的句子

2. 关于旅行的哲理的心情短语

3. 石花洞游记作文

4. 全球六大探险圣地

5. 世界最大的地缝

海洋蓝洞是怎么产生的?里面有什么

目前海洋蓝洞的成因有两种类型,即石灰岩溶洞成因与珊瑚礁生长结构成因。

石灰岩溶洞,即冰川时期因海平面降低,石灰岩受到溶蚀作用,在下部发育成为大型的空洞,当溶蚀空洞越来越大,就造成了顶部塌陷而形成一个边缘陡峭的大洞,称为落水洞。当冰川期结束之后,海平面上升,海水重新灌入这个落水洞,便成了大家看到的蓝洞。珊瑚礁生长结构型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其中最典型的为澳大利亚西南外陆架的豪特曼-阿布罗尔霍斯珊瑚礁蓝洞。自距今1万年的全新世以来,该海域的珊瑚礁生长迅速,许多快速生长的较小尖礁形成棘状突起并聚集在一起,最后形成近似圆形的洞。

蓝洞深处是低氧或缺氧环境,又缺少阳光,支撑海洋生命存在的机制仍待探讨,特别是缺氧状态下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基因,都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溶洞的形成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中含有很多的碳酸钙,而这些碳酸钙在长期经过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变成了碳酸氢钙,由于每个地方被腐蚀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溶洞。

溶洞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演化过程,溶洞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被溶沟分开而形成的石柱或石笋、落水洞、落水洞中横向流动而形成的溶洞、陷塘、坡立谷或天生桥以及干谷或石林。

漏斗、竖井与落水洞

漏斗:又称“斗淋”、“喀斯特漏斗”、“灰岩坑”、“溶斗”、“盘坑”、“盆坑”等.是岩溶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形碗碟状或倒锥状的洼地.直径一般数米至数十米(100米以内),深数米至数十米.底部常有通道通往地下,因此起着集水和消水的作用.是地表水沿着节理裂隙不断溶蚀并伴有塌陷作用而成.漏斗主要分布在岩溶化的高原面上.漏斗可分为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两种类型.溶蚀漏斗是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他的深度不大,斗壁和缓,斗缘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当进一步向下加深时,斗壁逐渐陡峻并且有明显的斗缘,成为漏斗状.塌陷漏斗:在喀斯特地区,地下经常出现大小不一的洞穴,覆盖在洞顶上的土层或岩层,由于重力作用,有时崩塌,形成塌陷漏斗.这种漏斗多成井状,底部有崩积物,斗壁陡峭,斗缘明显,深度比宽度大,外形呈筒状.

落水洞:是指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落水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垂直的,有倾斜的,也有弯曲的.落水洞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裂隙状落水洞,形态狭长,作一定倾斜和曲折向地下延伸,这种落水洞分布最广.二是井状落水洞,它的深度和宽度都很大.落水洞的形成主要是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

竖井:实际上是一种塌陷漏斗.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垂直通道.由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而成.也叫“天坑”、“喀斯特井”、“天然井”等.深度数十米至数百米.在平面轮廓上呈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长条形是沿一组节理发育的,方形或圆形是沿两组节理发育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