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2023-07-02 04:41:08 责编:小OO
文档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是:为何要依赖像魏帝那样的高人物开出一颗奇药?我们只需像卢仝那样喝七碗茶,就可以达到与他一样的效果。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不必追求过分的高贵富有或人脉背景,通过简单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何须魏帝一丸药全诗

全诗: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白话译文:高僧维摩生病了,维摩长者即知文殊与佛弟子将来,于是运用神力将室内搬空,变得一无所有,只自己睡在一床上。文殊菩萨入室,即向维摩诘长者问病。谢灵运已是在俗之人到处遨游。哪里需要魏帝的长生不老药,只需要唐卢诗中的七盏浓茶即可。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七言绝句《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时,他遍游佛寺,一天喝了七盏浓茶,兴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维摩菩萨,又比作谢康乐,并说饮了茶,药也不用吃了。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东坡七集》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家”之一。在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的其它作品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题西林壁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更多作品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宋·苏轼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在杭州任职时,遍游佛寺,一天饮了7盏浓茶,兴致勃勃,把自己比作菩萨,并说饮了茶,药也不用吃了。

饮茶文化自古在我国就十分盛行,不仅是因为茶味清香,提神清脑,还因为茶能解腻,常喝茶还能防止过度肥胖,延年益寿。

在寒冷的冬天,吃完油腻的食物,给自己泡上一壶浓茶,或独自斟品,或邀友畅谈,消食解腻防疲劳!

茶道最经典诗句

【诗词类】

1、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白话译文高僧维摩生病了,维摩长者即知文殊与佛弟子将来,于是运用神力将室内搬空,变得一无所有。)

——宋·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2、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宋·杜耒《寒夜》

3、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在寒冷的冬天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抹明月斜照在茶壶上拌茶同煮.一盏不深的瓯盛着新茶,嘴里吹着寒气正准备往嘴里喝。)

——明·文征明《复履约同作》

4、

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来到竟陵西塔寺,尽管支遁、陆羽的踪迹已难于寻觅,但是品饮陆子井清爽寒凉的水烹煮的茶,回想高僧、茶圣的高风亮节,仍然可以让人精神抖擞。)

——唐·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5、

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想一早就趁着大雪骑一匹羸弱的小毛驴,独自一人去雪地里反复吟唱《咏雪词》。这时候道旁的茶馆、酒肆,想是因为天寒无人而“灶冷”“门闭”,暂停营业。)

——宋·吴文英《无闷·催雪》

6、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山里的僧人翻过山岭去看茶叶生长的情况,村里的姑娘站在酒垆边煮酒,酒香四溢。)

——明·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7、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8、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9、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宋·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10、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

——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卢仝的《饮茶歌》及赏析?

卢仝茶歌千古传

●饮茶风尚到了唐代,逐渐普及开来,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讲究,茶成为许多诗人、文学家酝酿、累积灵感时不可或缺的物品。于是产生了大量有关饮茶的诗歌,其中最脍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诗人卢仝的一着《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饮茶歌》。

卢仝,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曾作《月蚀诗》,讥讽当时宦官专权,招来宦官怨恨。“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涯同时遇害,死时才40岁左右。

卢仝爱茶成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直抒胞臆,一气呵气。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莲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俗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函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写谢谏议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这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闻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俗仙,写得江河浪漫极了。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劳苦人民的苦日子能有尽兴,得有喘口气的一天。可知诗人写这首《饮茶歌》的本意,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趣,背后蕴藏了诗人对茶农们的深刻同情。

茶是香的,但唐代的茶农是辛苦的,贡茶制度则是朝廷给茶农套上的沉重枷锁。中唐诗人袁高,担任湖州太守时,曾直接负责督造顾渚贡茶,亲眼看到了茶农忍着早春的饥寒,男废耕,女废织,攀高山,临深崖,采摘新芽的艰辛,更直接目睹各级官吏如狼似虎催缴茶的恶行,痛心的写下了一首五言长诗《茶山诗》。晚唐诗人李郢的《茶山贡焙歌》,对贡茶伤民的情状,更是做了精细的描述。当时规定贡茶必须在清明前送抵长安,从采茶到制成茶,到人贡京师,只有10多天的时间,可真是急于星火啊!我们的诗人卢仝对贪官以茶害农的恶行,同样愤懑不平,嗤之以鼻,写下:“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的千钧一问。我们的诗人虽号“茶痴”,但对贡茶给茶农带来的痛苦却一点也不“痴”。

卢仝的《饮茶歌》饮茶风气的普及,茶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宋以来,几乎成了人们吟唱茶的典故。嗜茶、擅烹茶的诗人墨客,常喜与卢仝相比,如明人胡文焕的诗句:“我今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相及。”品茶、赏泉、兴味酣然时,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如宋人杨万里诗句:“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苏轼诗句:“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此常喜欢引用,如苏轼的《试院煎茶》诗句:“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就是化用《饮茶歌》的诗句而成。卢仝的这首《饮茶歌》是如何受到世人的仰慕与推崇,就由此可知了。

http://tea.zjol.com.cn/system/2004/02/10/000005613.shtml

这上面是什么字?

照片中的草书文字右起竖读为:

明月来投?川?,清风吹破武林春。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其中,漏写了一个字,有一个字没认出来。

以以上文字在网上搜索,可知这是两幅与茶有关的对联:

明月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林春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希望能帮到你。

读诗笔记#茶#《七碗茶》

我个人一直觉得该诗的作者一生经历非常奇葩,所以除了爱茶,还爱诗词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诗笔记。

茶友们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中描绘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状态,描述了茶给他带来的身心感受,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卢仝,号玉川子,是" 初唐四杰 "之一 卢照邻 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 谏议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 宦官专权 ,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 张籍 、 孟郊 、 贾岛 浑在一起,成为唐代 韩孟诗派 的重要人物。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我原以为卢仝是一位隐于野的隐士,人生会有一个的隐士结局,不想却非常出乎意料的死于非命。

卢仝虽是一介布衣,却因出身名门且有才情,还是经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谁料发生 甘露之变 时,卢仝恰巧与宰相 王涯 的几位幕僚在相府的书馆中吃饭,于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来行捕,卢仝说:"我是卢山人,和大家没有结怨,有什么罪?"官吏说:"既然是山人,来宰相的宅院,难道不是有罪吗?"仓促忙乱中卢仝自己也不能辩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祸,被牵连诛杀。

好友 贾岛 有《 哭卢仝 》诗:“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谁来追。”

卢仝的诗作对当时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 在他的论诗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评 卢仝 :“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 元好问 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这可能也是虽然卢仝现存诗103首,但是除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诗词爱好者对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书法作品后面既是卢仝的《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全诗,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吧!

《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释义为蓓蕾。本诗中喻茶之嫩芽。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历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苏轼爱茶,熙宁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美图!)

赵丽宏:《玉屑集》

赵丽宏:《玉屑集》--诗中茶味

  在淮海路上的一家茶叶店门口,曾看到有人用大字抄写卢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千余年前的古诗,出现在现代闹市,和时尚广告比肩,很有趣,也令人欣喜。

  唐代诗人卢仝的这些诗句,其实是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一段,被后人抽出,成为流传最广的咏茶诗。卢仝的诗写得通俗,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至,这是艺术的夸张。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却让很多爱茶者心生共鸣。后来有不少人在诗中呼应他,如苏东坡: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杨万里: 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 。尽管两位诗人名声比卢仝大得多,然而论咏茶,还是卢仝的 七碗茶 家喻户晓。

  中国古诗中,写酒的篇章很多,诗和酒,似乎密不可分,文人无酒不成诗。写茶的诗,其实也不少,但流传广泛的名篇不多。不过如仔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手即是,诗人们把茶的种、采、焙,到种种喝茶的方式和境界,都写到了诗中。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韦应物有《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面对自家庭院里的茶树,一面品茗,一面想象山野景象,如与性情高洁的佳人促膝谈心,那是何等诗意。宋代文人咏茶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西江月》: 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那种雅致,令人神往。他还有一首《汲江煎茶》,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 范仲淹的长诗《斗茶歌》,也是流传很广的咏茶诗,把武夷山区的斗茶习俗写得活灵活现,我尤其喜欢诗中最后几句: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

  说到茶诗,有一首诗必须提一下,那是唐诗人元稹的《茶》,在唐诗中,它的形态很独特: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如果分行排列,每行从一字到七字,状如宝塔。千年之后,追求形式感的现代派诗人也写过类似的文字,自以为独创,其实老祖宗早已做过尝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详细介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二】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不应”两句,实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步,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借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苏轼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浓矣。

其词咏月,关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怎么翻译

Show disease Weimo not falling ill yuan , be at home effective luck already forgets a family. And He Xu Wei emperor one pill, uses up Lu Tong seven bowls tea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