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人怎么喝茶泡茶
2023-07-02 12:10:27 责编:小OO
文档


古代人喝茶一般是将干茶叶放入茶杯或茶壶中,然后用开水冲泡,待茶叶慢慢浸泡开之后便可享用。在唐代,人们喜欢将茶叶放在茶袋或茶罐中,到了宋代,用茶盒盛茶成为了主流。

在古代,茶泡法也因地区和风俗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人们喜欢用瓷壶或陶壶泡茶,因为它们能很好地保持茶水的温度和香味。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茶中加入各种调味品,例如盐、花椒、姜等,以增加茶的口感。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你知道古人怎么喝茶吗?

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茶都是泡出来喝的,所以叫泡茶,但这种喝茶方式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那古人是怎么喝茶的,喝茶的方法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煮茶

三国时期,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其实,从西汉开始,人们都是用煮茶的方式来喝茶的,一直到初唐的时候还十分盛行。在这个时间段,喜欢喝茶的人直接采摘茶叶或者制成干茶,然后直接放到水中煮了饮用,这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在更早的时候,茶叶还和其它的食材一起煮,当作菜汤来饮用的,知道后来一些文人雅士单独将茶叶煮水,并且逐渐发展出了饮茶的文化,使得喝茶逐渐成为时髦,逐渐成为高雅。虽然到后面大多数人喝茶的方式逐渐改变,但是部分少数民族还是保留煮茶的方式,比如藏族、蒙古族、回族等。

煎茶

这种方式主要是盛行在中晚唐,煮茶的方式太过于豪放粗狂,逐渐被淘汰,更多的人开始学习陆羽在《茶经》里所说的煎茶。煎茶是将茶叶制成饼茶,并且烘烤到“虾蟆背”时,趁热包好,等饼茶冷却后研磨成细末。煮水后将沸水舀出来,再冲以茶末,趁热连饮。这个方法十分得讲究,但是十分受文人雅士的追捧,所以在中晚唐时期十分盛行,后来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对他们的茶道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点茶

这个喝茶方式主要流行于宋代,源于煎茶法但又更加复杂、精密。首先是将纸包好的饼茶碾压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里,注入开水,在注水的过程中,用茶筅慢慢搅动茶水,直到茶水面有乳沫时就饮用。这种方式后来传入日本,现在日本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泡茶

泡茶这种方式是在明清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方法较之前的简单易操作,只需要将茶叶放到茶壶或者盖碗中,再用沸水冲泡就可以了。正是有了这种喝茶方式,茶叶才走向普罗大众,成为更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根据史书考证,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1.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便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随着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在茶成为饮料的过程中。又经历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方法是把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点评:生嚼、煎服、入莱,这是最粗放的饮茶方式,简单易行。生嚼鲜叶,恐怕为者甚少;煎服,茶汤尚可。可是要连茶叶一起吃下去,就要难为部分茶客了;至于将鲜叶入菜。与目前许多餐厅推出的茶食完全不同,现在的茶食一般用制作好的茶叶入菜。鲜叶入菜是什么滋味就难描述了,茶友们不妨试试。

2.秦至南北朝时期

喝茶方式:茶团捣碎冲泡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点评:秦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时对茶叶的加工仍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只需要木棒、盛放茶叶的器物即可复原当年的制茶模式。这样的茶品口味恐怕较为干涩,难为茶人所接受。

3.隋唐

喝茶方式:煮茶

隋唐时,茶叶仍加工成饼茶,但饮用时却要麻烦许多。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点评:随着茶事的兴旺以及贡茶的出现,隋唐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荼方式有较大的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的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还要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这个时期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复原大唐盛世的饮茶之风,当然很有意义,而且也非常优雅,但其难度是一般茶人所无法接受的。慢工出细活,这样制作的茶汤,除了茶香外,应该更多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4.宋

喝茶方式:点茶法、散茶;中泡

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箩将茶末筛细。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打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同时,宋代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过程逐渐简化,传统的冲泡习惯开始出现。

点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要想复原宋代的点茶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器物,更要有深厚的茶学知识,对于一般茶友来说具有很高的挑战性。

5.明清

喝茶方式:冲泡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点评:目前,国人喝茶的主要方式就是沿袭明清的冲泡工艺。只要有耐心,拥有一套简单的功夫茶具。你就能用和乾隆一样的品饮模式来品味各地的茗品了。

古代人怎么泡茶啊,说点有依据的吧?

古代人如何采茶,制茶,辨茶,泡茶?

一、 采茶。

采茶贵在时间。太早味不全,迟了散神。以谷雨前五天最好,后五天次之,再五天更次。茶芽紫最好,面皱次之,团叶又次之。彻夜无云,早上带露采摘最好,中午采摘次之,阴雨天气不宜采摘。生长在山谷中的茶叶最好,竹子下的次之,烂石中的又次之,黄沙砾中的茶树最差。

二、造茶。

新采的茶,拣去老叶和支梗、碎屑。用直径二尺四寸的铁锅,取一斤半鲜茶,大火烧热锅后,下茶急炒。火不能小,等茶熟后才能退火,用筛子轻抖几遍,再次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烘干。其中的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味未究,神味无穷。

三、辨茶。

茶的妙处,在于始造之精,保存得法,泡时得宜。好坏在于开始用锅炒,清浊在于火候。火烈清香,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炒时间长则过熟,时间短则还生。熟变黄,生则黑。炒得好就香,不好就苦涩。发白、发红没什么,没有焦气最好。

四、藏茶。

茶造好后,放在旧盒中,外面用纸封口。过三天,等到性已恢复,用小火烘得很干,等冷却后储存在坛中,筑压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和多层纸封住坛口,用火煨热,冷后定压,置入茶瓮中,切忌临风近火,临风容易变冷,近火易烧黄。

五、火候。

烹茶首先在于火候,炉火要旺,茶瓢放在上面,扇子轻轻地煽,等到有声就重煽。这是文武之道。过于文,水性揉,揉则水为茶降。过于武,火性烈,烈则茶水为水制,都不足以中和,不是茶家的要旨。

六、汤辨。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是形辨,二是声辨,三是气辨。形是内辨,声是外辨,气是捷辨。像虾眼、蟹眼、鱼眼、连珠,都是萌汤。直到煮沸像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才纯熟。像初声、振声、骤声,都是萌汤。直到无声,才纯熟。像浮气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水气乱绕,也是萌汤。直到气直冲贯,才纯熟。

七、汤有老嫩。

汤用嫩不用老。因为古人造茶要先碾,后磨,再罗。罗后茶成为飘尘飞粉。于是制成龙凤图案,用水泡茶神便浮,这就是用嫩不用老。现在造茶,不再罗碾,全是完整的,汤须纯熟,元神才能显出,所以说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八、泡法。

水烧开后,先往壶中倒一点水,排去冷气后把水倒掉,再将茶放入。茶的多少要适宜,不要过多。茶多了味苦香沉,水多了色清香淡。泡两壶后,又用冷水洗一次,使壶冷却,不然会降低茶的清香味道。罐热,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等一会儿茶水冲好了,才倒出来,酌不宜早,喝不宜迟。早了茶味没有出来,迟了妙馥先消。

九、投茶。

投茶也有序,母火其宜。

先放茶,后加水,叫下投。

加一半水,再投放茶。然后把水加满,叫中投。

先加水,后放茶,叫上投。

春秋宜采用中投,夏天用上投,冬天采用下投。

十、饮茶。

饮茶以客少为好,人多喧闹失去雅趣。

独自饮茶叫神,二人对饮叫胜,三四人共饮为趣,五六人同饮叫泛,七八人饮茶叫施!

十一、香、色、味等。

1、香,茶有真香、兰香、纯香几种。表里如一叫真香,不生不熟叫清香,火候均停叫兰香,雨前纯具叫真香。还有含香、漏香、浮香、间香的不是正香。

2、色,茶以青翠色最好,涛以蓝白色的最佳。黄、黑、红、昏都不入等级。雪涛最好,翠涛中等,黄涛最下。

3、味,味以甜润为主,苦涩为下。

4、点染失真,茶有真香、真色、真味。一经点染,便会失真。如水中加盐,茶中加其它料,碗中放果品,都会失真。

十二、茶具、茶道。

桑萱翁煮茶用银瓢,说过于奢侈,后来用瓷器,又容易烂,最后还是银器。山寨农舍,只能用锡瓢,最忌用铜铁器。

茶道之精髓,在于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就是茶道!

古代的人怎么斟茶呢?

工具:茶壶、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闻香杯)、茶针、茶勺、茶夹

茶壶(紫砂壶),是泡茶的咯;随手泡,是煮水的;茶盘,是沏茶时用来放茶杯的。茶托,是客人面前用来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茶洗,是一个大碗,用来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来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从茶壶倒入公道杯,之后才倒入品茗杯的。闻香杯,是用来暖手和闻茶香的;茶针,用来通壶嘴;茶勺,是用来装茶叶的;茶夹,就是用来夹住茶杯,进行洗茶杯等工作。

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茶壶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之后盖沫(将溢出壶顶的泡沫刮去)——“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即对茶壶进行淋顶。——“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称:洗杯。

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玉液回壶”——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将品茗杯扣在闻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两指夹闻香杯,向内翻转。),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两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轻啜慢饮。——“三龙护鼎”。

唐煎,宋点,明泡,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春秋时期,茶叶是蔬菜,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可能还会添点油盐酱醋之类的,估计现代人没有尝试过这种吃法。不过有些少数民族的“凉拌茶菜”“油茶”等可能源于那时。茶叶被作为饮品推广相传是从汉朝开始的。“武阳买茶”的典故可以说明至少在当时富庶的人家,茶作为商品消费不是新鲜事了。汉朝人喝茶的方式也挺奇怪的,把采摘后的茶叶做成饼状,喝前先把饼烤红,再在陶器里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一碗香喷喷的茶就好了。

到了唐代,茶是“煎”的,即煮茶。茶圣陆羽说要“三沸”:初沸时,水上出现鱼目状的水泡,此时可以适量加盐调味;二沸时,边缘出现涌泉如连珠状,此时盛出一瓢汤水待用,然后用类似于竹筷的餐具搅动器皿中的水,让温度变得均匀,再取一小勺茶末放入水中轻轻搅动,等沸水出现“汤花”,把之前舀出的水倒进去,用来减轻水的沸度,使汤花更多地浮出。此时,茶水已煎好,必须赶快出炉分盏,到三沸就老了。做好后加点盐和姜,其他调料就不放了。

宋朝连皇帝宋徽宗赵佶都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大观茶论》,而且把民间的茶和皇家的茶分开,在福建设立官焙专做皇家茶。宋朝人终于不再迷恋煮茶,变成了点茶,所谓点茶其实喝法有点像今天的咖啡。至于往茶里加盐、芝麻、葱之类的做法,宋代不再提倡了,很多人认为有损品味。

明朝人喝茶不用茶粉,也不用茶饼,只用散茶,直接拿开水一冲即可。因为朱元璋是个土包子,忍受不了那么多规矩,所以带头改了。你别说,这一改让后代挺受用。今天我们的喝茶习惯大概源于那会儿吧。同时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喝了几千年绿茶的人们开始喝红茶、黑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有了紫砂壶,第一泡茶利器诞生了。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喝。

用文字描写古代人怎么泡茶

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呢?首先,是有优质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适的环境。硬件都有了,没有好的软件也是枉然,这个软件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广东潮汕功夫茶与福建闽南一带为代表的闽南工夫茶,闽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盖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选择

茶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紧切。

(2)强调水品在“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朋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3)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强调水质需“清”: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5)强调水品应“轻”。

器皿的选择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这是因为饮茶器具,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盛器,具有实用性,而且饮茶器具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同时,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还具有欣赏价值,富含艺术性。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如何,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1)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2)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

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选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来,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

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昧,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4)选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选用茶具,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舒适的环境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品茗环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园林、建筑物、摆设等几方面组成。凡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不但要求室内摆设讲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筑富有特色,如果周围自然景色美观,当然是品茶的理想场所了。而设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

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本片将茶文化的妙处、茶道的的演示融于一体,既给您提供了一个了解茶艺这项高雅艺术的良机,同时,观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沏茶工序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古代的人是如何喝茶的?

茶,作为待客之道,现在人人都喜喝茶,爱喝茶。那么古代人都是喜欢喝茶吗?古代人都是如何喝茶的呢?

古代人如何喝茶

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

以后人们又把"茶"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

煮茶

这个故事后来植入人心,所以喝茶也就变成了古人饮料的首选。 茶叶原来产于丘陵,汉代的四川就开始种植茶叶。唐代以前因为交通运输不便,茶叶不够新鲜,所以唐代人喝茶,要放姜片、盐等跟现在不一样。

当时的茶来自江南,利润不低,平民百姓不见得喝得起。但是喝茶在古代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的。

宋代以后,江南就逐渐被开发,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喝茶也成了平民百姓的一大享受,各式各样的茶馆生意在临安城也火爆起来。这个朝代喝茶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中式古代茶馆

大多是到茶馆喝茶,茶馆也有说书人,一边听书,一边喝茶。然后有能结交朋友,这样的茶馆自然很多人来,店小二上茶,热闹非凡。

茶馆

古代,有条件的人都爱喝茶。茶馆生意自然是日益红火起来。古代人,也是爱喝茶的。中国上下几千年的茶文化,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去的。

古代人饮茶的讲究浅析

喝茶无论是在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看来都是非常受到茶客们青睐的一件事,在古代时古人似乎很喜欢喝茶,早起要喝茶,吃饭后要喝茶,晚上要睡前喝茶,甚至宴请朋友也以茶相待,那么古人是如何喝茶的,他们喝茶有哪些讲究?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冽,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

宋朝的茶道:烧水泡茶有讲究 用瓷碗喝茶成风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M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M《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M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古代饮茶的礼仪介绍

古代 饮茶 有哪些 礼仪 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饮茶的礼仪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代饮茶的礼仪

  清洁茶具

  客人进屋后,先让座,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沏茶

  茶叶容易沾染其他杂味,故而应保存在密闭茶筒中。沏茶时,宜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茶叶,忌用手抓,以免手不洁净造成污染,或混入杂味。若无合适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口、杯口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抖入壶或杯中,接着可将开水倾入,将盖儿盖好,5分钟后即可饮用。所沏之茶,要浓淡适宜。我国多以花茶、绿茶招待客人。

  上茶

  家庭待客,视情况,由晚辈或女主人、男主人亲自上茶。公务场合,招待宾客,一般由服务人员用茶盘送上。上茶顺序是先客、后主,先上司、长者、女士,后陪同、晚辈、男士。人员众多,则应从主宾、主人起,由近而远,渐次而行。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声“请”。

  敬茶

  客人进入客厅前一两分钟,就应把茶沏好,待客人落座后,即把茶端送到客人面前。以右手持茶杯托,左手护杯,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茶杯放在客人面前右手附近,杯耳应朝向客人右手位置,便于客人端杯饮用。使用无茶托杯子,则以右手持杯耳,以双手姿态捧上。避免在客人正前方上茶,不可单独使用左手上茶。客、主双方人多,亦可预先将茶杯放在茶几上,先沏小半杯,待客人落座后续水,一可保证茶可充分沏开,二可让客人喝上热茶。

  添茶

  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给他们添茶。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 办法 。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这样也体现出自己对上司和客户的尊重。

  古代十大茶语 典故

  1、孙皓赐茶代酒

  据《 三国 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谢安要去 拜访 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 故事 》中记述: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

  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