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茶汤的做法
2023-07-02 00:16:00 责编:小OO
文档


古代茶汤是一种中国传统饮品,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下面是古代茶汤的做法。

材料:

1. 绿茶叶:7-8克

2. 白砂糖或冰糖:适量

3. 金桔、橙子或枸杞:适量

步骤:

1. 将绿茶叶放入杯中,用80℃左右的温水冲泡。

2. 冲泡时间不宜过长,大约1-2分钟即可。

3. 加入白砂糖或冰糖,根据个人口味控制糖的分量。

4. 加入金桔、橙子或枸杞,让汤水更加丰富香甜。

5. 搅拌均匀即可享用。

茶汤的功效:

1. 清热解暑:夏季酷热难耐时,喝上一杯茶汤,可以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让身体感到舒适。

2. 润肺止咳:茶汤的绿茶可以润肺止咳,对那些身体虚弱、易感冒的人更有益。

3. 养颜美容:茶汤中的茶叶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保护皮肤,让皮肤更健康美丽。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代人怎么煮茶

古代人煮茶的方法:

凡是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在有大风的地方,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茶就会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同时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继续烤。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做茶时,用火烘干的要烤到有了香气为止,靠太阳晒干的茶饼至柔松为止。

制茶之初,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要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要是光凭力气,用极重的杵来舂捣,也不易被捣烂。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子粒,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是一个道理。捣好后,就像禾黍脱粒后的穗皮。这时来烤,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掉。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像细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皮。

《茶经》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烤茶的火,用炭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槐、桐、栎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茶经》云:“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晋代杜育的《荈赋》中也说:“所谓水要取与江河之源相通纯净的清流。”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长喝奔涌湍急的水,会使人颈部生病。而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夏天到冬至之前,会有虫蛇以及草木之毒潜浸在里面。喝这种水,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要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则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煮茶时,当水沸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是第一沸;当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水波翻腾时,是第三沸。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味不好,就不可饮用了。当水初沸时,可以根据水的多少适当加入一点食盐来调味,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出定量的茶末,于沸水中心投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

喝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所说:“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确实是这样的。

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而后依次从锅里舀出来的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比起隽永就差了一些,第四、第五碗以后的,除非实在太渴,否则就不要喝了。一般烧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

茶性“俭”,水不能加多,否则,味道就淡薄。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

茶汤怎么做-茶汤的做法

茶汤怎么做-茶汤的做法

  茶汤是北京传统小吃,相传茶汤源于明代,因用热水冲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茶汤的做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茶汤的文化

  看过《四世同堂》电视剧的观众,都会记得齐老太爷到地摊上买兔儿爷的场面,其中有一镜头,就是卖茶汤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汤壶冒着热气,大铜壶金光锃亮,壶身铸有游龙,壶嘴是一个龙头的造型,龙头上面系着两朵丝绒花球,显示它的古雅。

  大铜壶肚膛内点煤炭,沿着肚膛盛水,茶汤就用烧得滚开的水直接冲入放有茶汤原料的碗内。盛水的大铜壶有40公斤重,冲茶汤的手艺人不仅要有劲,而且要有熟练的技巧,否则茶汤冲不好,还要被烫伤。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练。

  清宫光禄寺的御膳房内就列有茶汤。 冲茶汤要技术,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茶汤供应,似乎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原因在于没有或买不到真正的糜子。

  糜子属禾本植物,属黍类的黍稷型。糜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称穄,穄子,赤黍。《吕氏春秋·本味》载:“饭之美者……阳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仓颉篇》说:“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关西谓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黄,磨粉可作糕。中医认为其味甘,微寒,可止泻,利烦渴,除热,治咳,逆上气。穄也就是糜子,由于产量低,种植不多,故市场供应甚少。

  茶汤除用糜子外,还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为原料,但质量不如用糜子好。儿童喜食茶汤。《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为证:“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果腹,香甜最好饱婴孩。”并附注称:“茶汤有摆摊者,有挑担者,其唯一之标识,则大铜壶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见,小儿多喜食之。”茶汤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还能品尝到真正新糜子面为原料的茶汤否!

  茶汤的食谱特色

  特点:本品质地细腻,味道甜香,系北京小吃,风味。因将碗翻扣过来而茶汤不洒,故有此“扣碗茶汤”之称。

  茶汤有两个特色:一是冲制方法特殊,用开水冲的方法将茶汤冲熟;二是用具特殊,使有一把龙嘴紫铜大壶。它重9-9.5公斤,可盛水40公斤。当壶心炭火把水烧开到150度时,才能冲熟茶汤。铜壶盖旁的小汽笛“呜呜”响着,冲茶汤的师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铜壶,壶嘴向下倾斜,一股沸水直冲碗内,刹那间水满茶汤熟。

  茶汤的做法

  原材料

  原料:糜子米500克,红糖200克,白糖100克,糖桂花10克,金糕丁、青梅丁各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糜子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2—3小时,碾成面,然后过细箩,即成糜子面。

  2、将茶汤壶内的水烧开。

  3、取小碗1个,先倒入50克开水和10克凉水搅和一下,再放入1/10的`糜子面调成面糊,然后左手端着盛面糊的碗紧对着茶壶嘴,右手握着壶把子将壶倾斜,使壶内的开水顺着壶嘴冲入碗内。这时速将碗与壶嘴由近而远地拉大距离,以加大水的冲力,以使面糊冲得均匀;随后又由远至近,面糊即冲成杏的茶汤。

  4、冲好一碗后,即在茶汤上撒上红糖20克、白糖10克和糖桂花1克。也可再撒些金糕丁、青梅丁之类的食品。本配料用量可制作10碗。

  茶汤的食疗功效

  适宜中气不足所致食欲不振、食后易胀者食用;适宜脾胃升降失和所致大便频数、气少乏力;适宜血分有热所致咯血、便血以及妇女崩漏下血者食用。

  1、消食:有助于胃酸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宜于治疗饮食积滞证。

  2、止血凉血:适宜出血性疾病的患者。适宜月经过多,血崩的妇女。

;

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古代茶道

饮茶起源于我国,茶是我国的精髓,那么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一起来看看。

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

  点茶

  1、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

  2、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

  3、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4、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

  5、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

  点茶的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就是今天古代茶文化知识之古代沏茶方法,体验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

  一是茶艺简约化;

  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古代煮茶有什么讲究,是如何煮茶的?器皿都有些什么?

宋朝人喝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

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扩展资料:

茶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直菌)数量较多,很不卫生。冲泡次数过多 一般茶叶在冲泡3-4次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茶汁了。

据有关试验测定,头开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开茶汤含水浸出物总量的30%,三开茶汤则为10%,四开茶汤却只有1-3%,再多次冲泡就会使茶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后泡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宋朝的茶道:烧水泡茶有讲究 用瓷碗喝茶成风

                        人民网-多喝茶不如会喝茶 喝茶养生要注意7个禁忌

茶汤的做法是什么?

茶汤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 .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沏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代沏茶方法—点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篇1

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点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中国宋朝的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

这也许是清朝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这种礼节在当时就已发展到虚伪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篇2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焰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四泡茶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著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宋朝茶末怎么做的 宋朝茶末的做法

1、备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泡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现代人要备有泉水都很难。我们推荐使用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但不推荐使用矿物质水。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就可停止加热了。待三沸后,水就偏老了。泡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就可以用了。

2、碾茶: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度。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以激发陈茶封存过久的香气。

3、点茶: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宋代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为云脚散,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宋代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4、宋代斗茶用的方法就是点茶。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点茶之前要先暖盏,用开水过一遍茶碗,否则茶不浮。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宋人发明的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5、分茶:点茶完后,要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而且每盏茶汤的沫饽要均匀。分茶时行茶艺礼仪,更显雅趣。

茶汤的做法 茶汤怎么做

茶汤的做法:

【原料】糜子米500克、红糖200克、白糖100克、糖桂花10克、金糕丁、青梅丁各适量

步骤:

1.先将糜子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2—3小时,碾成面,然后过细箩,即成糜子面;

2.将茶汤壶内的水烧开;

3.取小碗1个,先倒入50克开水和10克凉水搅和一下,再放入1/10的糜子面调成面糊,然后左手端着盛面糊的碗紧对着茶壶嘴,右手握着壶把子将壶倾斜,使壶内的开水顺着壶嘴冲入碗内。这时速将碗与壶嘴由近而远地拉大距离,以加大水的冲力,以使面糊冲得均匀;随后又由远至近,面糊即冲成杏的茶汤;

4.冲好一碗后,即在茶汤上撒上红糖20克、白糖10克和糖桂花1克。也可再撒些金糕丁、青梅丁之类的食品。本配料用量可制作10碗。

我想喝碗孟婆汤,请问大家知道孟婆汤的材料做法吗?

感邀:主要配料由于一碗忘情水十刻骨铭心的爱十辛酸的付出十美好的青春年华然后走到断魂桥上做最后的告别议式。

大家好,我是爱生活,爱 美食 的吴艾潼越!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

现在很火的孟婆汤!河南郑州二七区金街的“孟婆汤”在网上走红。视频中,一口云雾缭绕的汤锅前,站着一位装扮成“孟婆”的摊主。“孟婆”免费给挨个前来的路人盛汤。

人们总会有些想忘而忘不掉的事情,渴望有一种东西能让人忘记一些人,一些事。

孟婆汤就是人们渴望能帮助自己忘记过去的一种汤!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孟婆汤的做法:

材料:1苦瓜一个

2柠檬一个

3二锅头一瓶

4白糖一勺

5眼泪一滴

做法:把苦瓜和柠檬熬汁,捞出留汁,加入白糖,白酒眼泪。完成

孟婆汤现在这么火,其实汤好不好喝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个噱头。孟婆汤,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一种喝了可以忘记所有烦恼记忆、所有爱恨情仇的茶汤。传说是阴曹地府中孟婆所做的神汤,让过往奈何桥投胎的各路鬼魂彻地忘记前世的一切记忆,以安心转世;做法是取人的鬼魂和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另一说,是人的泪收集煎熬成汤。

孟婆汤八泪为引:一滴生泪、 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 五寸相思泪、 六盅病中泪、 七尺别离泪、这第八味,便是一个孟婆的伤心泪。孟婆汤八泪为引,去其苦涩,留其甘芳,如此煎熬一生,方熬成一锅好汤。我怎么感觉这像极了女人的一生呢。

我就来说说孟婆汤的制作方法:所需材料,橙子1个,柠檬半个,青提5个,金桔2个,水蜜桃半个,蜂蜜一茶匙,白糖一茶匙。凉白开一杯。

具作方法:

一、先将橙子榨取汁,倒进杯子里,切半个柠檬,将蜜桃捣碎留取汁倒进杯子里,金桔对半切,青提也切开。

二、将金桔青提柠檬这些材料都凡在一个碗里,撒上白糖腌制两个小时。

三、再将腌好的水果倒进刚才的橙汁里面,倒上蜂蜜,加一些清水。一碗孟婆汤就制作好了。

我这个孟婆汤甘甜可口,清火滋润。是我自制的,哈哈哈哈!

体会人生百味,最后一笑了之!这就是我对孟婆汤的理解。欢迎大家来补充,我是爱 美食 的清风姐姐。

你想喝碗孟婆汤,回答问题是材料就在你家里自己脑袋里,今晚早点休息吧,明天的太阳出来就有材料哦。祝你把孟婆汤材料做得比别人给的更好。

我想喝碗孟婆汤请问大家知道孟婆汤的材料做法吗?

传说人死后,灵魂会被鬼差,带到另一个世界,等待轮回转世,就是被人们俗称之为的阴曹地府,据说从进阴曹地府,到轮回转世,要经历好几个流程

第一: 就是要过鬼门关,过了鬼门关,才算是进入了地府的大门

第二: 走黄泉路,黄泉路莫回头,一回头一生往事记忆流

第三: 看彼岸花,在投胎之前,好好的欣赏,最后的风景吧

第三: 过奈何桥,已入奈何深四海,就跟这一世说拜拜

第四: 孟婆汤,据说是用忘川河里的河说熬制而成,喝一碗孟婆汤,体验人生五味,忘掉前世今生

第五: 三生石前照一照,这一世的因果全知道,下一世是人是物天知道,好了,快去轮回投胎吧

呵呵:言归正传

提主:下面你要的孟婆汤材料与做法来了

1 柠檬一个(酸)

2 蜂蜜两勺(甜)

3 苦瓜汁一大勺(苦)

4 辣油两勺(辣)

5盐水半碗(咸)

做法: 把所有的调料放到一个容器中,调拌均匀即可 (加点冰喝着味道会更好哦!)

一碗孟婆汤,酸,甜,苦,辣,咸,体验人生五味,这样做出来的孟婆汤你敢喝吗?

呵呵哒!

孟婆汤现在也是网红饮品了,也成了很多人最想尝一尝传说中的孟婆汤。

以下是配料以及做法。望采纳

材料:1.苦瓜一条.

2.红星二锅头一瓶(500ML装)

3.白沙糖一勺

4.柠檬一只

5.一滴眼泪(须自己的)

做法:1苦瓜切片,放入水中煮开,捞出,留下苦瓜水待凉.

2.柠檬切片,放入苦瓜水中,加入糖和眼泪.

3.大功搞成!

此汤含甘、苦、辛、酸、咸人生五味,汤中看似普通的几款食材经眼泪引动真性,得化腐朽为神奇,将你人生中千般滋味浓于一汤。喝完此汤,犹如将一生付出之情统统收回,于是达到忘记只功效。我试着做了一碗,放在啤酒杯中给一个人喝下。他忘记了我10年前借过他橡皮擦没还。

闻一闻,精神抖擞,喝一口,眉清目秀,喝一碗,举世无忧,你还等什么,快去做啊

孟婆汤,传说中忘却一切的茶汤,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一种喝了可以忘记所有烦恼记忆、所有爱恨情仇的茶汤。传说是阴曹地府中孟婆所做的神汤,让过往奈何桥投胎的各路鬼魂彻地忘记前世的一切记忆,以安心转世;做法是取人的鬼魂和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另一说,是人的泪收集煎熬成汤。

孟婆汤的传说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汤。

那些爱过的人,那些无法放下的事,那些滚滚红尘中数不清的悲欢离合都只会随着“孟婆汤”的缓缓入喉,永远凝固于走在奈何桥上那欲言又止、充盈泪水的黯然回眸间,化做缥缈云烟,淡然散去。是一世匆匆的悔恨?是阴阳永隔的遗憾?还是挥刀斩袖的决别?……都已然不再重要了。因为在饮过这孟婆汤后,一切都已淡然。

传说中孟婆汤的做法

传说中孟婆汤的做法是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另一种说法,孟婆汤八泪为引:一滴生泪、 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 五寸相思泪、 六盅病中泪、 七尺别离泪、这第八味,便是一个孟婆的伤心泪。孟婆汤八泪为引,去其苦涩,留其甘芳,如此煎熬一生,方熬成一锅好汤。

以上是中国孟婆汤的由来,传说中带有爱情、苦难、神鬼。

喝下孟婆汤你就忘记了过来,意味着新生。现在的商业 社会 ,故事硬生生的变成了情怀,情怀变成了商业。商业的孟婆汤没有定义,那一碗孟婆汤代表过去,也意味着新生。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那孟婆汤是什么味,那是你这一生的终极之味。

胡扯了一番,言归正传。其实商业上的孟婆汤,也就是现在地摊上的孟婆汤,就是红糖加开水而以。最好别去喝,生意好了可能开水都没烧,直接就是桶装水加红糖,你也别说我说的是屁话,也许那水还是直接从自来水管里放出来加上红糖就拿出来卖了。

商业地摊上的孟婆汤,卖的是情怀,不是味道。

改良孟婆汤,清汤一碗,虾泥丸十颗,鱼丸十颗怱一根,盐少许,这碗龙子汤喝下,什么事都没有了,再加一瓶劲酒,吃了喝了,园滚滚,滚蛋!

孟婆汤现在网络上很火,传说人死后要经过黄泉路,投胎转世要经过奈何桥,奈何桥上有位慈祥的老奶奶叫“孟婆”,不停的在煮着一锅以“遗忘”为调料的汤。凡是要投胎转世的人必须喝下孟婆煮的汤,喝了这碗孟婆汤,就会将前世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人总是不记得上辈子的事。还有传说,那碗孟婆汤的汤料为转世投胎的人所流下的这一世的眼泪,所饮时将前尘往事一一尝过,然后便会遗忘。

孟婆汤现在网络上很火,传说人死后要经过黄泉路,投胎转世要经过奈何桥,奈何桥上有位慈祥的老奶奶叫“孟婆”,不停的在煮着一锅以“遗忘”为调料的汤。凡是要投胎转世的人必须喝下孟婆煮的汤,喝了这碗孟婆汤,就会将前世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人总是不记得上辈子的事。还有传说,那碗孟婆汤的汤料为转世投胎的人所流下的这一世的眼泪,所饮时将前尘往事一一尝过,然后便会遗忘。

云南三道茶的制作方法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招待佳宾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用来招待贵客的一种饮茶礼,后流传到民间延续至今。

三道茶的特色是:一苦、二甜、三回味。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绿茶放入砂罐后用火焙烤,烤黄烤香即冲入少许沸水,待泡沫消失后用火煨片刻,当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盅后饮用,此第一道茶叫头道苦茶。然后在少罐里再注入沸水,加上白糖、核桃仁、芝麻面等,煮后饮用,称为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和红糖、蜂蜜、桂皮、米花、花椒等,称为三道回味绵。

大理这一古老的茶文化习俗,瑞得到了发扬光大。旅游部门还在饮茶过程中加进了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表演,深受中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共枰妒苋染�龋��弈诓枰?amp;quot;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