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杭州茶文化的历史
2023-07-01 23:40:44 责编:小OO
文档


杭州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杭州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茶叶的流通也非常便利。唐代文人陆羽在杭州广场茶铺品茗,发现当时的人们对茶叶认知较浅,于是他写了一部《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品种、生产、制作、饮用等方面,对杭州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宋代时期,杭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当时已经发展出了“煮茶、煮饭、煮药”三大流派,并形成了“泡茶、赏花、听雨、吟诗”等茶艺文化。

元代以后,杭州的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茶馆、茶亭、茶坊成为城市中广为流传的休闲场所,人们在喝茶的同时,还会吟诗、作画、博弈、论道等,茶文化成为了社交、娱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至今,杭州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杭州的茶馆里,你可以看到流传至今的茶具、茶艺和茶文化,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温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文化详解:蕴含江南风情的杭州茶文化

杭州是我们熟知的名胜古迹存在地,在古代就有着许多的名人雅士在杭州这个美丽的地方作诗、观赏。美好的场景也是有着美味的茶,你知道杭州有什么美味的茶吗?本期饮茶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

  杭州襟江带湖。它西有西湖,南临钱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调节和东南亚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时常有和风细雨,朝云暮雾,独特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着名的产茶区。据陆羽《茶经》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临安、於潜二县茶生天日山者与舒州同”。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如明代的13种名茶中就有3种是产于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区的西湖龙井、余杭区的径山茶、淳安县的千岛玉叶、桐庐县的雪水云绿、建德市的千岛银针、临安市的天目青顶、富阳市的富春茗绿、萧山区的云石三清茶、滨江区的桂花茶。正是这些名茶构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坚实基础。

  其实最早关於杭州茶叶的记载见诸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里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

  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称:“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胡公庙。品茶后,赞不绝口,遂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声名大振,盛誉久享。

  杭州余杭区的径山寺,处於山峦重叠,林木葱笼的西天目山中。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号称“江南禅林之冠”。清康熙书寺名“香云禅寺”。径山环境幽静,树林密布,流水潺潺。径山寺建于唐代,是读佛、论道、参禅、品茗的好地方。青山绿水品香茗。

  佛教中的参禅悟道,实际是“闭目静思,修心养性”。坐禅允许饮茶。唐宋时,佛教兴起,香火日盛,以茶助谈,以茶助经,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茶与佛,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亲自主持,然后献茶於僧客。僧客接茶后,不能立刻饮下,而是闻香、观色、再品茶,而后方可评论茶品;再谈经论道。

  到了明清时期,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影响甚至远播海外。日本禅师亲自到径山寺拜师取经,他们将径山的茶宴形式带回本国。据考,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径山。

杭州龙井茶的由来及文化历史越详细越好

龙井茶是中国著名绿茶。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龙井茶得名于龙井。

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

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种,除了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两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

文化历史: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龙井茶叶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 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

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

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

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唯杭之龙井扁且直”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

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

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

茶区人民在 *** 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

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龙井也算是名茶了,网上相关资料也蛮多的,我在百科里找了一点给你。

浙江茶文化的介绍

  浙江,作为茶文化传播重要的地区,二十多年前便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浙江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浙江茶文化的介绍

  浙江地处带中部,东临东海,南靠武夷山,西邻皖赣,北接苏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省地形复杂,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多丘陵缓坡,土壤为酸性红黄壤。气候属于带季风型,冬季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强烈,年平均温度为15~18摄氏度,日照1800~2100小时,平均降雨为1100~1900mm,适宜茶树种植成长。

  茶叶在浙江栽植最早是三国时期,葛玄先后创建了浙江天台上上首批道观,由于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葛玄亦钟情于茶相继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和临海竹山开辟了“葛仙茶圃”。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时浙江茶区分为浙东浙西,浙西有湖州的长兴县、安吉、武康,杭州的临安、于潜、钱塘,睦州的桐庐。浙东有越州的余姚,明州(宁波)的贸县,婺州(金华)的东阳,台州的始丰(天台)等。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另外据有关文献记载,还有温州地区的永嘉。

  在唐宋时期,浙江的名茶都是产在一些名山之中。浙江名茶与浙江名山秀水之间的关系。如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的浙江龙井茶,普陀山上的佛茶,天台山素有“佛国仙山”之称,天台山上主峰华顶峰出产华顶云舞茶,天下奇秀的的雁荡山“白云茶”等等都是与名山大川相伴的。

  随着优秀水质的发现,以及茶种植、制茶技术的提高,人们饮茶成风,这使浙江茶区在唐宋时期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也随之增加,茶叶的销售也很畅通。如唐时期,浙江的湖州成为当时茶叶市场主要集散地。到了宋代发展到了星罗棋布的状况。茶叶的繁荣又推动了浙江饮茶风俗及茶文化的发展。

  从宋代开始,茶又成为婚礼宴客的必须品,据《冬京梦华录》、《梦梁录》等载,士族商贾家庭在操办婚礼时候广宴宾客,其中必须备茶,古人在结婚大喜之日烹茗待客人,宾主双方既品尝到甘美鲜爽的茶味又可共叙友情,互相勉励祝福,更加增添了婚礼喜庆、祥和的气氛。

  龙井茶文化是浙江茶文化的骄傲,西湖龙井茶成了中国绿茶的代表,浙江各地以生产龙井茶为时尚,各地茶叶生产亦以龙井茶为目标,至今龙井茶的生产工艺已传播至越南等国家。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龙井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名茶本身的物质层面,它成了中国茶的代名词。

  龙井茶在中国茶的至尊地位的形成,是浙江杭州茶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其所产生的辐射力已超越茶本身,各地来杭州观光旅游者,以到龙井问茶、虎跑品泉为幸,以到茶区观光,欣赏采茶、制茶、茶艺过程为风雅,西湖龙井茶文化已成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成分。

  浙江茶文化的历史

  浙江地区名茶迭出,许多名茶有着优美的传说、典故和趣谈,如龙井茶、鸠坑毛锋、九曲红梅等都有着优美传说,寄托了人们对亲情、爱情等美好情感的向往,而与茶有关的泉、井也纷纷被抹上了神秘色彩,如龙井和老虎刨出的“虎跑泉”等等,与乾隆皇帝有着密切关系的“十八棵御茶”和“胡公庙”等现在都已成为游览观光的好去处。“杭州双绝”之 “龙井茶叶虎跑水”,现已成为杭州一句著名民谚。

  茶叶在浙江栽植最早是三国时期,据《临海县志》引用抱扑子《园茗》记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葛玄(1-244),字孝先,江苏句苏人。他于赤乌元年和二年(238-239)先后创建了浙江天台上上首批道观--天台院、桐柏观和福圣观,由于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葛玄亦钟情于茶相继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和临海竹山开辟了"葛仙茶圃"(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志 古迹考》又据《东阳市志》记载三国吴时已产茶叶,东白山茶晋末就为人所赏识。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记载:"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泉山,出上++下舛",乌程县为湖州一带,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时浙江茶区分为浙东浙西,浙西有湖州的长兴县、安吉、武康,杭州的临安、于潜、钱塘,睦州的桐庐。浙东有越州的余姚,明州(宁波)的贸ㄗ县,婺州(金华)的东阳,台州的始丰(天台)等。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另外据有关文献记载,还有温州地区的永嘉,《永嘉图志》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还有睦州的淳安,《严州府志》载:"淳安茶旧产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可见唐宋时期浙江的茶区已经遍及全省了。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证明杭州湾地区是茶树起源中心及华夏茶文化起源圣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这颗茶籽不仅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还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就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而同时出土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原始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进而联系种种茶文化遗存,证据确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的新观点。

关键词 杭州湾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茶树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

(一)证明世界上有茶树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这颗极其珍贵而难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出土于2001年发掘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T0510探方的第7层中,由于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员的重视,只当作一般出土种实对待,故消息没有传开。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阅新购之《跨湖桥》(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①时,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实》彩版四五页上突然看到一颗茶籽的图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样,真是非常震惊,几疑看错——我深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岁之久,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为了进一步核实,笔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郑云飞博士的帮助下,近距离地观察到这颗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迹象,但并不粗糙,较为平滑;其形状为1.42×1.58厘米的圆形,种脐端微圆突,种脐处营养器官部分已消蚀为空,故呈现一条裂口。从种籽较圆,种脐位于圆中并呈圆突来判断,应为单室茶果(一个茶果中只有一颗种籽)的种籽;其外观,与今杭州地区的龙井茶树的单室茶果种籽形状非常接近,而体积大小,则完全相符合,而与皮糙个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较原始的大茶树茶籽差别较大。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一般来说,可食叶的茶树属于山茶科(Theaceae)茶属(Camellia)茶树种(Camellia sinensis)。现已发现山茶科共有28属700多种,其中茶属有200多种,如山茶花种(Camellia Joponica)、茶梅种(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属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个属,而据地质考察,至少在3000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云南东部等“南部南带及热带植物省”出现(见中科院南京地质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国中新世植物区系》文,《古生物学报》1978年4期)②。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在长期深入考察后,认为茶树起源中心在中国东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为茶树定学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然国内一般都认定茶树起源于云贵川鄂一带。

在这以前,唯在杭州湾南岸地区曾发现地质年代为第三纪的茶属叶化石一块,贵州晴隆县发现晚第三纪的一颗接近四球茶树种的种籽化石,但都无法确定是茶树种。因此,这颗茶树种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树种证据,再加上茶属叶化石、中国东部说、以及自古至今文献等记载数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综合因素,这茶籽还是推翻以往各种茶树原产地之说,成为“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三)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这颗茶树种籽出土于文化层中,是与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物一起发现的,是人类的采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遗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作进一步探索:很显然,跨湖桥人已对茶籽感兴趣,所以才会收藏它,而茶籽是没法食用的(苦涩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无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况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种籽,这是它最本质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作种子采集储备的。推测当时跨湖桥人已开始喝茶叶之茶了,所以才会对茶籽感兴趣,也即,茶树已受到重视;而从其它种种信息及迹象分析,当时当地已有茶树已可以肯定,那么这颗茶籽应该正是跨湖桥人在八千年前已开始培植茶树的证据(虽说只有一颗茶籽,但它是历经八千年时光的幸存,从或然率角度来说,这一颗,已代表了当时至少有上千颗以上)。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之故乡,但一直说不清国人是何时开始喝茶的,众说纷纭,大胆的追溯至神农时代,也有赞同始于西周的,谨慎的甚至主张唐或三国魏晋。此类观点,基本上是依据对文献史料不加考辨的寻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来,笔者一直在对华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与追寻,通过对考古发现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资料的综合探析,认识到饮茶必起源于原始时代,并与古越人有关,1990年提出了“饮茶文化创始于中国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论,引起史学界与茶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个性的论点,不是笔者别出心裁的创新,而是依据大量资料跨学科研究探寻所得出的扎实结论。

这一结论由于正确而渐渐被更多资料所证实,并还释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谜团,因而已为许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与认同,称之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响了茶学界,开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则是西周、三国、唐代等说的被摈弃。如此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于没有过硬证据,结论还停留在分析推论阶段,很难令人完全信服。不过只要观点正确,证据自然会慢慢聚拢来,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作为茶史上可确认的最早茶树种实物,确凿地将有茶树及饮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头意义的明确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与茶釜

说到茶,须先说明:茶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众所周知的茶叶,一类则是“非茶叶”。

在跨湖桥T0411⑧层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烟火熏焦痕,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长度约5—8厘米,单根直径一般在0.3—0.8厘米间,共约20余根,纹理结节均很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显然,这是陶釜煮烧植物茎枝的遗迹,考古人员定其为中药及罐。然而,这捆植物茎枝,显然未经过炮制处理,也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药;且药性也无法确断。故只能称之为“煮烧一种汤液的植物茎枝”。至于这样的汤液是什么?相信熟悉民间饮食文化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说“茶”的,民间习惯将凡用枝叶和药草等煮成的益体饮料称为“茶”,可见其合适的称呼应当是“茶”。

多数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种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等为原料煎煮出来的历史了。其实这类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间土俗中还有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杨树皮茶”、“槐树叶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柽柳茶皆用“带叶茎枝”为原料,而古风犹存的云南傣族等,则有将春茶树梢“连枝带叶”摘下,悬于火上烤香后放入茶罐内煎煮为茶的风习。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茶煎煮后的废弃物非常接近于该出土物的状态——经烘烤后外皮干紧的茎枝不易腐烂,而煮熟的叶子则已消亡。远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无论该出土物为何种植物,均不妨碍其为“茶”的性质,并且,该种出土植物无论药性如何,也都可归入“茶”的范畴之中。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以无可否认的真实存在,证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树,人们已经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这里只能简要述之):“茶”是诞生于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语读若zo),最初是指“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遗意。因此,起初不仅许多食物等称作“茶”,就连房屋等也称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遗呼;同样,“船”在古时又称“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遗呼。发展到后来,才集中称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树等为“茶”。从“茶”可指称茶树、茶叶、茶汤等来看,其名称的含混不分,正是起于原始蒙昧时代的胎记。“茶”称呼的概念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动植物(基诺族凉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遗韵)——以动植物原料煮烧的多汤食物(苗族打油茶、陇南罐罐茶、江南莲枣茶是其遗韵)——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饮料(如川贝莱菔茶、桑菊茶等)——以茶叶煮泡的饮料。

简而明之,“茶”大致经历了“森林——食物——饮料”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其中,“食物”及“饮料”前阶段,为“非茶叶之茶”;到“饮料”后阶段,才出现“茶叶之茶”。

从跨湖桥出土的茶与茶釜来推算,“非茶叶之茶饮料”大致出现在已发明煮烧器的数万年前,成熟于已有陶器的1万年前后;从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树来看,“茶叶之茶”的出现可推至万年前后;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打茶筒、丰富的茶崇拜遗迹等,分布于杭嘉湖地区距今约六千年的崧泽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钵来看,吾中华饮茶是诞生、丰富及成熟于杭州湾一带的(也即古吴越地区)。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着曲折漫长的历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着源头意义上的较完整发展环节遗迹。如从“名随其主”来追溯,“茶”之音为古越语,则杭为越人;从茶诞生于森林来说,杭州自古流传着“龙井女茶祖与十八棵茶祖树传说”,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释部分,类似佛教的经本,实即茶图腾原始宗教《圣经》遗存;而龙井山上还有古老的“胡公庙”受历代茶农祭祀,显然正是茶神庙;

而最近在杭州龙坞茶乡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楼”的梁枋上,新发现一对“龙井茶供”雕刻:其下为颇有唐代风韵的“荷叶莲蓬碗”,其上是“二叶一芽的龙井茶青”,组合成以龙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蕴图案。而其旁还有一对供果实、一对供花朵的雕刻图案,共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图案。这与嗜茶,有着浓郁茶图腾遗俗的土家族茶农,在造屋时要在梁木凿个眼,再用红布包上茶叶、米、银子、朱砂,并滴上酒,塞填于梁眼内,以祈茶图腾镇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义,是一脉相承的遗风;

旧时杭州茶乡,每年第一锅新茶炒好时,必须先恭敬地冲泡第一杯新茶,虔诚地敬奉在“灶神”面前,并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愿: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绿,其中含有更远古深奥的茶图腾含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杭州确曾有原始的茶图腾崇拜存在过——茶图腾是人类森林时代的原始宗教;再从茶为食物追溯,则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绣茶等原始性状的食物茶,今“余杭咸茶”为其遗韵;若从茶为饮料追溯,则跨湖桥出土茶与茶釜为非茶叶饮料茶的最早证据,崧泽文化的擂茶钵及南宋杭人热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续;“茶叶之茶”正是从这类茶中分化进化出来。

从茶图腾、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擂茶钵与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为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因此,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是奠定杭州为“华夏茶都”的重要圣物,是确认杭州为茶树起源中心及饮茶发源地的重要证据,它们解释了杭州自古以来茶文化浓郁之根深流长缘由,让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对此尤其不可等闲视之!

杭州各个茶的特色能多介绍些吗?

1、历史悠久、基础坚实

(1)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茶文化历史悠久

杭州襟江带湖。它西有西湖,南临钱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调节和东南亚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时常有和风细雨,朝云暮雾,独特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产茶区。据陆羽《茶经》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临安、於潜二县茶生天日山者与舒州同”。

南宋时杭州已茶事兴盛,城市茶肆大兴,同时从寺院到宫廷再到民间的茶礼仪已成体系。名扬中外的径山茶礼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2)众多的名茶构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坚实基础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如明代的13种名茶中就有3种是产于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区的西湖龙井、余杭区的径山茶、淳安县的千岛玉叶、桐庐县的雪水云绿、建德市的千岛银针、临安市的天目青顶、富阳市的富春茗绿、萧山区的云石三清茶、滨江区的桂花茶。正是这些名茶构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坚实基础。

2、类型多样、绚丽多姿

(1)秀丽的茶乡风光

从龙井茶乡到径山茶乡、天目青顶茶乡,杭州各茶乡都山清水秀,满目葱茏。

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层层茶山连接云天。春茶期间,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茶园周围林木成荫,绿树婆娑。每当早春时节,气温回升,茶芽就象冬雷惊笋,吐出薪芽,青翠欲滴的茶丛,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还有那山溪、小道、鸟语、花香、茶歌,穿着漂亮、玲珑活泼的采茶姑娘,穿梭于茶丛间。此时的茶山,称为人间仙境,并非夸张。

现代人处于烦嚣的都市,对美妙似仙境的茶乡,更为向往。现代诗人唐韬访问龙井茶乡后,竟要“诗人不做做茶农”,他在《访西湖梅家坞茶村》的诗中吟道:“梅家坞村翠干重,一缕香烟绕秀峰。如此湖山归去得,诗人不做做茶农”。

(2)精湛的采茶、制茶工艺

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杭州茶农积累了一整套精湛的茶叶采摘和制作工艺。

采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的标准根据不同的等级而不同,如极品龙井芽叶细嫩,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每公斤干茶有茶芽8万个左右。

龙井茶的炒制技术巧夺天工,炒制手法包括抖、带、搭、甩、捺、拓、扣、压、磨、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时,不时变换手法,因势呵成,巧妙非常。

(3)独特的品质风格和品饮趣味

杭州的众多名茶各具独特的品质风格。如: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名誉中外,其外形似碗钉,色泽翠绿或带糙米色,鲜活而油润,香气鲜爽持久,滋味甘鲜可口,叶底黄绿,嫩匀成朵;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内质栗香持久,滋味爽口,汤色嫩绿,叶底细嫩;千岛玉叶外形条直扁平,挺似玉叶,芽壮显毫,滋味醇厚耐泡,汤色明亮,叶底厚实均匀;雪水云绿外形挺直扁圆,嫩绿似莲芯,银茸素裹,清香高雅等等。

由于杭州名茶多为绿茶,因此在品饮方面也独具特色。以品赏龙井茶为例,宜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透过玻璃杯看去,犹如兰花初绽,鲜活成朵,旗耸立,交相辉映,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茶汤嫩绿,清澈明亮,举杯品尝,香馥若兰,鲜爽可口。关于龙井茶的品饮,清代陆次云曾有一番探幽人微的赞叹:“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与齿颊之间,此无珠之味,乃至味也。”

(4)古老动人的茶传说和趣闻轶事

杭州作为众多名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茶的传说,有“十八棵御茶”的传说、“龙井”之名由来的传说等等。

名茶还与众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轶事佳话。从“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家,再到美国总统尼克松、朝鲜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法国总统蓬皮杜等都与龙井荣有着深厚的渊源。

这些典故、轶事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了实体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趣昧性,能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5)形式多样的茶礼

在杭州茶文化中颇有特色的茶礼主要由宫廷茶礼、民间茶礼和寺院茶礼三块组成。

杭州的宫廷茶礼在宋代已颇具规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宋徽宗赵估作有《文会图》。图的下方有四名侍者分侍茶酒,茶在左,酒在右。巨大的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羞、果品及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会设在宽敞的厅堂中,气氛较一般的茗饮拘谨,是礼仪性的宫廷茶宴。

杭州的民间茶礼是自南宋时迅速发展起来的(宋代是茶文化由中间阶层向上下两头扩展的时期,使茶文化逐渐成为全民族的礼仪与风尚),相当部分延续至今。主要表现为:迎宾送客以茶相待,礼尚往来茶叶为首选,在婚娲、祭祀层面表现也尤为突出。

如宋人吴白牧的《梦梁录》记述了当时杭州婚姻习俗中的“茶礼”,俗称“茶定”,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礼。当然.聘礼的内容以龙井茶为主。“茶礼”是男女双方最后确定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在杭州不少地方,除夕夜请菩萨,需把当年采摘的头茶作供品,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大年初一清晨,每家每户必须让男子先起床,泡上一杯当年产的龙井新茶,拿两个金团,放在灶神堂前,恭祭天地神灵。每年新茶上市之前,也需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取意让他们先尝新,同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叫“七家茶”。茶农最害怕天旱和虫灾,如果遇到天旱和虫灾,必须用猪头三牲祭祀龙王菩萨、孟姜菩萨,有时还要抬着龙王的神位,一路敲锣打鼓,去茶山上兜一圈,这叫“出神”。目的是为了求雨、消除虫灾。

杭州的寺院茶礼仪是杭州茶文化礼仪中独具魅力的一块。杭州的茶文化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记载,杭州最早植茶的就是寺院。陆羽在《茶经》中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两湖山区的宝云寺、白石寺、垂石寺均产茶。又因为茶理中的养生、清思等与佛理相吻合,就更促进了寺院仪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余杭的径山寺茶宴。宋代径山寺以佛和茶名,号称江南掸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谈佛经,也谈茶道,并赋诗。径山的茶宴有一定的程式。

(6)雅俗共赏的茶诗、茶词、茶联

杭州有许多著名的茶诗、茶词,纵贯古今。如唐代诗人释皎然的《对陆迅饮天目茶元居士晟》,与陆游同时代的皇甫曾所作的《送陆鸿渐天日采茶回》,乾隆所作的《观采茶作歌》、《于金山烹龙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龙井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别是“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等名句,脍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作的《龙井茶虎跑水》,如行云流水,令人倾倒。

杭州的茶联大多以茶事为内容,常悬挂在杭州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几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场、藕香居,现今杭州龙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涧茶厅、茶人之家l西湖国际茶人村等均有许多茶联。如:“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开”、“无事且临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圆”、“泉清让虎跑,茗贵称龙井”、“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这些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7)独具风韵的杭州茶馆

杭州的茶馆历史悠久。南宋时茶事兴盛,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的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了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梦粱录》载:“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那时的茶馆已经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来了,有听琴说书就着茶的,文人雅士聚会开茶话会的,市井引车卖浆者则常常在街头茶摊上边斗茶边谈天说地,赵盂烦专门有《斗茶图》记录了这一场景。到了明代市井里巷间的茶馆就极为普遍了,张岱和吴敬梓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作了详细的描写。《儒林外史》中有个马二先生,去了吴山,见“这条街,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19世纪中叶,杭州包括近郊在内,全市已有大小茶馆二百多家。

现在,据统计,杭州茶馆达到了300多家。杭州茶馆是杭州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杭州本地人喜欢泡茶馆,外地居民也喜欢到杭州的茶馆去,体验一下杭州的茶文化,体验“天堂居民”的生活。2000年9月的《杭州日报》,报道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外地人士,在杭州15天,居然有12天是在茶馆里度过的,以至有人称杭州为茶馆城市。

如今的杭州茶馆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其一,名茶配名水,品茗临佳境,能得茶艺真趣。

好茶还得配好水。龙井茶,虎跑泉可谓是绝配。虎跑为天下名泉。杭州茶馆的茶与水,都不失真味。茶馆不论在厅台楼榭之中,或在山间幽谷之处,或繁或简,总透着自然的灵气。

其二,杭州茶馆集“仙气”、“佛气”与“儒雅”于一身。

在杭州,各种茶馆一般皆典雅、古朴,像京津那种杂以说唱、曲艺的不多;更没有上海澡堂子与茶结合的“孵茶馆”;也很少像广州、,名日“吃茶”,实际吃点心、肉粥的风气。

沿西湖而行,苏堤、白堤、茶馆中体会到的是湖天一气,人茶交融。如到灵隐,古刹钟声,袅袅香烟,虔诚的佛门弟子,汩汩的泉水流淌,再到茶室饮上一杯龙井,不是佛徒,也好像从茶中触动了禅机。至于西冷印社之侧,茶人之家的内外,书画诗文,更构成自然儒雅的风格。面对葛洪、济颠、自娘子的遗迹,你不是仙,那茶中也自然沾了“仙气”。

其三,整个杭城山水构成杭州茶馆文化的自然氛围。

整个杭州城就是一个不必刻意雕琢的“大茶寮”。这是其他地区的茶馆无可比拟的,在杭州,茶与人、天地、山水、云雾、竹石、花术自然契合一体;人文与自然,茶文化与吴越文化相交融了。

(8)众多的茶文化建筑

杭州有许多国内知名的茶文化的相关建筑,中国茶叶博物馆、“茶人之家”、“国际茶人村”等都坐落于杭州。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惟一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于1991年4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红瓦石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建于茶山山坡上,周围是青翠蓊郁的层层茶园,馆内景致幽雅清新,那落落大方的气度,别具一格的宁静美丽,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宾客。

茶人之家是国内第一家茶文化机构,于1985年春正式建成,是掩映在杭州植物园旁一片绿荫之中的古色古香的仿清式古典建筑。整体环境清幽宁静,“茶人之家”金字匾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笔。其前厅为茶室,对外开放,环境优美整洁,曾经茶客如云。茶室后为内院,有迎客轩,庭园中还有“陆羽饮茶著书蜡像”、一把硕大的茶壶以及清丽如画的池石小景、修竹美卉等等。(来源:杭州旅游网 本站编辑 许庆来摘编)

杭州盛产什么茶?

龙井茶。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此时,龙井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根据龙井茶的历史和现状,确定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临安市、富阳市、萧山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绍兴县、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等12个县(市、区)行政区域贩龙井茶产区。

扩展资料

龙井茶的趣闻: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到西湖地区品尝当地的龙井新茶,看到采茶姑娘的精湛技艺,乾隆忍不住也学着采摘起来。正在这时,乾隆的随从匆匆来到他身边,禀报说太后生病了,乾隆随手把刚刚采到的茶叶放在袖子里,匆匆赶回了北京。

其实太后并没什么大碍,只是吃东西积食,消化不良,加上思念儿子,才感到身体不适。看见儿子回来,太后的病已好了一半,她闻到儿子身上传来的阵阵清香,就问他是什么东西。乾隆想起了袖中的茶叶,拿出来冲泡,味道甘冽隽永,太后饮后,病体痊愈。

乾隆大喜,特意把西湖龙井寺前的十八棵茶树册封为“御茶”,龙井茶因此盛名远扬,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井茶

关于龙井茶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各地神仙应邀赴会,神童仙女,吹奏弹唱,奉茶献果,往返不绝。正当地仙捧着茶盘送茶时。

忽听善财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滚乱叫,快快去!”一不留神,茶盘一歪,一只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尘世间去了。地仙惊得魂出窍,脸煞白,三步并着两步地往宫里走。

这时,吕洞宾一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忙接过地仙的茶盘,把仅有的七杯茶分给七洞神仙,自己面前空着,并掏出一粒神丹对地仙说道:“快拿去救了你娘子就下凡找茶杯去吧,这儿我暂时替你照应着”。地仙非常感激,道谢后就走了。

“天上一日,人间数载。”地仙一个筋斗下到凡间,落到了杭州,变成一个和尚,到西边山上寻茶杯。这天,他看见有座山象只狮子蹲着,秀石碧壑,山间竹林旁有座茅草房,门口坐着一位80多岁的大娘。地仙上前施礼问道:“老施主,这儿是啥地方?”

老大娘答到:“叫晖落坞。听先辈说,有天晚上,突然从天上‘忽隆隆’地落下万道金光,从此这儿就叫做晖落坞了。”地仙听了心里又惊又喜,赶紧东张张,西望望,忽然眼睛一亮,那不是我的茶杯吗? 

原来大娘房旁有口堆满垃圾的旧石臼,里面长满了苍翠碧绿的青草。有根蜘蛛丝晶莹闪亮,从屋檐边直挂到石臼里。地仙明白了,这只蜘蛛精在偷吸仙茗呢,忙说:“老施主,我用一条金丝带换你这石臼行吗?”

大娘说:“你要这石臼子吗?反正我留着也无用,你拿去吧!”地仙想,我得去找马鞭草织一条九丈九尺长的绳子捆住才好拎走。

地仙刚离去,大娘心想,这石臼儿脏呢,怎么沾手呀!于是找来勺子,把垃圾都掏出,倒在房前长着十八棵茶树的地里,又找块抹布来指揩干净。

没想惊动了蜘蛛精,蜘蛛精还道有人来抢他茗呢!一施魔法,“喀喇喇”一声巨响,将石臼打入了地底深层。地仙带绳回转一看,石臼不在了,只好空手回天庭。

后来,被打入地下的天宫“茶杯”成了一口井,曾有龙来吸仙茗,龙去了,留下一井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井。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原来大娘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龙井寺,后又改名为当今留存的龙井村胡公庙。庙前的十八棵茶树经过仙露的滋润,长得越来越茂盛,品质超群。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

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明嘉靖年间,有“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尤为珍品”的记载。

元代龙井茶初具美名,爱茶之人虞集写有《游龙井》饮茶诗,诗中“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的佳句广为传唱。

清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树”,将龙井茶上升为至尊地位。后,龙井茶逐渐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井茶

杭州茶文化旅游有哪些特色?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并综合开发的新项目,是以得到茶业物质享受和茶文化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化旅游。对于都市旅游来说,开发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杭州对于外地游客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现代的都市文化,而且在于历史沉淀后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旅游者寻求多样化的综合性满足,对特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强,对"自然"和"本色"尤其偏爱,因此杭州可依托具有休闲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的西湖龙井茶文化,开拓全新的旅游方式,使消费者得到养生保健、反璞归真、具有文化品味的旅游享受。

七山二水一分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自中唐以来长期积累的茶叶生产经验,使杭州在徽宗崇宁元年就成为浙江有名的茶场。西湖龙井色泽翠绿,香郁若兰,味醇甘甜,形似雀舌,成为杭州名茶约始于明代嘉靖年间,五百年来盛名不衰。

简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饮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三点茶法的茶道历史介绍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后,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那么你们知道三点茶法的茶道历史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三点茶法的茶道历史介绍,一起来看看。

  三点茶法的茶道历史介绍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

  点茶法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南宋罗大经在《茶瓶汤侯》中详细记载了煮水的要领:“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侯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他认为: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忽有千车稛载而至,则是二沸;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此时,便应及时提起汤瓶,将开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盏中,随即用茶筅击打茶汤,直至水与茶充分交融,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罗大经还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宜老,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著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茶道的茶叶分类

  1.西湖龙井

  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龙井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

  2.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每公斤干茶需要茶芽13.6~15万个。外开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汤色清澈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叶底嫩绿显翠。

  3.白毫银针

  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东部的福鼎和北部的政和等地。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

  4.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很高的欣赏价值。

  5.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6.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7. 安溪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

  9. 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10.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在其它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产于云南的“滇红” 湖北产“恩施玉露”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茶” 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