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蒙顶山茶历史文化
2023-07-01 18:42:14 责编:小OO
文档


蒙顶山茶是中国绿茶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蒙顶山。相传唐代大中年间(847年-860年),一名名叫青莲的和尚在蒙顶山上练功,突然看见一只绿叶铺盖的马车行驶而过,随即便由此获得了制茶技术,开始制造蒙顶山茶。

历史上,蒙顶山茶曾多次获得赞誉和称号。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写诗讚赏蒙顶山茶师锡龙:“道君尝过一杯饮,清香驻耳觉甘甜。九芝门外金芙蓉,此茶可羡唯锡龙。”

明代魏源《海国图志》中写道:“蒙山上贡茶,雨昏云敛,顶面半年雪裹,春来落花飘茵,宛似仙府。”

清代乾隆皇帝在蒙顶山游玩时品尝了蒙顶山茶,深受其香味所吸引,赞不绝口,并赐予了它“龙井之外,独称一绝”的美誉。

蒙顶山茶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代表了浙江绿茶的高质量和独特魅力。现在,蒙顶山茶已经成为中国茶叶的重要出口品种,享誉国内外,成为了浙江省的重点产业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时代,最好的东西总是进贡给皇室。作为茶中珍品的蒙顶茶,从唐代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就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贡茶史。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 ,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

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

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蒙顶山茶的发展史

西汉

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 蒙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陶谷的《清异录》载:“吴理真住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曰‘圣扬花’、‘吉祥蕊’。”蒙顶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

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

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816年 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825年 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5年(公元840年) 蒙顶茶传入日本。

神宗熙宁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 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神宗元丰4年(公元1081年) 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7年) 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 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

上清峰的七株“仙茶”,进一步神化,列为正贡茶。

并在该处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

蒙顶贡茶,改制芽茶进贡。

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重色、香、味、形。

所制黄芽、石花、芽白、雀舌驰誉全国。

创制“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德宗光绪32年(公元1906年) 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为 *** 印茶侵销 *** ,集资5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中华

26年(公元1937年)名山县成立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 年 *** 名山县委按照毛关于“蒙顶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

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年 “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 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

1979年 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1400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千年古茶树。

1981年 “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2003年 “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蒙顶山理真甘露听说是中国历史时间最久的上贡茶,那它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呢?

根据我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在西汉甘露元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七株野生茶树,开启了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后传遍五湖四海,惠泽世人。蒙顶山因此被公认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赞誉,理真甘露以其悠久的历史。∞并且蒙顶山理真甘露茶从唐天宝元年开始入贡,清代成为皇室祭天祀祖专用茶,1169年连年入宫,岁岁进贡,在中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

蒙顶山地区有哪些茶文化景点?当地的茶为何如此出名?

天下第一壶、蒙顶茶道、山间茶园都是当地重要的茶文化景点。当地古茶树众多,气候温和湿润,全年云雾缭绕,有丰富的负氧离子,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出产的茶叶,质量特别好制茶工艺高超,所以当地的茶很有名。

天下第一壶是蒙顶山地区最有名的茶文化景点,到达这个景区的大门口就能看到这个景观,它是一个巨大的大茶湖,所有去这里旅游的人都想在这里打卡拍照,它也是这个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茶壶高度超过9米,直径长达16米,尔湖中的水会源源不断地流到茶杯中,形成落差超过50米的瀑布,景色极为壮观。

蒙顶茶道也是与茶文有关的文化景点,景区内有一个观景平台,天气好的时候,登上观景平台,能把逝去的景色尽收眼底,在那里还可以扎帐篷看日出,登上山顶以后,则可以体会那里独有的茶道,可以看到精彩的功夫茶表演,不过当地的功夫茶与其他地方的公共茶表演不同,它分为两派,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在表演的时候融入了蝉翼,更结合了武术,星源流水让人感觉惊艳。

大片的茶园也是蒙顶山与茶文化相关的重要景点,这个景区有丰富多元的茶文化,人们在那里不但能用嘴品茶,还可以用眼观察,更可以亲手去采茶,整个山区遍布茶园,到达景区后可以租赁当地的采茶服装,带上斗笠就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茶树去茶园中采茶,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制茶工厂,了解茶叶生茶的过程。

蒙顶山地区的茶叶出名不单,因为它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更因为它是植茶始祖吴理真的故里。这个地方不单有大片的茶园,更拥有数不尽的古老茶树,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当地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每年采集的茶叶都是茶中精品,用传统工艺加工以后上市出售,色香味俱全,那幽幽的茶香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蒙顶茶的茶叶文化

文化特征

雅州旧八景有句日:“蒙顶仙山石芽茶。”有一幅清朝《蒙山全景图》真迹的图题赫然4个大字:“蒙顶仙茶”。图顶部有文日:“贡茶园甘露井甘露石室俱在绝顶五峰之心。”神圣仙气乃蒙顶茶文化之首要特征。

文化标志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出自元代文人李德载《赠茶肆》(中吕·喜春来)曲:“蒙山顶上春来早,扬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学士更。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而今,这两句诗已成了蒙顶茶文化的标志:在馆名雅致的茶馆,常见“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楹联;有关蒙茶仙姑与茶祖吴理真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以他们茶缘姻缘为主题的作品相继问世;还有一些高雅的茶艺表演。

茶艺文化

指蒙顶山“禅茶”中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 相传,“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 创下融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体的茶技——蒙顶派“龙行十八式”。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水融,更奠定了蒙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的至尊地位。

诗词

《辨物小志》——陈绛

《谢人寄蒙顶茶》——北宋画家文同

《琴茶》——白居易

《蒙山白云岩茶》——黎阳王

创始传说

当地关于蒙顶茶创始的传说:“昔普惠大师生于西汉,姓吴氏,挂锡蒙顶之上清峰中,凿井一口,植茶数株,此旧碑图经所载,为蒙山茶之始矣。

清雍正《四川通志》也记载了这一传说:“名山县蒙山上清峰甘露井侧产茶,叶厚而圆,色紫赤,味略苦。春末夏初始发,苔藓庇之,阴云覆焉。相传甘露大师自岭表携灵茗播五顶。

民间传说

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 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蒙顶山茶的蒙顶山茶的历史发展

1958 年 名山县委按照毛关于“蒙顶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年 “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 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 1979年 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1400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千年古茶树。 1981年 “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2003年 “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2012年12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公布认定2012年度中国驰名商标,名山县“蒙顶山茶”证明商标顺利通过认定,成为四川省首个茶叶类地理标志类驰名商标,雅安首个农产品类驰名商标。[1]

蒙顶山茶的由来

秦灭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树,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还处于原始、简单农耕生活状态,生产落后,主要种植水稻、小麦、 玉米等农作物和驯养家禽、家畜,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有相当高的依存度。

因此对茶叶的利用,时间上可能已经超过3000年,利用方式上应该比较原始。

最早食用鲜叶,之后是摘下叶片晒干收藏、烹煮羹饮。

在秦灭蜀之前,茶叶的利用也仅限于巴蜀地区。

尽管不能证明茶树的种植始于何时,但是,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 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到目前为止,能够证明的最早开始人工茶树种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顶山。

早在西汉时期,相传当地人吴理真在蒙山上种植茶树。

吴理真是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0年)人,由于在蒙山种植茶树,带动了当地茶叶生产的发展,据说至今蒙山顶上留下的七株茶树是当年吴理真所种。

到了宋代,茶叶成为与盐、铁一样重要的生活物质和军需物质,对宋代财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宋代《金石苑》记载: “甘露祖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岭表来,住蒙山植茶七 株,以济饥渴。

元代京师旱,敕涨秦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

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

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

“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

“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

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

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

“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 *** 。

“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

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

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

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

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除旧革新。

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

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

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

《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

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

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

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

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从蒙山茶的古与今,看理真甘露对“原真性”的保护!蒙山茶有何文化背景?

自2021年11月1日举办“蒙顶山茶原真性维护启动式”起,雅安广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依据产业链发展需要回应上级领导呼吁,在雅安市名山区确立划分的、坐落于蒙顶山海拔高度800米之上、共37.8公顷的“蒙顶山茶中心城市”内,逐渐促进集团旗下蒙顶山茶知名品牌“理真甘露”针对蒙山茶的“原真性”维护。

什么是原真性?原真性本来为历史文化遗产点评的关键标准,后取自至文旅产业、生态环境等行业,指物体的原始性,真实有效。理真甘露绿色生态护真、种类维真、手艺发传真、文化艺术承真、品质正品保证五方面下手,对蒙顶山茶原真性进行了多方位维护。在其中不论是种类、手艺或是文化艺术的原真性维护,都和蒙顶山茶璀璨的历史人文密切相关。

蒙山茶有悠久的历史,最开始纪录常见于汉代,《中国茶叶大辞典》(2000年11月版),在“皇茶园”图注说,西汉甘露高僧吴理真在四川蒙山亲植七棵油茶树,史载为最初的人造种植油茶树。清嘉庆《四川通志》说,蒙山“有茶七株”,“是甘露大师手植。称:`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

而蒙山茶真真正正闻名于世则是常见于唐,最先,蒙山茶成为了皇茶,据王庠在《雅州蒙顶茶记》中引入的佚书《唐志》,蒙山茶产地雅安是剑南道(今四川大部分,云贵甘部分)仅有的皇茶之郡,自此,据董存荣的《蒙山茶话》考究,到清朝末年1911年,蒙山皇茶园所采明前茶,一直是中间朝中清明节祭祀祀祖专用型茶,将近1169年。次之,唐朝上流社会还将蒙山茶做为赠予上品,入唐日本佛家弟子圆仁曾受赠予,其所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有34处关于茶事的记述,在其中仅有这里写下实际的茶名,也可以见蒙山茶给圆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唐朝文人墨客亦对蒙山茶吝惜赞扬,如白居易称蒙山茶为“茶中故交”,刘禹锡有“更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尘事”的名言。

至宋,蒙山茶走出了中国文化的社交圈,史载,蜀茶备受少数民族的钟爱,较之他茶,有可以换取大量马主的优点,因而有“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千万里来”的诗词,而据清朝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97)在蜀茶中,蒙山茶又深受钟爱:“蕃戎性嗜名山大川茶,日不能阙。”

由上看得见,蒙山茶从古至今都遭受了上至权势下到老百姓甚至少数民族的钟爱,有着沉重的历史底蕴和普遍的群众基础,将这类要素一一发掘维护,可能对打造出蒙山茶企、基本建设地方经济拥有重大意义,那也是理真甘露甚至雅安市针对蒙山茶“原真性”维护的因素。

茶叶种植是雅安、关键塑造的环保产业,是“五雅”产业链居首,近些年,因为企业共同奋斗,雅茶的品牌知名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2021年,“蒙顶山茶”品牌认证使用价值达40.99亿人民币,持续保持四川茶公用品牌第一尽管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突出问题急缺破译。

其一是茶企展现“小、散、弱”状况,家族式企业特点显著,资料显示,雅安我市近600户缴税茶企中,规上茶企仅25家,为此产出率的茶品质良莠不齐,“蒙山茶”总体的“知名品牌”力都不强;其二是由于生产制造地区不一样,茶叶种类不良,无法确保茶有正宗的原生态口味;其三是以上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并没有集中化运用,难以达到优良的传统式式创新实际效果。

理真甘露恰好是在这种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蒙顶山茶的五种原真性,并从六统一即统一农村土地流转、统一企业生产管理、统一新鲜的茶叶采收、统一加工制作、统一包装设计、统一销售体系下手,处理以上难题,进而维护蒙顶山茶的原真性。

相信未来朗诵,以五种原真性为着力点,六统一为对策,理真甘露能够对蒙山茶之“古”开展持续发掘和维护,进而扩宽今天路面,建成强有力的蒙山茶“知名品牌”。

蒙顶石花的蒙山茶简介

蒙山茶区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渊源,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茶叶史上,蒙山茶一直以滋味鲜美、工艺精良、品质超群名扬天下,故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誉。

由于受历史、地域等因素影响,蒙山茶在明末清初受到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蒙山茶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再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辉煌。其中品质最佳的有“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青芽”、“蒙顶石花”、“蒙顶毛峰”、“碧潭飘雪”等。

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远眺蒙顶山,五峰突兀,型似莲花,蒙顶山既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更是我国名茶最早发祥地,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蒙顶山

        我和家人都喜欢喝茶,所以,茶文明之发祥地蒙顶山不能不去,于是,蒙顶山成为我和家人一去再去之地。

        时值明前茶采摘时节,想起了数次去蒙顶山的事。

        第一次来到蒙顶山,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是在2005年;第二次到蒙顶山是2013年;再次来到蒙顶山,又过了5年时间。

        那时的山下,乡土气息撩人心扉——

        那时的茶山,相当完美、青翠——

        那时的山道,往山上背货物和建筑材料的民工,相当幸苦——

那时的蒙顶山生机勃勃,真是“病树前头万木春”啊——

…………

        蒙顶山风景区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上山的道路修得非常好,已至让我们忘记了当年上山的情形。不过那个大茶壶,还是高调地挺立在山头。

        60岁以上,门票半价30元;上山缆车15元(本欲像前次那样爬山,但还是小心为妙)。在缆车上可见山坡满满地种了一垄垄茶树,时值8月,采摘季节早已过,少有见到茶农在茶园。

        可是上次来时不是这样,明前正时,茶农们忙碌着哩。

        虽说腿脚不济乘缆车上山步行下山,但记录的顺序还得以步行上山线路始:

        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想起上次正当采春茶时,农家乐提供了体验采茶的项目呢。

        好像是在一个周末,驱车两小时,到了雅安名山蒙顶山。也是在电视上听说了可以体验采茶,且多年没有去过了,趁天气棒棒的,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前去。

        青青的山,到处都是种的茶。在随便一个农家里吃饭,都可以免费到茶园里采茶,农家还可以帮你窨制。

        算是个体验吧,我自己把采摘的嫩茶叶尖,凉晒了一下,再在锅里用手不断拔弄着烘干(看过蒙顶山的茶农和杭州西湖的做茶师傅们窨制过茶),用70度的开水一冲泡,呷上一口,还不错呢。虽说不是“扬子江中水”,但真是“蒙顶山上茶”哩。这是后话。

        上山的路(此时我们正“爽快”地下山,其实下山真地也很不易,脚软得……)很陡,且石梯不整。

    前一次确实是这样上山的。

        沿山有神庙。不过这些庙宇,震后经年,已见败落。

        上次来时,这处庙宇可不是这样的,甘露寺香火正旺,芍药花开得正欢:

        山道幽幽,苔叶青青,不采路人嗡嗡涌过。

        一路向上,便可鉴尽蒙顶山全景,若遇夏秋季节,便可见到山下云海。

        歇息时,人人都感觉身心惬意呢。据测,蒙顶山负氧离子含量常年达到1.2万个/cn3,是户外登山活动、休闲、度假、养生的最佳场所。

        上山缆车站的高度,就是蒙顶山正庙——天盖寺。

        在人们的印象中,寺庙是佛教文化的表现,里面供奉的大都是佛像,但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的却是蒙顶山茶祖吴理真。天盖寺传说是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三国时始建,后毁于战乱,南宋淳熙时由佛教徒重建,明清时曾多次补修。

        据《四川通志》载,“邑之寺院唯此为古”。天盖寺之名缘于女娲补天的传说,相传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至蒙顶山上空时,元气耗尽,身融大地,留一漏斗,甘露常沥,故有“漏雨蜀天,中心蒙山”之说。在此修庙,意指“漏天之盖”。现存殿宇乃明清旧物,主殿——茶神殿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

        寺庙内可敬香拜神,也可品茗休憩,观赏参天古树银杏。

        天盖寺四周环绕10多株千年古银杏,参天蔽日,苍秀勃郁,据传这些银杏是吴理真亲手所植,距今已两千多年。

        这个地方当年还有茶艺表演:

        题外话,在蒙顶西侧山腰,还有一座海拔1000米的永兴寺。寺庙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气势凝重。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穿过庙殿继续上山(当然,缆车到达的一方,一般都不是山顶),可达大殿屋脊高度,可见碑林,其中学恭甲子秋所写“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最为醒目。

        碑廊后面,有一棵的千年茶树王,据专家测定树龄在1000年以上。这是一株野生灌木型古茶树,树高3.5米,树幅2.54米,主干处离地面直径13厘米,叶长17厘米,叶宽7.3厘米,叶脉810对,一共9株,属大叶种茶树。

        阴阳石牌坊前有一石屏风,牌坊和屏风均建造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屏风上的麒麟浮雕,头顶辽阔云天,足踏翻滚海水,是蒙顶山的一大奇观。牌坊为三开门布局,之所以称“阴阳石牌坊”,那是因为牌坊右门上方的双狮戏球浮雕常年为干,而左门上方的双凤朝阳浮雕和中门上方的龙凤呈祥浮雕则常年为湿。牌坊正面横额为“西来法沬”、“一瓢甘露”、“蒙露聚龙”,字体古朴遒劲,这三幅题句,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

        屏风背面是仿唐代袁天罡的阴阳图。

        牌坊后面的神道两旁是顺石梯而建的飞龙浮雕,这两条飞龙守护的是这里的龙泉古井。

        古井又名蒙泉井、甘露井,石栏镌刻二龙戏珠,据说这里是甘露大师(吴理真)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若擅自揭取,须晴日,即时大雨。”此泉名在惠泉(天下第二泉)之上。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茶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皇茶园坐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山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 唐宋时是蒙顶山茶的极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山茶被列为贡品,每岁在(七株仙上)采贡360叶,天子祭天及祭太庙用之,称正贡;皇帝享用的称副贡,在五峰间采撷;王公大臣享用的称陪贡,在五峰之下采撷。蒙顶茶自唐至清“年年岁岁,皆为贡品”,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吴理真被称为蒙山茶祖师,宋孝宗还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的地方封为“皇茶园”。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幅对联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曲中说:“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这里的”江心水“指的是位于江苏镇江金山的中泠泉,中泠泉在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被评为“天下第一泉”。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江心水”被传成了“江中水”。

        皇茶园上是蒙顶山的最高处——玉女峰,峰上有蒙茶仙姑、甘露石屋。这位仙姑据说是青衣江河神的女儿玉叶仙子,她来到蒙顶山,与吴理爱,河神知道后大发雷霆,坚决不同意两人相爱,并采取了种种手段,活活拆散了他们,带走了玉叶仙子。最后,玉叶仙子逃出了河神府,来到蒙顶山化作一座山峰,与吴理伴。

        甘露石屋位于皇茶园左侧甘露峰,又名蒙顶石殿,石门、石柱、石室、石梁,为双檐歇山式全石结构建筑,面积为12平方米。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漏雨, 建筑风格 甚为独到。相传此屋为汉时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时休憩之所,明嘉靖十九年由僧洪音立石室作凭吊祭祀之用,并题“蒙山胜景”于石门之上,左右对联曰:“突兀危峰昭禹迹,蓬赢佳境自天成”。

        从天盖寺可乘索道下山,也可从天梯下到禹王宫。天梯1436阶,陡峭矗立。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曾率众经此道登蒙顶旅祭,故蒙顶山自古就有“禹贡蒙山”、“华夏始祖祭天第一山”的美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