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采茶戏的历史
2023-07-02 14:49:41 责编:小OO
文档


采茶戏是一种流传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传统民间戏曲。它起源于明清时期,主要流传于南方的茶园和农村地区。最初是在春季茶叶采摘季节中演出,为茶农们提供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采茶戏通常以唱词、音乐、舞蹈和杂耍为主要表现形式,它的表演内容主要以农民劳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素材,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茶戏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化和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变种,如安徽的泥泞采茶戏、江西的红旗采茶戏等。在现代社会,采茶戏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戏曲形式,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采茶戏历史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

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

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

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赣南采茶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并且是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赣南采茶戏是在多元化的客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唱腔属于连曲体。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它最早出现于江西赣南市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赣南采茶戏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并吸收赣南地方民间艺术而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地区。

  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成型主要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等三个阶段,采茶歌起源于明代,并随着茶叶交易在江南地区广为传唱,明末时出现了“开茶市”,就有了茶篮灯表演,后来在茶篮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

   赣南采茶戏的特点

  赣南采茶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并且是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赣南采茶戏是在多元化的客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客家灯茶歌舞、山歌、小调市采茶戏的音乐核心,唱腔属于连曲体。

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说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此外,“采茶戏”还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在灵山县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

到了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清新风格。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著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

早期的“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歌”,其题材主要以劳动与爱情为主,当演变成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采茶戏”后,戏剧的题材更广泛了。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表现普通群众的爱情的。

但不管表现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表现人的命运。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一直都是旧采茶戏的主题。

这方面的剧目很多,如《陈三磨镜》、《朱买臣》、《屎坑坟》、《杀狗献米》、《高文举》、《张飞审瓜》、《王五打鸟》、《刘二姐闹嫁》、《马京与吗凉》、《伦文全叙》、《隔河看亲》等等。

后,各地“采茶戏班”和文化部门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颂党的领导,表现人民群众翻身得,努力生产建设家园的剧目。

如《打铜锣》、《卖瓦》、《山村医疗站》、《凤眼》、《一分钱》、《无意姻缘》、《买肥记》、《一见亲人》、《戏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剧,因题材现代,内容贴近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

《无意姻缘》在钦州大戏院连演16场,场场爆满;下乡巡回演出200多场,场场获得观众的鼓掌喝彩。

《戏家公》参加一九九一年广西第三届戏剧展获“桂花”二等奖;《定女婿》在参加2000年钦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后,被广西戏剧家协会选送参加当年中国剧协举办的“郑成功”百优小品小戏的比赛。

扩展资料

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江西省,约在1778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变革,今已成为具有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

戏种

钦州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表演方面,歌舞性强,诙谐风趣;音乐方面,属联曲体。表演特点是欢乐、活跃、开朗。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旦角过去用假嗓(男扮女装),到了二十一世纪用真嗓翻高八度;语言方面,用本地方言-—白话演唱,通俗易懂。

其中最有自己特色的,是它的基本唱腔《南音》和小生、小丑的基本舞步《七点梅》。《南音》是从本地民间说唱《木鱼曲》演变过来的,它不但善于叙事,而且在演唱时通过节奏、感情等方面的不同处理,能表现各种人物性格及不同情绪,因而艺人把它作为“万能唱腔”使用。

《七点梅》是在矮步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它与《南音》唱腔配合在一起,边舞边唱,既显得欢快、活跃,又带点诙谐、风趣。在一出采茶戏中,小丑、小生的戏最多,而他们每唱《南音》时都要踩踏舞步《七点梅》。这就把钦州采茶戏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了。

钦州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大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采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个;小戏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戏有《舜儿》等60多出。

现状

钦州采茶戏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较广。至19年底,全市有营业性的业余采茶戏队22队418人:专业性的钦城、兆雅两个采茶剧团共35人。这些采茶戏队活跃和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钦州采茶戏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是怎么样的?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卖杂货》、《斩柴得妻》、《剃头二借妻》、《虔诚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的粤班影响,桂南采茶戏中后来出现了《倒乱鸳鸯》、《高文举》、《陈三磨镜》等大戏,总体风格发生较大改变,已不再是早年的采茶小戏。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桂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举世一致的认可。2006年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到了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戏曲中的剧种。后,在广东粤西钦州一带流传的采茶戏被称为“合浦采茶”,在广西玉林五属流行的叫“玉林采茶”,后因钦州划归广西,才将两者合并,正式定名为“桂南采茶”,与桂北彩调齐名,称为姐妹艺术。桂南采茶戏在“双百”方针指引下蓬勃发展,博白县采茶戏普及面广,先后成立了300多个剧团(队)。1978年成立了专门从事采茶戏研究机构——采茶戏曲艺术研究组。1982年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将原县专业表演团体文工团改名为——博白县采茶剧团。

萍乡采茶戏是怎样诞生的?

那是明代的时候,江西茶叶名扬海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纷纷来到江西采购茶叶。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支来自湖南的茶叶商队穿越了江西与湖南的交接,进入到江西萍乡地区。

这支商队进入萍乡之后,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当地的茶农热情地带领他们参观了茶园,并且组织当地能歌善舞的艺人,在吃饭的时候,为来自湖南的商人表演了极具特色的采茶灯戏。

在茶园的茶树下,湖南商人与茶农席地而坐,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表演。

一阵音乐声响起,16名娇小的童伶扮成采茶女,每队8人手持花篮鱼贯而入,来到他们的面前边唱边舞,手中做着采摘茶叶的姿势,口中唱道:

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

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歌声清脆婉转,欢快明亮,让人听了之后就觉得心情愉悦。

在湖南商队之中,有一个商人带着的两个仆人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湖南花鼓。

这两个仆人看到童伶们的表演,一时间也感觉技痒难耐,于是向主人请示了一下,拿着花鼓来到了童伶中间,加入了表演队伍。

花鼓声咚咚响起,仆人一边敲打花鼓,一边踩着鼓点载歌载舞。

童伶与仆人一同表演,双方谁也不甘心被对方压制,于是纷纷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够打败对方。

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表演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童伶与仆人配合的十分顺畅,就仿佛彼此之间排练过很长时间一样。

商人与茶农同时发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发现加入了湖南花鼓成分的萍乡采茶灯戏更加活泼欢快,比之前的采茶灯戏要增色不少。

于是茶农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让表演采茶灯戏的童伶与商人带来的会湖南花鼓的仆人互相学习,一起丰富采茶灯戏。

茶农的想法得到了湖南商人的赞成,毕竟湖南人相比一时新鲜的采茶灯戏更喜爱来自家乡的花鼓戏多一些。如果能让采茶灯戏与花鼓戏结合在一起,那么就算来到了萍乡,也能欣赏到家乡的戏曲,那也是一种享受。

最后,商人带着茶叶满载而归,他的仆人留在了萍乡地区,与茶农的表演队互相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萍乡采茶灯戏中渐渐加入了湖南花鼓的味道,形成了具有湘赣特色的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是产生、流行于江西萍乡与江西、湖南交界地区的一种载歌载舞、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

15年,安源煤矿开采,湖南花鼓戏传到萍乡,给萍乡采茶戏的影响很大。《吴燕花》、《武功山英雄传》、《萍浏醴大》等剧目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近代历史。曲调分花鼓调、灯彩词调、歌腔、民歌小调两种。

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他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

所以,自采茶戏在江西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萍乡采茶戏在明代是自演自娱的,属于“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

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如《反情》、《睄同年》。

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

萍乡采茶戏歌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尤其客家乡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被后人称为“江西的评弹”。

粤北采茶戏的历史沿革

采茶戏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剧种。

关于粤北采茶戏的来源,民间至今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来自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有的认为来自湖南道州的采茶戏,还有的则认为是由粤北本地的“花灯”“纸马”等民间歌舞发展形成的。戏曲专家认为,粤北采茶戏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戏种。

据史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末江西赣南的安远县,从元宵、春节时的“九龙茶灯”发展成赣南采茶戏后,分别经大余、粤北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流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区、仁化、乐昌、翁源、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梅县区、五华、兴宁、大埔、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区县,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

五华采茶戏亦称粤东采茶戏。作为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戏剧,它最初主要分布在五华县的安流镇、龙村镇、横陂镇、水寨镇、华城镇、岐岭镇、长布镇、潭下镇等。其多表现民间题材,具有浓郁的田野泥土气息和劳动象征。表演时载歌载舞,对答酬唱,抒情逗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粤东采茶戏,人称南国百花园中的奇葩。

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乾、嘉年间由江西赣南移民传过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岭山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为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絮如绛纱,以组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月采茶,俗称‘茶篮灯’、‘灯子戏’。”可见采茶戏很早就在粤东客家地区流行。

粤北采茶戏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粤北采茶戏的来源,民间一直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粤北采茶戏来自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有的认为来自湖南道州的采茶戏,还有的则认为是由粤北本地的“花灯”、“纸马”等民间歌舞发展形成的。

其实,粤北采茶戏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戏种。

据史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代末期江西赣南的安远县,从元宵、春节时的“九龙茶灯”发展成赣南采茶戏后,分别经大余、粤北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也就是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流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已有200年多的历史,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梅县、五华、兴宁、大埔、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

粤北采茶戏的种类包括原有的“南雄灯子”、“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种派别,都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

在清代,连县有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有里溪灯班,曲江县有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

在20世纪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广东省其他地区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演出。

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

南昌采茶戏的缘起

南昌采茶戏是具有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戏之一,而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赣南茶事兴盛,历史悠久。”据说,宋、明、清三代,赣南均有名茶列为贡品,当地汉族劳动人民都为繁荣的茶事而载歌载舞。众所周知,在茶叶生产中,首要工序就是采茶。在翠绿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劳,也抒发了感情,“采茶歌”由此而来。而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则是在许多年以后的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灯戏的演出,这便是采茶戏的最早雏形。采茶灯戏中所演唱的采茶歌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顺采茶”,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则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时,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篮”作道具,载歌载舞,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采茶灯戏,俗称“茶篮灯歌”。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成几路向外发展,除远至闽、粤、湘、桂诸省区所形成的支系之外,在江西省境内即形成了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南昌采茶戏属于赣北流派,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戏,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种民间小调,以南昌、新建两县为中心起步、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末年,采茶戏由灯彩演变成戏曲。清朝光绪年间,南昌采茶戏在南昌禾埠起班。当时的剧目多为“二小”(小丑、小旦)扮演,如《攀笋》、《卖棉纱》等。之后,随着剧情的需要,“二小”逐渐发展为“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如《下南京》、《卖花线》等,因此民间俗称采茶灯为“三角班”。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事了,而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戏,到了这时,“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诞生了。“半班”则已基本形成为采茶戏班的规模,有十几二十人,有服装、道具和乐队,已能够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种剧目,所以很受乡间民众的欢迎。

高安的采茶戏文化

高安采茶戏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纵览高安采茶戏形成发展的画卷,最引人注目让人激动的还是建国以来的那部分,经过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曾被斥为“有乖礼俗”的野乐已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赣中、赣西等地多个县市剧团演出剧种均为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剧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剧团曾于1959年在庐山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献演《四九看妹》。当年10月经宜春地委决定,一次从高安地方剧团调去15名演员,成立宜春专区地方剧团。进入60年代中期,高安采茶戏再度进京,地采、高采在中南海怀仁堂为领导联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轰动。随即此剧在全国赢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公映。高安采茶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既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又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赣中文化的浓郁风情。地采、高采致力于对戏剧内涵的开掘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编、导、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进入成熟阶段。1979年地采《孙成打酒》剧组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一等奖。尔后,《郎当索》、《樟树坳风情》、《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断鸡》等剧目在历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均夺得一等奖;《一家人》、《乡潮》、《寒儒求监》也获得较好成绩。《寒儒求监》、《断鸡》还获得华东“田汉戏剧奖”二、三等奖。1991年,高安采茶剧团又奉调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荣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不久,由高安采茶剧团与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孙成打酒》荣获第八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二等奖、全国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紧接着又将高安采茶剧团的《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游湖》搬上荧屏,拍成舞台艺术片与专题片向全国播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区采茶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戏《木乡长》一举夺得第四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及编、导、演一等奖,紧接着又荣获“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文华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参加四川成都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高安采茶戏好戏连台,人才辈出。50年来,这块红土地不但集结和造就了谌国泰、黎花英、罗运憨、吴其多、彭金花、刘如南、黄银泉、彭金城等几代表演艺术家,也培养了黄凯、马正太、漆薪传、胡桔根、赵日祥、刘敏涛等著名编导作曲家,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创作功力一直为赣中老表津津乐道。

高安采茶戏声腔艺术之浅见

作者:生花妙笔

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板腔变化”型,二是“曲牌连缀”型。高安采茶戏则属于后一种类型。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地方戏小剧种;在唱腔旋律上,曲式结构简单,声调朴实无华。一般是上、下两句为一个曲调,反复吟唱;节奏变化较少,行腔也不多。大多演绎乡土气息浓郁,富有草根平民阶层生活情趣的故事或情节。如“王婆婆骂鸡”、“四九看妹”、“补背褡”、“姑嫂观灯”等,表演载歌载舞,语言诙谐活泼,像东北“二人转”,为赣西地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地方戏小剧种,调多腔少。既是其特色,也有一定局限。所以,要表现历史的、现代的重大题材,演绎较为复杂的剧情,刻划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诠释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的大戏;在音乐唱腔上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就需要吸收板腔变化型剧种所具有的吐字行腔讲究韵律,唱和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高安采茶戏的基本主曲,称“老本调”。通过戏曲音乐工作者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经过充分吸收京剧及其它剧种的板式变化等有益因素,在保留原曲调基本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唱腔的设计,非常成功。当它们一问世,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脍炙人口的经典唱腔,久唱不衰,成为赣西老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戏剧音乐的创作,是作曲者根据戏曲故事情节的叙述要求,在音乐主题旋律的筛选,人物性格的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处理,剧种曲牌音乐特色的灵活运用上,来进行通盘构思的。除此以外,还需要通过在演唱方面有一定表现能力的演员去完成。因为,戏曲乐谱,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平铺直叙。要把它唱好,唱出有该剧种的特色、韵味,唱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与观众产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则完全依靠演员的演唱技巧和功力。人们常说,演员的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二次创作就是这个道理。

老北京人常把看戏说成是听戏;您如果说去看戏,人家就会讲您是外行了。戏迷们对剧目的情节、演员的装扮、表演等都非常了解和熟悉。百听不厌的是演员的唱腔,往往是遇到有大段唱腔的时候,干脆闭目聆听,以掌击拍;当听到绝妙之处,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喝彩叫好。这与现如今讲的“互动”,如出一辙。

有成就的演员唱腔非常有特色,因为同一段唱腔,不同的人来唱,风格、韵味就截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所以在京剧界同是旦角行当,会出现梅、程、尚、荀“四大名旦”。以至不同流派,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由“老本调”衍生的诸多“花旦本调”、“服药调”、“逃调”、“锄棉花草调”、“小花调”、“本调悲腔”等,经戏曲音乐创作者及演员的共同努力,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曲牌连缀体”与“板腔变化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采茶戏唱腔的拖腔、花腔、曲牌的转换中去。着重在声腔、情感、吐字、韵味上下功夫,这种创造性的艺术再加工,极大地丰富了高安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力。正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所倡导的“移步不变形”。特色还在,韵味犹存,为演绎大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新瓶老酒,使之更加醇香绵长,回味无穷。

著名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黎花英,幼时师从京剧老艺人,受到过严格的师承传授,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功扎实。五十年代初改演高安采茶戏,一改由男性扮演旦角的陈规,以扮相俏丽多姿,嗓音圆润甜美,表演舒展大方的花旦形象闪亮登台。给高安采茶戏表演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黎花英同志饰演的高安采茶戏《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是其演艺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段的唱腔,随着剧情的深入,时而似涓涓流水,平缓悠然,令人陶醉;时而如急风骤雨,摧枯拉朽,叫人悚然。特别是悲情哭腔,“冤家呀……”;拖腔里揉和有花腔,花腔中掺入了咽腔。声声是泪,字字是血;泣诉相叠,悲愤交加。撕肝裂肺的哀怨,动天地,泣鬼神。把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封建压迫,力图冲破樊笼的桎梏,追求美好幸福;却又被无情抛弃的青楼女子悲愤苦楚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每至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台上台下唏嘘一片。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此情此景,至今让大家难以忘怀。试想,如果没有作曲家的吸收与改革,没有演员的第二次创作,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高安采茶戏声腔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经历了几代人艰苦地不懈努力。在“让地方小剧种向新歌剧发展”的激烈争论中,以及十年内乱的磨难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使之成为江西采茶戏“四朵金花”里的一支奇葩。

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戏曲音乐创作者有刘敏涛、黄国强、钟斯冰、陆有勤、伍经纬等,他们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旦角行表演中的佼佼者有彭金花、鲜于文英、黄银泉、饶华等。她们在继承老一辈艺人声腔艺术的基础上,更注重结合自身的条件,踩着时代前进的鼓点,发扬光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社会各界的首肯,都曾受到党和国家授予的荣誉和褒奖,可以预见高安采茶戏这支山茶花在众人的浇灌下,将开得更加艳丽多彩,芬芳四溢。

谨以此文,献给为高安采茶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工作者们。

传承文化 寓教于乐

——漫谈高安采茶戏的谐趣艺术

作者:小牛

上世纪初,赣中地区民间流行花灯、彩调;并先后演变为两种采茶戏:一是锣鼓班,亦称“瑞河戏”,受瑞河大班的影响较大,其高腔唱调和锣经颇具特色,以袍带戏为主,现已近失传。另一种是“丝弦戏”,因伴奏只用“丝弦”(弦乐器)而得名;后经吸收京剧的锣鼓经,并与花鼓戏、民间秧歌、采茶小调相融汇,使之更具表现力与欣赏性,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丝弦戏起初也是从“独角戏”、“对子戏”、“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渐发展而来的。主要活跃在农村及边远集镇。因瑞州府治所在地(高安)特别盛行,且从艺人员较多,故五十年代始冠名为“高安采茶戏”。与江西其它地区的采茶戏以示区别。

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安采茶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以表现农民群众的是非观念,爱憎情绪,善恶报应的农村题材见长。唱腔以民间小调为主,保持基本腔格,依腔格填词,反复唱和。故事情节亦比较简单,多是一事一议。舞台调度不大,基本以8字型穿行往复。表演上载歌载舞,欢快活泼。道白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鲁迅语),为赣中老表们所喜爱。

高安采茶戏中以“对子戏”(小旦、小丑)的表演最有特色。旦角略施粉黛,头饰簪花,手持一方彩帕,身着长褶裙,足穿脚尖缀一红线球的绣花鞋。以碎步为基本步法,扮相俏丽,做功细腻。歌声悦耳,舞蹈活泼,予人以美的享受。

丑角(俗称小花脸),则头戴礼帽,着灯笼裤,腰间系一短裙,手持一柄折扇,足蹬平底皂靴,鼻梁处涂一豆腐块大小的白粉。以走矮子桩为基本步法。表演亦庄亦谐,插科打诨,趣味横生。由他来演绎整台戏矛盾冲突的起承转合,是整台戏的“魂”,所以,梨园行里常有“无丑不成戏”、“丑是戏中胆”一说。

《四九看妹》是出颇具特色的高安采茶戏经典剧目之一。1959年7月曾奉调上庐山为出席全会的领导同志汇报演出,受到首长的普遍好评。剧情是:一日,四九要外出经商,来与好友银心辞行;并拿出钥匙,托她代看家门。银心要四九帮她带丝线头饰。四九有意逗耍银心,假意推脱,谎称无钱难买。故而引起一场小风波。最后冰释误会,银心接下钥匙,二人重归于好,高兴话别。整台戏节奏欢快活泼,气氛热闹喜庆,旋律悠扬流畅,语言亦庄亦谐,情节丝丝入扣,生活气息浓郁,喜剧风格鲜明。处处洋溢着青年男女开朗、豁达、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一代名丑,已故著名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谌国泰先生,早年饰演的四九,唱、念、做功极具个性特色,至今无人能及,堪称绝唱。他的矮桩功步法娴熟,轻松灵巧,高低错落,花样不断翻新,令人赏心悦目,酣畅快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帽子功十分了得,表演中,头上礼帽,毋需用手帮扶,只凭头部肌肉的运动,礼帽时而移至后脑,时而滑向眉心,时而左倾,时而右斜,不停地在头上打转转。滑稽有趣,谐而不俗。把一个活泼调皮,风趣幽默,聪明睿智的青年后生刻画得准确生动,惟妙惟肖。这一绝活,倾倒无数观众,无不为之啧啧称奇,交口赞誉。

戏曲表演中的高难度技巧,是经过演员长期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它对演员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烘托剧情气氛,提高艺术欣赏性是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演员已经很少进行这种高难度的技巧训练了,失传久矣,令人扼腕叹惜。

银心的扮演者彭金花同志,也是一位艺术造诣颇深的著名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她生于梨园世家,科班出身,后又拜著名旦角演员黎花英为师,艺术上日臻成熟。笔者以为,纵观其长期的艺术实践,彭金花同志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对高安采茶戏声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她能够结合自身特长、博采群艺、融会贯通、弘扬光大。可以说已自成流派,应尽快进行系统总结、提高。

彭金花的嗓音甜美圆润,音域高亢宽广,韵味醇厚纯正,行腔委婉多姿,酣畅中见俏丽,细腻中显洒脱。跌宕起伏,节奏感极强。在处理较长拖腔中,巧妙地运用装饰滑音进行曲牌的转换与衔接,醇冽延绵,峰回百转,一气呵成,似乎难以觉察一丝换气之隙。余音绕梁,令人叹为观止。

早年在《四九看妹》中饰演银心,扮相清新,俏丽可人。碎步轻盈,欢快活泼,绢功娴熟,旋抛自如。以目传情,媚而不俗,天真烂漫,娇态可掬。把一个热情好客、爱情专一、纯洁无瑕,待字闺中的青春少女刻画得极其生动、传神。

地方剧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唱腔与念白的两个方面。高安采茶戏的舞台语言以高安方言为依据,那就需要演员不但在念白上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更重要的是将方言有机地结合到采茶戏的唱腔中去,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戏曲的韵味。在这方面,现在有的青年演员还是做得尚有欠缺。除念白操半生不熟的高安方言以外,唱腔的吐字基本上都是普通话,唱起来象歌剧,与观众的欣赏期望相去甚远。

据专家研究成果,高安方言声调的特点,是“变音”较多,在戏曲唱腔中“变调”行腔,不仅音域更宽,而且更具有浓厚的高安地方特色,何乐而不为呢?

艺术化的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四九看妹》中银心倒茶给四九喝,一声“茶(ca)来咯”,四九故意听成“蛇(sa)来咯”。韵同音近,视听混淆,一阵忙乱“逗哏”包袱一抖,引起观众一阵欢笑声。又如,四九一边喝茶,一边又要回应银心关怀叮嘱,“慢点吃(qia)”,四九耍笑说,“吃茶莫哇事,哇事就会打布布。茶往下,气往上,两下哩会相撞,会梗死干哥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就象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与观众极易产生共鸣。又比如,四九逗耍银心,说无钱买东西,就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卖,给有钱人当下酒菜。银心气极,追打四九,伤心地掩面而泣。四九意识到玩笑开大了,说:“打了干哥还不够,还要榨桶麻油凑。”将流眼泪比喻成榨麻油,这是高安农村开玩笑的常用语。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老表们一听就懂。

进入21世纪,我们非常遗憾地感觉高安采茶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尴尬。许多剧团英才匮乏,后继无人。戏剧院场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往日的风光不再。这症结到底出在哪?除了如今娱乐媒体呈多元化的趋势以外,传统戏曲的改革等深层次的问题是否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笔者以为,高安采茶戏应以编排短小精悍,贴近生活的城乡小剧为主。小戏主题突出,人物不多,布景简洁,道具较少。语言、肢体动作可以精雕细刻。音乐锣鼓多些喜庆热闹。声腔道白地方色彩浓些,再浓些。不必拘泥不合时宜的程序化的东西。提倡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但也要防止低俗、、宿命、反动的沉渣泛起。大力培养身怀绝技的艺术领军人物。高歌时代主旋律,为民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东北二人转”,之所以红遍东三省,唱响全中国,除了与赵本山等表演艺术家大力推崇以外,其喜庆欢快、幽默风趣、风格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家之言,自感非常肤浅,也相当幼稚,在现实中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但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笔者愿为繁荣高安采茶戏,极尽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035298.htm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