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阿诗玛的故事是壮族民间传说吗
2023-07-02 09:21:18 责编:小OO
文档


是的,阿诗玛的故事是壮族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勇敢善良、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得到幸福的女孩阿诗玛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壮族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广泛传承和演绎。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阿诗玛的传说来自哪一个民族?()

阿诗玛的传说来自哪一个民族?()

A.壮族

B.苗族

C.布依族

D.彝族

正确答案:D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的

阿诗玛是彝族传说中的人物。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

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自20世纪50年代初,阿诗玛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汉文整理本以来,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日本还被改编成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

《阿诗玛》是中国哪一个民族的民间长诗?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民间长诗。

《阿诗玛》的作者是彝族诗人席慕容,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旅居云南时,与当地彝族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深入研究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阿诗玛》被誉为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采用了非常特殊的文学形式,“诗词长调”。是彝族民间长诗的传统形式,由若干诗行组成,用于讲述英雄事迹、民谣、神话传说等。

《阿诗玛》之所以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因为它充分展现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作品中融合了彝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信仰、道德等方面的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文化交流与交融中,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除了展现出彝族文化的特色和民族精神之外,也富含着深刻的人类情感。

《阿诗玛》的来源

《阿诗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一位名叫江亢虎的彝族人在四川省宜宾市国强村听到一位老彝族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随后,江亢虎将故事记下来,并通过报刊、杂志和讲演等形式广泛宣传传播。1953年,席慕容到云南游历时听到了这个故事,受到了深刻的触动,便开始着手创作《阿诗玛》这诗。

席慕容在《阿诗玛》中保留了原本故事的许多元素,并在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创作,使这部作品成为一篇具有彝族文化特色以及普遍人类感情的长诗。值得一提的是,《阿诗玛》中采用了“诗词长调”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是彝族民间长诗的传统形式,为全篇作品赋予了强烈的文学艺术气息。

《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故事

是彝族的

阿诗玛的传说

撒尼族阿着底地方,格路日明夫妻耕种山地住着草房。他们有个勇敢的儿子阿黑,又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天空闪出一朵花,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的名字像香草,从此美名传四方。不知不觉长到十六岁,就和阿黑哥哥下地干活。哥哥犁地朝前走,妹妹撒粪播种紧跟上。阿诗玛长到十七岁,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人人看她看花了眼。爹妈见女儿长大了,悄悄问她喜欢和谁相好。她说:"两股水到头要淌在一起,青松和磕松从不分离。春夏来播种,秋冬来收获,会盘田的人我才中意。""跳起舞来笑脸开,笛子一吹百鸟来。这样的人我喜欢,这样的人我疼爱。 "阿着底地方的青年,都偷偷地把她恋,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

黑心的财主热布巴拉,想给儿子阿支娶亲,就请海热做媒人。"只要你给我儿讨来阿诗玛,我的谢礼大,金子随你抓,银子随你拿,山羊绵羊随你拉。"讨厌的猴子下山来,是为了偷吃庄稼;讨厌的海热到阿着底来,是为了劝说阿诗玛。"阿着底下边,热布马拉家,银子搭屋架,金子做砖瓦。这样好的人家,阿诗玛该嫁了!" 阿诗玛听后气愤地说:"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我决不嫁给热布巴拉家;绵羊不愿和豺狼作伙伴,我决不嫁热布巴拉家。"海热威胁说:"热布巴拉的话,好比石岩压着嫩树芽。热布巴拉家要娶你,你不愿嫁也得嫁!"阿诗玛回答:"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个不嫁,有本事来娶!有本领来拉!"

人马像黑云,地上腾黄尘,热布马拉家,厚脸来抢亲。可爱的阿诗玛,被人往外拉。她忍住眼泪咕:"爹呀妈呀,快叫哥哥阿黑回来吧,快叫哥哥阿黑救妹吧!"

哥哥阿黑啊,他到远处放羊去啦。一天夜里梦见家中院子被水淹,大麻蛇盘在堂屋前。他不分白天和黑夜,三天三夜就赶回了家。他一听说阿诗玛遭劫难,就呼地背起了弓和箭,跳上黄骡马,去营救亲妹阿诗玛。马铃响来玉鸟叫,阿黑来到了热布巴拉家。"阿诗玛,你在哪里?"阿黑的吼声震撼了大地。阿支关起大铁门,拦住阿黑不准进。要和阿黑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拾种,只有阿黑比赛赢,兄妹才能见得成。对歌对唱四季鸟,阿黑越唱越有神,声音就像知了叫。阿支脸红脖子大,声音就像癞。砍树时阿黑斧头快,一斧砍下三大块;热布巴拉俩父子,两斧头砍下一小块。接树时阿黑手头快,一连接上三大块;热布巴拉父子俩,两人接了一小块。比赛撒种与拾种,勤劳的阿黑样样快,热布巴拉父子俩,没有胜来只有败。

热布巴拉起坏心,他把阿黑请进门,半夜要用虎伤人。阿诗玛拿起口弦打招呼:"他们比赛比不过,今晚要放虎害哥哥。"阿黑夜半闪在楼梯口,只等老虎冲上来,嗖嗖三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倒下地。热布巴拉俩父子,早晨一见死老虎,吓得全身打哆嗦。万般毒计都用过,该让妹妹见哥哥。

阿黑备马出大门,回头不见阿诗玛。阿布巴拉变了卦,还是不放阿诗玛。阿黑回头射三箭:一箭射在大门上,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三箭正中堂屋供桌上,整个院子都震动,热布巴拉着了慌。全家来拔箭,箭像生了根。五条牛来拖,也不见动半分。只好请求阿诗玛:"阿诗玛呀阿诗玛,你家的金箭听你的话,只要你能拔出箭,一定让你转回家。"阿诗玛喊着哥哥的名字,拔箭就像摘下花一朵。热布巴拉打开门,阿诗玛见到了阿黑哥。

热布巴拉家心不甘,商量办法来暗算。忽然想起十二崖子脚,央告崖神把路断。马铃响来玉鸟叫,兄妹二人回家乡。走到十二崖子脚,小河顷刻变大河,不尽洪水滚滚来,兄妹二人不能过。哥哥走在前,妹妹过不了河,妹妹走在前,哥哥过不了河。兄妹手拉手,决心一起过。滚滚洪水起大波,可爱的阿诗玛,卷进了大漩涡。阿黑在风雨中高声喊:"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十二崖子顶,有人来回答:"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好姑娘,她是天空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从此以后,阿诗玛变成了回声,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应。

参考资料:http://bj.8in8.com/Content_7160.html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的故事

阿诗玛是彝族人物,她源于彝族的同名传统文学,是一个勤劳美丽,勇敢善良,受人喜爱的女孩。彝族常用阿诗玛来称呼女孩,表达对女孩的喜爱和赞扬。《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

传说中,阿诗玛是穷人家的女儿,能歌善舞,受人喜爱,与青梅竹马的孤儿阿黑相恋并定下婚约。后来财主的儿子也想娶阿诗玛,并在被拒绝后对她威利诱,鞭打压迫。阿诗玛始终不屈服,战胜黑暗势力,变成了回声神。

《阿诗玛》反应了彝族人民百折不挠的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也成了彝族的代表人物。彝族常用“阿诗玛”来称呼女孩,表达对女孩的喜爱和赞扬。

叙事长诗阿诗玛是哪个名族的民间传说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间的一部著名的口传叙事长诗,分《应该怎样唱呀?》《在阿着底地方》《天空闪出一朵花》《成长》《说媒》《抢亲》《盼望》《哥哥阿黑回来了》《马铃响来玉鸟唱》《比赛》《打虎》《射箭》《回声》共十三章,计一千六百余行。长诗以女主人公阿诗玛的名字为篇名,以阿黑、阿诗玛兄妹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歌颂了彝族劳动人民不畏强权、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阿诗玛,这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阿诗玛是广西桂林的民间叙事长诗吗

这首诗不是广西桂林的民间叙事长诗。

《阿诗玛》是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

该诗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拷打的人类理想,反映了侗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的作品?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长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青年多以阿黑、阿诗玛自居。长诗的基本情节为:给路日明家的女儿阿诗玛美丽聪慧,能歌善舞,被财主热布巴拉家看中,要娶阿诗玛给儿子做媳妇,托哥敌海热做媒人。媒人说服了给路日明夫妇,但阿诗玛坚辞拒绝。财主家趁阿诗玛的哥哥阿黑外出放羊时,以抢婚的方式“拉”走了阿诗玛。阿黑回来后追上抢婚队伍,与阿诗玛同到财主家,以与财主父子比赛竞技、展示自己出众的武艺、勇力的方式迫使他们放走阿诗玛。但财主央求岩神阿诗玛,阿诗玛回家的路上被岩神扣住,阿黑不能解救她,阿诗玛回不了家,变成了“回声”,在阿黑喊她吃饭的时候应答。

1953年,云南省人民文工团组织了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和资料等人员在内的圭山工作组,到路南县圭山区搜集、记录了《阿诗玛》的原始作品20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和民歌,同时调查了撒尼人的、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先由黄铁、刘绮、杨知勇等分头整理这些资料,又由公刘总起来加工润饰,于1954年1月发表整理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接着出版了单行本,并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后又用多种文字翻译介绍到国外。1960年和1979年又分别出版了重整本和再整本。另外还有不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版本,收有原始资料多种。整理本在推广方面有很大功绩,但有个人再创作的痕迹,整理的科学性方面稍有欠缺。

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著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刘三姐、鹿回头、阿诗玛,这三大少数民族神话爱情故事具体是什么?

刘三姐是唐朝时候的人,她是壮族杰出的民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流传于广西宜山、柳州一带。 传说刘三姐家里贫穷,她和哥哥靠打柴和种田养母。三姐聪明美丽,能歌善唱,财主莫怀仁想娶她为妻,遭三姐拒绝,莫怀仁便请来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图唱败三姐。三位秀才撑船来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宜州,先遇着在河边洗衣的三姐之“妹”,听她唱歌已够历害,后来,三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大败而返。莫怀仁于是在民间强行禁歌,但始终禁不住,恼羞成怒的莫怀仁阴谋暗害三姐,三姐巧扮成乞妇来告诉莫仁怀,说三姐又在岩洞里唱歌,并领着他去看。当莫怀仁走进洞口时,三姐用拐杖在洞口边一敲,洞口立即关闭起来,把他夹死了。后来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鱼峰山、桂林七星岩去唱歌。最后两人化作一对黄莺飞上了天。这个故事优美生动,是建国以后对刘三姐传说最先整理出来的一篇。

刘三姐的传说又一说是刘三姐聪明美丽、勤劳、善歌而远近闻名。她与同村卖柴的歌手李小牛相爱。财主莫怀仁以触犯礼教之名,把他俩丢下河里。李被淹死,三姐漂到柳州,被老渔人救起,并收为义女。后来,刘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唱出了名,莫怀仁请来三个歌手与三姐赛歌,大败而归。莫恼羞成怒,叫打手把三姐装进猪笼,沉入河底。三姐死后,人们在其坟前供祭两条大鲤鱼,祭间坟墓裂开,三姐跳出来骑着一条鲤鱼上了天,另一条鲤鱼变成了“鱼峰山”。

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故能出口成歌。刘三姐歌唱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据传, 刘三姐留下不少歌篇于民间,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秀才对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劳动歌。 刘三姐及其山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壮族人民称她为“歌圩”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有关她的故事传说,或加工成诗集,或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还拍摄了闻名中外的电影《刘三姐》,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鹿回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残暴的峒主,想取一副名贵的鹿茸,强迫黎族青年阿黑上山打鹿。有一次阿黑上山打猎时,看见了一只美丽的花鹿,正被一只斑豹紧追,阿黑用箭射死了斑豹,然后对花鹿穷追不舍,一直跑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三亚湾南边的珊瑚崖上,花鹿面对烟波浩瀚的南海,前无去路。此时,青年猎手正欲搭箭射猎,花鹿突然回头含情凝望,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向他走来,于是他们结为夫妻。鹿姑娘请来了一帮鹿兄弟,打败了峒主,他们便在石崖上定居,男耕女织,经过子孙繁衍,把这座珊瑚崖建成了美丽的庄园。"鹿回头"也因此名扬于世。现在,鹿回头山顶已建设成一座美丽的山顶公园,并根据美丽的传说在山上雕塑了一座高12米、长9米,宽4.9米的巨型雕像。三亚市也因此被称为"鹿城"。这里山岬角与海浪花辉映,站在山上可俯瞰浩瀚的大海,远眺起伏的山峦,三亚市全景尽收眼底,景色极为壮观。 鹿回头公园曲径通幽,顺着山势建有哈雷慧星观测站、白色的听潮亭、情人岛,此外还有猴山、鹿舍、黎家寮房、龟鳖天堂、游鱼仙池等景点供赏,使游人乐而忘归。鹿回头山上鲜花四季盛开,姹紫嫣红,异彩纷呈,更可喜的是,还可以品尝到海南椰子中的珍品--红椰子。鹿回头山脚下,在这里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鹦鹉鱼群、五光十色的海星、奇形状寄蟹、其貌不扬的海参、海蚯蚓和珍奇的小亚鱼,此外还有海铁树、海柳、珊瑚树、海葵、鸡毛草、软珊瑚和海蚌、水母、海刺、海棉等海底观赏物,绚丽多姿,令人神往。

阿诗玛:小石林有一个“阿诗玛”石,风风雨雨,她都在那里翘首以待,等待阿黑哥的到来。

相传土司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家提亲,没有结果,便把阿诗玛抢走。这事被阿黑哥知道了,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匆匆回去救阿诗玛。回到家后,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到热布巴拉家。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救出了阿诗玛。

阿诗玛和阿黑哥欢天喜地,骑马踏上归途。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跨过几条沟、翻了几座山。天黑下来了,风大起来了,为了早日到家,他们顾不上这些,还是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阵乱风过后,天上乌云滚滚,四野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只好双双下马,但在黑夜里什么也看不见,结果两人迷了路。这时风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见,喊是喊不应。山洪下来,水越来越深,他俩走散了,谁也找不到谁。洪水渐渐退去后,阿诗玛和阿黑哥又碰到一起,但两人都已迷失方向。他们正犯愁时,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们飞来。蜜蜂围绕他们转了三圈后,开始讲话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来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于是阿诗玛同阿黑哥朝着小蜜蜂飞的方向走去。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了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阿黑哥听后,又伤心又着急,他擦干眼泪,又翻过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条河,最后找来白公鸡,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找不到白猪。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头黑猪,又到山上挖来一筐白泥巴。他把泥巴和成浆,涂在黑猪身上充白猪,这样白猪和白鸡都有了。可就在他高高兴兴准备回石林时,由于连日奔波太疲倦了,爬过最后一座山后,一坐下来便睡着了。这时,没斯帕玛(老天爷)又下起一场大雨,雨水把他从梦中浇醒,过去看猪时,黑猪身上的白泥巴早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崖神祭不成了,阿诗玛也救不下来,阿黑后悔莫及,他呼天唤地大哭一场,但崖神不松手,阿诗玛就永远粘在那块大石头上。天长日久,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样子。阿诗玛石像旁的那一池水,就是当时把白猪冲成黑猪的那场雨水积下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